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艷
(肇慶學院文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檳榔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藥材,具有消瘴去蟲、消食除痰等功能。古嶺南為“瘴癘之地”,當?shù)鼐用窠朗硻壚葡?,同時將檳榔用于日常生活各個方面,形成具有嶺南特色的“檳榔文化”。目前學界對嶺南檳榔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嶺南個別地區(qū)的檳榔習俗和文學探源上,①對檳榔文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缺乏系統(tǒng)和全局觀照。本文立足于嶺南文獻,系統(tǒng)梳理嶺南檳榔文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并就其成因進行歸納和總結,以期引發(fā)學界的研究興趣。
嶺南嚼食檳榔的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時期,南海人楊孚就記載了將檳榔與扶留、古賁灰合食的方法。[1]晉廣州刺史嵇含亦云:“以扶留藤、古賁灰并食,則滑美?!盵2]當時嶺南民眾嚼食檳榔主要是為了下氣、消食、殺蟲、除瘴,著眼于檳榔的藥用價值。
唐宋時期,“啖檳榔”成為嶺南地區(qū)的飲食時尚。據(jù)廣州司馬劉恂記載,當時出產檳榔的安南人“自嫩及老,采實啖之”、廣州地區(qū)雖不產檳榔,但當?shù)氐木用瘛耙噜壚啤?。[3]至宋代,廣州地區(qū)民眾對檳榔的嗜好已經是寸步不離了。[4]隨著嶺南民眾對檳榔的喜愛,其食用方法更加精細和講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序:人們先將檳榔破開,再將調有蜆灰水的蔞葉裹著檳榔放進嘴里咀嚼,然后吐掉頭口紅汁再啖其余的汁水,除蔞葉和蜆灰外,還有其他香藥。[4]這樣一種啖法,已是一種精致的飲食方式了,他們追求的是“醒能使之醉。蓋每食之,則熏然頰赤,若飲酒焉。”[5]的精神體驗。
明清時期,“啖檳榔”的飲食習俗在嶺南各地區(qū)進一步推廣和發(fā)展,檳榔的制作和食用方法五花八門,出現(xiàn)了地域差異。明清時期嶺南各地民眾根據(jù)各自的喜好,將檳榔制作成檳榔青、檳榔肉、棗子檳榔等。檳榔包法各異,咸者直削、干者橫剪,包以扶留,置之古賁灰,
結成不同的形狀,攜帶在身,互相酬獻。食用時,講究蔞葉和古賁灰的放取要適中,嚼食要細嚥。[6]629海南地區(qū)的居民喜歡將檳榔與椰心嚼食,并加入由荔枝葉搗成的茶餅。[7]
此外,隨著嶺南民眾“啖檳榔”食俗的發(fā)展,產生了與之相關的檳榔合(包),它與“啖檳榔”的食俗共同構成了嶺南的檳榔食俗文化。檳榔合(包)是裝檳榔的器皿。早在宋代就有廣州富人用銀盤裝檳榔,窮人用錫盤裝檳榔的記述。[4]明清時期,隨著“啖檳榔”食俗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推廣,為了方便攜帶,檳榔包(合)便應用而生。關于檳榔合(包),《廣東新語》《粵中見聞》《南越筆記》等嶺南文獻都有記載,其中以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記述最為詳細:“廣人喜食檳榔。富則以金銀、貧者以錫為小合。雕嵌人物花卉,務極精麗。中分二隔,上貯灰臍、蔞須、檳榔,下貯蔞葉?!札堩毑菘棾桑笮∠嗪?。廣三寸許,四物悉貯其中,隨身不離。是曰檳榔包。以富川所織者為貴,金渡村織者次之,其草有精粗之故也。合用于居,包用于行?!盵6]P457
