張萍 陳興義 莊昭奎
摘要:指出了傳統(tǒng)建筑以群體組合見長,從布局、類型分析、空間組合特征和文化內涵方面出發(fā),通過空間結構的探討,對豫北傳統(tǒng)建筑群體空間進行了解析。以挖掘傳統(tǒng)建筑群體空間特征及空間文化內涵。
關鍵詞:像北;傳統(tǒng)建筑;空間結構;解析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22-0155-09
1 引言
“群”,《說文》中解釋為“群,輩也?!绷谠斗饨ㄕ摗贰肮式呔鄱鵀槿骸?。建筑群體中“群”的可借鑒數(shù)學研究中“群”的概念:因為群可能被看做是各種‘結構的原型,而且,在某些人們所提出的東西必須加以論證的領域里,當它具備一些精確的形式時,群能提供最堅實的理由,使人們對其結構主義的未來,抱有希望[1]。我國傳統(tǒng)建筑群體通常都是由單個建筑物組成的群體,對于一般建筑空間的研究來說,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空間概念。一種是抽象意識中的理論空間,另一種是現(xiàn)實建筑中的空間概念[2]。其“群”的空間布局形式除了反映功能要求外,同時反映其地理、氣候、社會、宗教、哲學、歷史和文化等諸方面因素。
2 空間類型及特征
豫北的院落布局不僅與當?shù)氐淖匀粭l件密切相關,還與社會、人類活動有密切關系,由于當?shù)氐乩憝h(huán)境和當?shù)厝藢υ郝淇臻g的詮釋不同,各地院落寬窄大小、院落布局等特點差異明顯。衡量傳統(tǒng)院落的寬窄絕對尺度數(shù)值不太適宜,常用廂房正對正房的躲閃退讓關系來表達更形象[3]。各地具有不同特點,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正房的露臉寬度上。分為“窄型”院落和“寬型”院落,小于1間的稱為“超窄型”院落,大于3間的稱為“超寬型”院落。院落寬窄變化與地域的關系呈現(xiàn)出以下原則。
2.1 寬型院落
寬型院落中,衙署、祠堂、佛寺、道觀等居多,較隆重的公建不受地域的影響,主軸線多采用寬型院落。濟源濟瀆北海廟屬于“超寬型”院落(圖1);傳統(tǒng)民居寬窄與屋主人身份關系:如新鄉(xiāng)衛(wèi)輝小店河武秀才院屬于“超寬型”(圖2、3);傳統(tǒng)民居寬窄與地域關系:濟源院落平面近似于方形,由于選用土材料構筑房屋,為保證土墻體的干燥度,故采用寬型院落爭取院落更好的采光和通風。
2.2 窄型院落
在豫北民居院落中民間普遍有“寬房窄院”之說,如焦作片區(qū)寨卜昌宅院除主要的會客功能院落外,正房只有將當心間露出約3m距離,院落多數(shù)面積被建筑占用,被稱為窄型院。最窄的院子正房露臉小于一間,如濟源市梨林鎮(zhèn)南官莊村牛家最窄的院落寬度為2m,成年人展雙臂即可觸及東西廂房墻體(圖8)。
3 空間組合特征
豫北建筑群體空間組合方式自由,結合空間需求、禮儀需求、生活需求等,通過漢代出土的院落明器,可清晰看出在當?shù)卦郝淇臻g由基本形態(tài)演變出較為豐富和合理的空間結構關系。
3.1 窄院組織與演變
“倉樓前用墻圍成院落,前墻正中開有大門,前墻兩角做出對稱的雙闕[4]。院落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下:首先是以“T”字型三合院為基礎向南推進一定距離,圍合院墻設計獨立的門樓形成“工”字型;在“工”字型四合院的基礎上,又在東、西廂南側設置分割空間院墻,中間設置儀門,形成“T”字型和“一”字型兩進院落;院落空間組織以加法的原則進行變化,院落富有層次感(圖4、圖5)。
3.2 窄院空間關系
豫北窄院通過不同的空間組合方式達到形成不同的空間感受,由于氣候和地形條件的不同,加上功能定位,院落的大小、形式處理上也有差異。
3.2.1 前寬后窄型
如孟州市緱村鎮(zhèn)緱村14號民居(圖6~圖8),通面闊不足9m,為滿足二進院落接待功能,其做法是前兩進院落除了正房和倒座,前兩進院落不設置東、西廂房。開闊的前院,既要滿足院主人對待客的禮儀需求,又要滿足冬天有足夠的陽光;后院有正房和東、西廂房,后院凈寬近2m,深遠且狹長,形成前院開闊后院緊湊的格局,整個院落組合疏密得當、井然有序。
3.2.2 左右留空型
如孟州市緱村鎮(zhèn)緱村14號民居對面105號(圖9、圖10),人口大門開在院落東南角,正房面闊三間,前后院都各設廂房一座,其中一進院落留西廂房,二進院落留東廂房,每進院落都留有相對開闊空間。與前寬后窄型形成對比。
