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磊,朱宗友
(阜陽師范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生死觀是人們對“生”“死”這一核心問題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延展。大學生自卑自殘、虐待動物、傷人殺人等事件屢見報端,反映出部分大學生不能正確理解“生命是一種關系性存在”,不能合理評估自我生命的價值。為何會出現(xiàn)這些反生命的令人痛心的事件?從家庭、社會、學校和大學生自身等維度深入探析大學生生死觀生成因素,成為當務之急,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
家庭是與人聯(lián)系最小的最緊密的生活和交往共同體,對人的一生都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尤其是對正處于生理發(fā)育成熟期和心理發(fā)展過渡期的大學生而言,對其生死觀的養(yǎng)成和道德行為的踐履的影響更加深遠。
我國有濃厚的重生諱死的認知傳統(tǒng)。魯迅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說一個小孩將來當大官,家長都很高興;如果說他將來會死,家長就不高興,就會大怒。透視家庭,絕大多數(shù)家長會把孩子的學習進步和身體成長當成第一要務,常常忽略了關乎人生大事的生死問題。他們想當然地以為,過早談論生死問題會給年幼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不合時宜。殊不知,如果兒童對死亡產生的好奇、疑惑,得不到適當?shù)募偨夂涂茖W的引導,將很有可能使其失去認識生死的早期機會。傳統(tǒng)的刻意回避的方式只會增添死亡的神秘色彩,讓兒童徒增莫名的恐懼,長此以往就會泯滅孩子對死亡的好奇感和對新鮮事物的探索欲,當這些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和生死理解的渴求得不到滿足,越積越多,加之大學生遇到學業(yè)不順、就業(yè)受阻、人際沖突、失戀等一系列人生必須獨立完成的生存和發(fā)展問題時,就會陷入痛苦、焦慮與絕望之中,如找不到適切的舒緩或發(fā)泄的渠道,就有可能采取極端的方式來逃避現(xiàn)實,以求解脫。
毫無疑問,在撫養(yǎng)孩子上,幾乎全部的家長都能盡職盡責、不辭勞苦,在這一點上,罕有國家或民族能望其項背。對絕大部分家長而言,只要有一絲物質上的財富,都愿意悉數(shù)提供給孩子;只要有最后一絲希望,都會竭盡全力拯救孩子,絕不輕言放棄。然而,在教育孩子上,家長是否可以自豪地說自己對孩子“教”和“養(yǎng)”做得一樣好?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可惜我當年沒有機會讀書”“可惜我當年沒有好好讀書”,正是在這種觀念的驅動下,孩子成了完成家長未竟目標的工具,“好好讀書”也就成了孩子必須完成的任務;有些家長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值,一旦達不到,就教訓、訓斥甚至打罵,極易導致孩子出現(xiàn)冷漠、孤僻等情感特征,人為地造成人格障礙。有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一切事情大包大攬,生怕孩子吃飯噎著走路跌了,造成孩子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美德;有些家庭成員之間不和,家庭氣氛緊張,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刺激,產生人際交往的恐懼、不安全感等心理疾病,一旦發(fā)生碰撞、沖突,孩子便感覺無所依靠,心生悲涼,就會想到以不合理的方式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一了百了。
社會環(huán)境是人們所處的社會條件的總和,也就是社會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是最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盵1](P5)大學是從純粹的校園生活步入社會的重要過渡期,大學生對社會新信息的捕捉異常靈敏,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必然對大學生學習、生活、思想觀念產生重大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正處在經濟社會發(fā)展關鍵期的社會大環(huán)境之中。在文化上,由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使得當代大學生沒有很好的很充分的吸吮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參與全球化進程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交流交鋒交匯交融更加頻繁,當前社會出現(xiàn)了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現(xiàn)代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交織的多元文化現(xiàn)象。還有一些國外別有用心者加強對我國進行思想文化上滲透,極力利用各種渠道推銷其政治理念和價值觀念。