古代嶺南民眾還將檳榔作為“禮果”,用于婚嫁、祭祀和人際來往等社交活動中,衍生出“以檳榔為禮”的禮儀文化,賦予檳榔特殊的社會意義。檳榔作為“禮果”在嶺南民眾禮俗文化中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在婚俗中。作為婚俗中的“禮果”,檳榔最初是用來招待婚族中的貴客,即“婚族客必先進”。[2]到明清時期,粵人普遍將檳榔作為委禽用于婚俗中,形成了“以檳榔為禮”的婚俗。當時作為“禮果”的檳榔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檳榔作為果子和其他物產如扶留葉、椰子等具有實物價值,檳榔聘禮的多少往往是婚禮中衡量富者與貧者的標準,也成為男方是否對女方看重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檳榔作為“禮果”具有象征意義,它象征著婚姻中的男子。因為“檳榔”與“賓郎”諧音,而“賓與郎皆貴客之稱”,男子為貴客,故女子如接受了男方家送的檳榔,就表示接受了提親的男子,要“終身弗貳”。此外民眾又將與檳榔合食的扶留葉比作女子,檳榔與扶留葉合在一起,則象征著男子和女子在一起,即“一檳一榔,無蔞亦香。扶留似妾,賓門如郎”(注:賓門即檳榔也)[6]629。
檳榔作為“禮果”還在嶺南民眾的人際交往中具有現(xiàn)實意義,檳榔待客是其重要表現(xiàn)之一。早在晉代,檳榔就被林邑民眾用作“禮果”招待婚族客人,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和誠意。[2]唐宋時,嶺南地區(qū)的民眾形成“客至,不設茶,唯以檳榔為禮”[4]的待客習俗。明清嶺南民眾還將檳榔作為溝通人際關系的信物。如明代雷州人“人事往來以傳遞檳榔為禮。”[8]明代廣西各地民眾用檳榔作為宴會的請柬。此外,嶺南民眾還習慣用檳榔來化解矛盾糾紛,如“有斗者,甲獻檳榔,則乙怒立解”[6]629
檳榔還成為文人熱衷于歌詠的對象,從唐宋時便出現(xiàn)了一批以檳榔為意象的詩歌。《全唐詩》記有檳榔詩兩首,分別為沈佺期的《題椰子樹》和曹鄴的《四怨三愁五情詩十三首·四情》。在這兩首詩中,雖提到了檳榔,但檳榔并不是詩人歌詠的主要對象,詩人對檳榔的描繪流于外形,沒有賦予更多的思想意蘊。
較之唐代,宋代的檳榔詩有了較大發(fā)展。首先,宋代嶺南檳榔詩的數(shù)量遠超唐代,出現(xiàn)了單個作家一人就有幾首檳榔詩的現(xiàn)象,如蘇軾被貶儋州時,就曾寫下《食檳榔》《詠檳榔》《題姜秀朗幾間》等檳榔詩。其次,“檳榔”在宋代嶺南詩中被賦予了深刻含義,由純粹的嶺南物象轉變?yōu)橛邢笳饕饬x的文學意象。作為文人歌詠的對象,檳榔的形狀、吃法和功效常被文人描繪,如蘇軾的《詠檳榔》詩就全面介紹了檳榔的產地、枝干、花、果實、吃法和功效,[9]檳榔作為嶺南物象得以文學性的描繪。宋代嚼食檳榔作為一種美的享受也為檳榔詩所摹繪,如蘇軾“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就形象地摹繪了人們嚼食檳榔后兩頰緋紅,猶如醉酒般的情形。
檳榔入詩,詩人還通過文學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檳榔凝聚了詩人的情感體驗而逐漸從客觀之物象轉為文學意象。蘇軾貶謫在儋時借檳榔寄托親情,其詩句 “不用長愁桂月村,檳榔生子竹生孫”[9]P2343就是詩人流落嶺南,親人不在身旁,更有一子夭亡,可謂妻離子散。盡管如此,詩人仍有樂觀精神,他以檳榔一枝結子數(shù)十的多子形態(tài)寬慰自己“不用長愁”,既含蓄地表達了對家人的思念,也傳達了自己豁達的心境。此處蘇軾以檳榔寓意多子,可見出嶺南物象對他的影響,而他以檳榔傳達自己心境,又對檳榔物象起了升華作用。宋代檳榔詩還進一步強化了檳榔的象征意義。李綱被貶海南時則用檳榔來指代島夷,其詩《檳榔》在描述檳榔外形、吃法和海南民眾嚼檳榔的食俗后,發(fā)出“飲啄隨風土,端憂化島夷”的擔憂,“檳榔”在李綱詩中成為島夷的象征。蘇軾《食檳榔》中有“牛舌不餉人,一斛肯多與”[9]P2153的感嘆,黃庭堅有“莫笑忍饑窮縣令,煩君一斛寄檳榔”[10]的訴求,這些詩句化用劉穆之求食檳榔的典故來表達人生窮達的感悟。檳榔作為文學意象,成為貶謫詩人可資化用的典故②來表達人生窮達之嘆。