4 建筑群體文化內涵
通過以上建筑群體組合,反映出傳統(tǒng)社會文化層面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儀禮與社會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
4.1 中軸禮儀,倫理智慧
根據(jù)《儀禮》記載“堂左右為廂;堂后為寢”。一般是簡單的三合院或“日”字形單層住宅。豪強地主則筑塢堡——有堅固防衛(wèi)設備的住宅。通過在焦作出土的大量漢代陶樓院落,發(fā)現(xiàn)院落在漢代以形成三合院,院落采用嚴整的南北軸線,反映出院落保持中軸對稱的傳統(tǒng)格局。以三進院落為例,第一進為對外,接待客人,第二進為內向,家庭活動單元,第三進為服務功能,常將廚房、儲物等功能布置在此。整個院落的核心為二進院落堂屋,反映古人傳統(tǒng)的倫理智慧。
以鶴壁竹園村郭家大宅為例,四進院落采用嚴整的軸線,中軸線貫穿南北,建筑沿中軸對稱。其院落由早在清朝同治年開始修建,各進院落正房(過廳)南北檐墻中軸線開門,共開九門,當所有同時打開,形成“九門相照”(圖11、12)。平時每進院落相對獨立,每逢族中紅白喜事,中軸線上所有大門打開形成景深較遠的視線通廊,具有特色的中軸禮儀文化。反映了封建社會家長制家庭的生活方式。以建筑的秩序展示了倫理的秩序,尊卑有序、貴賤有分、男女有別、長幼有序。
4.2 以左為貴,秩序井然
《左傳·成公十三年》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從安陽市安陽縣蔣村馬氏莊園和北京城進行對比(圖13)。從功能上來看,皇家有祭祀祖先的太廟,位于皇宮東南;地方有地方級別的祭祀的家廟,馬氏家廟位于居住區(qū)的東側。居住區(qū)則分為東、中、西三路院落,中路為馬丕瑤居所,采用超寬型院落,東、西分別為長子和四子居所,其中東路院落較西路寬,尺度稍大,通過建筑群尺度顯示長兄的家庭地位。建房有東為貴的說法,正房東屋為大,長輩居住。廂房先東廂而后西廂,體現(xiàn)了以左為尊、秩序井然的的思想。
4.3 衣錦還鄉(xiāng),激勵后人
傳統(tǒng)社會多以血緣聚族而居,衣錦還鄉(xiāng)是社會自古以來風尚。衣錦還鄉(xiāng),不僅為了擺闊,生前服務于相鄰,死后人祠,春秋致祭,使得鄉(xiāng)賢獲得近似神的地位。據(jù)調研發(fā)現(xiàn)濟源市玉泉辦事處的中馬頭村鄧氏祖祠至今還保留回鄉(xiāng)省親的傳統(tǒng)。
5 結語
豫北地區(qū)傳統(tǒng)院落由建筑和圍墻圍合而成的內向型封閉空間,既能有效抵御自然災害和社會不安定因素侵擾,又能滿足房屋采光、通風等要求。傳統(tǒng)建筑通過運用院落的組合手法來滿足各類建筑的功能使用要求,反映出空間不同的個性特質;受自然環(huán)境和人口密度影響,各地院落寬窄大小、院落布局等特點差異明顯;空間組合上考慮功能,靈活布局;在群體文化內涵表現(xiàn)出群體空間的禮儀、秩序和文化延續(xù)等特征。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結構主義[M].倪連生,王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白新蕾.空間形式語言與哲學的邏輯關系討論[J].美術大觀,2018(10).
[3]左滿常,白憲臣.河南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
[4]武瑋.試析河南漢基出土陶倉樓的分期及區(qū)域特征[J].中原文物,2011(2).
收稿日期:2019-10-08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810460009);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編號:15A170006);河南省高等學校
重點科研項目(編號:19B560002)
作者簡介:張萍(1981-),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建筑與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