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德
(云南省呈貢體育訓練基地,云南 昆明 650500)
競走作為我國競技體育的傳統(tǒng)優(yōu)勢項目,涌現(xiàn)出一代又一代出色的競走運動員。2012年陳定在倫敦奧運會上獲得男子20 km競走冠軍;2015年劉虹和呂秀芝在北京世錦賽上包攬前2名;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劉虹奪得女子20 km競走冠軍,呂秀芝獲得季軍,王鎮(zhèn)和蔡澤林則包攬男子20 km競走前2名;在2017年世錦賽上,楊家玉獲得女子20 km競走冠軍。可見,我國競走項目已具備世界領先水平。但自2016年里約奧運會后,隨著一批優(yōu)秀競走運動員相繼退役,我國競走項目出現(xiàn)人才短缺的情況。因此,競走項目后備人才培養(yǎng)至關重要。云南省競走2組青少年競走運動員通過2017年冬訓(84天)的訓練,競技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本文對其冬訓負荷特征進行分析,為我國競走后備人才訓練提供參考。
以云南省田徑隊競走2組4名青少年男子競走運動員為研究對象,所參加的比賽項目均為青少年男子競走10 km(表1)。
表1 運動員基礎信息
1.2.1 文獻資料法
以青少年、競走運動員、訓練負荷作為關鍵詞,通過中國知網(wǎng)及萬方數(shù)據(jù)庫進行文獻檢索。
1.2.2 觀察法
為提高數(shù)據(jù)采集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在冬訓期間,詳細觀察并記錄所有運動員的訓練情況。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將采集的數(shù)據(jù)通過Excel進行分類整理,對青少年競走運動員的負荷強度、負荷量、訓練手段等進行統(tǒng)計。
競走項目是典型的以有氧代謝供能為主、糖脂協(xié)調(diào)供能為輔的長距離耐力型運動項目。與馬拉松項目不同的是,競走運動員在高速行走的過程中需要保持穩(wěn)定且良好的技術動作結(jié)構(gòu)[1],這對青少年競走運動員的平時訓練提出了較高要求。訓練時不僅要注重提高青少年競走運動員的有氧代謝能力,還要使運動員形成穩(wěn)定良好的技術動作[2-3]。
競走項目以一年備戰(zhàn)2場重大比賽作為年度訓練重點,將年度訓練分為冬訓階段和夏訓階段[4]。根據(jù)運動訓練的基本規(guī)律,將冬訓和夏訓進行細化,分為準備階段、提高階段和賽前階段3個訓練階段[5]。云南省青少年競走運動員冬訓也劃分3個階段,即準備階段(2017年11月27日—12月31日),提高階段(2018年1月1日—2月4日),賽前階段(2018年2月5日—3月2日)。
作為冬訓的第一個階段(地點在昆明基地),準備階段共35天,完成負荷量共計631.8 km,周平均量為126.36 km,周最大量為141.2 km。
從準備階段各訓練方式所占比例來看,每公里用時超過5 min的訓練占總81%,每公里用時4 min 40 s~5 min的訓練占8%,跑步機訓練和爬坡訓練分別占6%和5%。這表明準備階段訓練主要發(fā)展青少年競走運動員的有氧代謝能力,鞏固運動員形成的良好技術動作。訓練主要以走為主,未采用放松跑的形式進行放松調(diào)整訓練。這是由于采用放松走或技術走的訓練形式,可使運動員加深對技術動作準確性的認識,同時由于未對運動員作出時間要求,教練員可直接觀察每個運動員行進間的技術動作,及時糾正運動員的錯誤技術動作,如髖關節(jié)擺動幅度、后腿蹬伸幅度等技術問題。由于競走項目的特殊性,訓練場地較為開闊,運動員人數(shù)較多,競技水平參差不齊,教練員難以兼顧每個運動員行進間的技術動作。因此,在日常訓練中可采用跑步機,這一方面對運動員行進間的錯誤技術動作進行糾正,促使其良好技術動作的形成;另一方面,運動員在跑步機上訓練,蹬伸后必須積極轉(zhuǎn)髖擺腿,從而促使其維持身體平衡。跑步機訓練有助于運動員后腿蹬伸訓練,加大蹬地力量。爬坡訓練則是提高運動員后蹬力量及下肢力量的常用訓練手段和方法。
冬訓提高階段訓練(地點在昆明基地)共計28天,完成負荷量472.9 km,周平均量為118.23 km,周最大量為128.6 km。