明清時期,檳榔詩走向大眾化,出現(xiàn)了一些以檳榔為對象的歌謠。檳榔歌謠全面反映了檳榔在嶺南民眾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屈大均的竹枝詞[6]630生動反映了清初嶺南人調制灰、葉與檳榔合食的食法,嶺南民眾嗜好檳榔的食俗還影響了嶺外中原人。而歌謠“檳榔白,不食花,食花蒂,當靈茶。檳榔青,子初成,食青子,當茶清”[11],記述的是清代海南民眾以嫩檳榔花莖當茶飲的飲食習俗。檳榔在明清嶺南民眾生活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作為社會禮俗的載體而富有象征意義,對此歌謠也有多方面的描繪。如民謠“一檳一榔,無蔞亦香。扶留似妾,賓門如郎。”[6]698歌謠中將檳榔比作男子,用扶留比作自己,表達了女子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可見,從東漢至明清,圍繞著檳榔這一特有的嶺南物產形成了“啖檳榔”的食俗、“贈檳榔”的禮俗和“書檳榔”的詩歌等諸多文化形態(tài)。這些文化形態(tài)反映了嶺南人與檳榔的親密關系。嶺南人種植檳榔,食用檳榔,既利用了檳榔的食用價值,又創(chuàng)造了檳榔的文學價值和象征意義,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檳榔文化。檳榔文化是嶺南地區(qū)特有的文化創(chuàng)造,展現(xiàn)了嶺南人的精神文化特點。
嶺南地處五嶺以南,屬亞熱帶、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氣溫較高,雨量充沛,適合熱帶植物的生長。檳榔“性不耐霜,不得北植”[12],主要生長在南方熱帶地區(qū)。檳榔的這種生長習性,適應了古代嶺南廣西、海南等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成為嶺南地區(qū)特有的物產。據(jù)文獻記載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檳榔已在林邑、交趾、武平等地區(qū)種植,這些地區(qū)在宋前則一直屬于嶺南地區(qū)。宋代海南地區(qū)已開始向朝廷進貢檳榔,明清時期,海南島各地普遍種植檳榔,嶺南的其他地區(qū)如廣西的郁林、邑寧、潯州等地也都種植檳榔??梢?,古嶺南是我國檳榔的一個主要產區(qū),人們獲取檳榔較為容易,這為檳榔食俗文化和禮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古嶺南氣候炎熱多雨、經濟水平落后,致使瘴氣肆虐,被稱為“瘴癘之鄉(xiāng)”。作為一種南方物產,檳榔有消瘴除癘、殺蟲消食、下氣行水等功效,因此嶺南民眾通過嚼食檳榔來“洗炎天之煙瘴,除遠道之饑渴”[6]630,檳榔成為嶺南人常用的食物。此外,檳榔花果芳香,嚼食檳榔使人兩頰緋紅,口齒留香,其所含檳榔堿具有刺激反應系統(tǒng)興奮的功效。嶺南人享受這種體驗,自然形成了嚼食檳榔的習慣,從而催生了檳榔食俗文化的發(fā)展。此外,檳榔一枝生十幾顆,其諧音“檳字從賓,榔字從郎,言女賓于郎之義也”吻合傳統(tǒng)文化的喜慶象征,所以檳榔容易成為嶺南民眾婚姻締結中的重要載體。
