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這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古代青銅器的歷史無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縮影。
縱觀歷史,歷代帝王大多堪稱當時最大的收藏家。他們身份特殊,故可以做最純粹的收藏者,既鑒賞玩味,又鉆研考究,對古物珍惜禮敬,對其文化價值分外尊崇。
崇敬古物,是一項美好的人性特征。歲月總是漸行漸遠,我們無法親身感受昔日的生活,只能通過古人留下的文字記載去想象,通過古人遺留的器物去感受。觀皇室收藏之真趣,思當下國人收藏之火熱,讓人不禁疑問:收藏古董的意義就是期待升值嗎?我們該怎樣以禮敬之心對待身邊的古舊之物?又該如何從珍玩寶物中吸收養(yǎng)分,從而學會“用”的樂趣?
檢閱歷代檔案,處處可見歷代宮中對于典藏文物,尤其是對先秦青銅彝器的用心收集。而到了宋代后,金石學興起,皇帝匯聚文臣、識家,共同記錄、研究與考證宮藏珍品,詳細著錄尺寸,圖而譜之。敬惜珍愛之情,盡顯于卷上,如宋代的《宣和博古圖》《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明代的《宣德鼎彝譜》《格古要論》,清代的《秘殿珠林》《西清古鑒》。這些著作都是青銅器和金石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也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財富。
在歷史上,每一次劃時代的技術革命,往往會引發(fā)社會革命,當鐵器出現(xiàn)后,歐洲的青銅器很快就沒落了。但在中國,卻沒有發(fā)生這種情形。鐵器的蓬勃興起并沒有對青銅造成致命的影響,這是因為早期的鐵器硬度不足,在某種程度上還不如青銅,因此不能完全替代軍事和生產領域的青銅器,同時作為奢侈品的青銅器仍在不斷被生產,這也許只能用文化傳統(tǒng)和人們的喜好來解釋了。在短暫的秦朝,青銅鑄造工藝仍在進步,從秦始皇的陪葬坑出土的銅馬車有著前所未有的氣勢,結構細膩復雜,雕飾華麗豐富,這又是一次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全面提升。而隨著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延祚八百年”的周朝就此滅亡,隨之消滅的還有從周公以來確立的禮樂宗法制度。從此,用青銅禮器的數(shù)量和等級確定時候地位的時代不復存在。從秦始皇陵園內發(fā)掘出的青銅器可見,青銅器已完全成為滿足皇帝喜好的物件和皇權威嚴的代表。
東漢以后,人們在制造陶器上有了質的突破,成功地燒制出瓷器,在生活中,瓷器的造價低,創(chuàng)作空間更大,裝飾形式更豐富,迅速走向大眾,走向社會上層,因此,銅器的必要性遠不如秦漢前的時代,但在一些宗廟、宮廷陳設、宗教、禮樂、賞賜等重要場合使用一些精美的青銅彝器、禮器、佛像、樂器。還有在錢幣、鏡鑒、日用品、配件等其他金屬或材質不足以發(fā)揮作用的應以場景下,銅依然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