從提高階段各訓練方式所占比例來看,每公里用時5 min~5 min 30 s的訓練占64%,每公里用時4 min 40 s~5 min的訓練占15%,每公里用時4 min 30 s~4 min 40 s的訓練占12%,跑步機技術訓練和爬坡訓練占總負荷量的9%。提高階段訓練中,跑步機和爬坡所占比例較準備階段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大強度短距離的速度訓練。這表明冬訓提高階段以增強青少年競走運動員速度耐力水平為主,訓練手段主要是中等強度中等距離的訓練。冬訓準備階段和提高階段訓練方式存在不同,原因在于各階段訓練目的不同。準備階段的訓練以發(fā)展青少年競走運動員有氧代謝能力為主,為提高階段的訓練作準備。因此,進入提高階段訓練后,通常采用中長距離、中等強度的混氧訓練代替長距離低強度的有氧訓練。目的是培養(yǎng)青少年競走運動員的高速行走能力,同時加強運動員機體的有氧代謝能力。每公里用時超過5 min 30 s的訓練較準備階段有所上升,是由于運動員大強度訓練課后的恢復及緩解方式采用放松走和技術走,而非常規(guī)的跑步機和爬坡,能有效促進運動員機體的恢復,并使運動員形成良好、穩(wěn)定的技術。
冬訓賽前階段訓練(地點在德宏自治州芒市)共21天,負荷量共計310.8 km,周平均量為103.6 km,周最大量為136 km。
從賽前階段訓練方式所占比例來看,每公里用時5 min~5 min 30 s的訓練占79%,每公里用時4 min 40 s~5 min的訓練占4%,每公里用時4 min 30 s~4 min 40 s的訓練占14%,放松跑占3%,未進行跑步機技術訓練和爬坡訓練。賽前階段訓練是冬訓最后一個階段,主要挖掘青少年競走運動員機體的最大潛能,提高青少年競走運動員機體最大用氧能力。在整個冬訓中,低強度訓練主要集中在準備階段;在進入提高階段后,中等強度的訓練逐漸提升,低強度訓練比例隨之下降;賽前階段訓練,大強度訓練比例上升,中等強度訓練比例下降,并采用常規(guī)的放松跑方式對競走運動員進行恢復和調(diào)整性訓練,跑步機技術練習和爬坡練習在賽前階段均未采用。
從冬訓3個訓練階段負荷量變化可以看出,準備階段訓練的負荷量較大(631.8 km),隨著訓練的不斷深入,負荷量逐漸降低(472.9 km),賽前階段訓練負荷量達到最低點(310.8 km)。根據(jù)運動訓練的基本規(guī)律,準備階段多以長距離低強度訓練為主,提高階段多以中等強度中等距離訓練為主,賽前階段多以大強度短距離訓練為主。根據(jù)上述分析可知,運動員冬訓期間以低強度長距離有氧耐力訓練為主,一方面是為了提高運動員的有氧代謝能力;另一方面,為了改進和完善運動員的技術動作,采用低強度長距離的訓練方式,能更好地促使運動員在持續(xù)運動中體會競走技術要領。提高階段以中等強度中等距離訓練為主,能有效提高運動員機體內(nèi)糖脂協(xié)調(diào)供能的能力,在提高速度耐力的同時,加強其有氧代謝能力,同時完善和鞏固運動員的技術結(jié)構(gòu),促進其在高速行走過程中依然保持良好、穩(wěn)定技術結(jié)構(gòu)的能力。賽前階段訓練以大強度短距離訓練為主,并輔以長距離低強度的訓練課程作為調(diào)整性訓練。大強度短距離訓練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競走運動員機體最大用氧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運動員賽前最佳競技狀態(tài);同時也采用長距離低強度訓練,緩解大強度短距離訓練后運動員機體疲勞,加快體內(nèi)乳酸代謝速度,減弱運動員的肌肉酸痛感,縮短恢復時間。
青少年男子競走運動員冬訓期間完成負荷量1 415.5 km,日均負荷量為16.85 km;低強度訓練占冬訓總負荷量的65%,中等強訓練占19%,大強度訓練占7%;跑步機及爬坡訓練共占8%,放松跑占1%。
青少年競走運動員冬訓分為3個階段,即準備階段、提高階段和賽前階段。3個訓練階段負荷量依次減小;負荷強度與負荷量呈反比關系,準備階段訓練以低強度為主,提高階段訓練以中等強度為主,賽前階段則以大強度訓練為主,并輔以低強度長距離訓練作為調(diào)整性練習。
采用放松走或技術走的訓練手段有助于青少年競走運動員形成良好且穩(wěn)定的競走技術結(jié)構(gòu),有利于其進行調(diào)整性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