檳榔作為嶺南的物產,實現(xiàn)從自然之物到詩人筆下之物的轉化還需要文人的點染。唐前少有詩文記述檳榔。唐代僅有的兩首檳榔詩也停留于外在形態(tài)的描摹,其文化意義和象征性內涵還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宋代,因蘇東坡等流貶詩人的歌詠,檳榔逐漸成為詩人傳達情感體驗的胸中之物,檳榔成為文學意象。明清兩代,嶺南地區(qū)文化相對繁榮,檳榔作為嶺南特有的物產和食物,文人樂意為之歌詠,有關檳榔的歌謠隨之而生。檳榔文化形態(tài)的形成是文化特別是中原文化作用于嶺南自然物的結果,其文化形態(tài)體現(xiàn)了中原文化對嶺南地區(qū)的影響。
唐宋時期實行的流貶政策為嶺南這一蠻夷之地輸入了大批文人。嶺南是唐宋時期主要的流貶之地,被貶謫到嶺南的“罪人”多為官員有些還是當時的著名詩人,這些文化人進入嶺南,促進了嶺南文化的發(fā)展。嶺南奇異的風物土產和被貶的人生遭遇使敏感的詩人在歌詠嶺南風物的同時又借之來表達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嶺南風物自然成為詩人胸中之物而具有了文學性。檳榔是嶺南的物產,與嶺南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獨特的飲食體驗和奇特的風俗讓詩人們驚嘆,而歷史上流傳的有關檳榔的典故更是應和了貶謫詩人們失落的心情,于是歌詠檳榔并借之抒發(fā)人生窮達的檳榔詩在唐宋時期就自然誕生了。明清時期,隨著嶺南經濟的發(fā)展和檳榔種植的繁盛,檳榔的物性及其文化屬性引起了嶺南文人的注意,因其常見于日用而自然成為嶺南文人酬唱的對象,檳榔詩作積累愈來愈多,其文學性也愈來愈強。
嶺南檳榔文化是嶺南物產與中原文化交流和合的重要結晶。嶺南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豐富的檳榔物產,這是檳榔文化形成的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檳榔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成為嶺南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了具有嶺南風格的檳榔食俗與民俗文化,為物性檳榔增添了文化色彩。唐宋以來,流貶嶺南文人圍繞檳榔的詩文創(chuàng)作使檳榔成為傳情達意、抒發(fā)窮達感悟的意象,檳榔成為文學意象,具有詩性色彩。嶺南特有的物產經由中原文人的詩意創(chuàng)造而進入了文學殿堂。明清兩代,嶺南文化進一步發(fā)展繁榮,嶺南文人不時歌詠身邊常見的檳榔,檳榔詩更為發(fā)達,甚至謠諺化。檳榔成為嶺南人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也是嶺南人文化心理的表征。
注釋:
①相關的研究論文有:司飛《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檳榔禮俗源流考略——兼論晚清檳榔在此地區(qū)的多種用途》,《中國農史》2006年第3期;楊秋:《東莞檳榔歌的緣起、功能及其民俗意義》,《嶺南文史》2003年第2期;朱欣文 李雄飛《雷州風俗與檳榔文化》,《前沿》2010年第9期等。
②檳榔典故最早出于《南史》言東晉重臣劉穆之在未得志時,生活十分貧窮,曾多次到妻兄家乞食。有次又趁妻兄家舉辦宴會求食,食完后相求檳榔吃,遭到妻兄的拒絕和調侃。后來李白有“何時黃金盤,一斛薦檳榔”,借劉穆之的成功,來比喻自己對人生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