在經濟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勞動就業(yè)、社會保障、教育衛(wèi)生、司法與社會治安、黨風廉政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凸顯出來,一些領域欺詐活動、假冒偽劣、誠信缺失現(xiàn)象屢禁不止,邪教、迷信、黃、賭、毒、怪等丑惡現(xiàn)象在一些地方沉渣泛起,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在部分人群中滋生蔓延,這些都會給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生死觀生成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大學生正處于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特殊階段,可塑性強,不僅樂于接受新觀念,也容易為不正確的思想和導向所影響。當遇到生命困頓時,一部分大學生急功近利,信奉功利主義,盲目追求眼前的實際利益,放棄了對自身人格的修養(yǎng)和完善,曲解了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一部分大學生受后現(xiàn)代文化的影響,認為一切事物的本質、規(guī)則和意義終歸消解,生命沒有探尋的必要,不如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今朝有酒今朝醉,渾噩了卻一生;或面對生活中不文明、不道德的現(xiàn)象,開始懷疑世上是否還存在具有永恒價值、值得珍惜的美好事物,產生了一種消解中心、否定傳統(tǒng)、顛覆權威的“憤青”心理,對待生命、生活也就失去了最起碼的敬畏,消沉墮落,萎靡頹廢,容易走上輕生犯罪之路。
隨著以數(shù)字化、網絡化為代表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互聯(lián)網已成為文化信息的聚集地、國家軟實力競爭的制高點。特別是4G手機的應用,大力推進了由固網互聯(lián)網向移動互聯(lián)網延伸,使人人、處處、時時上網成為可能。據CNNIC發(fā)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為8.02億,手機網民占比達98.3%,網民中學生群體規(guī)模最大,占比為24.8%?!盵2]互聯(lián)網開始構筑起全新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成為重要的信息平臺和交流工具。網絡生活已成為大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的思維、學習、表達、溝通、交往、消費、就業(yè)等方式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生死觀、幸福觀、順逆觀、苦樂觀、得失觀的形成都打上了深深的網絡烙印?;ヂ?lián)網在給大學生學習、工作、生活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給敵對勢力的思想滲透、各種有害信息的傳播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機。大體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
一是網絡話語權的弱勢,容易使大學生思想產生混亂?!皳嘘P統(tǒng)計,目前在互聯(lián)網上,英語內容約占90%,法語內容約占5%,其他語種的內容只占到5%?!盵3]中央黨校龐元正教授認為,“國內外敵對勢力利用網絡作為意識形態(tài)傳播工具,與我們進行著爭奪群眾,爭奪青年,爭奪陣地的激烈戰(zhàn)斗”是我國信息化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顯而易見,西方發(fā)達國家借助網絡源源不斷地傳播文化信息的同時也在兜售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等內容,這就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影響。
二是沉溺網絡世界,極易使大學生對現(xiàn)實世界的關注度下降。網絡具有開放性、虛擬性、隱蔽性和娛樂性等特征,網絡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隨心所欲的傾訴衷腸、自我釋放、秀出活力的上佳場所,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的獵奇心理、成就感和內心需要。由于網絡行為缺乏足夠有效的外界力量的監(jiān)管,部分大學生不能把網絡行為同責任與使命、權利與義務、榮與辱聯(lián)系起來,恪守“我網絡、我快樂”的所謂格言,形成“以自我為圓心,他人為半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交往模式,過度關注自我,忽略他人利益,冷漠自私,我行我素,難以與人溝通,深感孤獨,很難適應現(xiàn)實生活,遇到挫折無法排解,日積月累,在沖動情緒的刺激下很可能走上歧途。
三是網絡對自殺、自殘、殺人、傷人等內容的細致描述,容易誘導大學生模仿。在百度中,以“微博自殺”進行搜索,共有2120000個詞條。網絡上悲觀厭世情緒的大肆渲染,容易讓大學生誤認為生命在自己掌握,放棄生命是自己的權利,旁人無法干涉。網絡上的自殺、自殘、殺人、傷人細節(jié)的描述,使大學生在生命困頓的時候,容易加以效仿,走進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之中。
四是網絡游戲強烈的攻擊性,容易滋長大學生暴力傾向。眼下,網絡游戲中90%以上充斥著血腥殺戮與暴力打斗等刺激性內容。像男大學生經常玩的反恐精英、GTA系列、死亡空間、生化危機等游戲,滿是殺戮、血腥、恐怖、死亡和血肉橫飛的畫面,極易觸發(fā)人性中的殘忍、冷酷和貪欲。長期沉迷在近似逼真的對抗性的暴力游戲中,使大學生混淆了現(xiàn)實世界與虛擬網絡的界限,把網絡游戲與生活實際相混同,對現(xiàn)實存在的法律威嚴、道德約束、倫理綱常置若罔聞,一旦受到委屈、欺負、不滿等“創(chuàng)傷”性的刺激,在網絡游戲中集聚的攻擊性心理一下子釋放出來,就有可能演變成現(xiàn)實社會中的惡意攻擊、不當破壞,給他人、自身、集體生存帶來較大危害。
學校是按照人的身心發(fā)展而組織起來的特殊環(huán)境,它對青少年生死觀生成起著主導作用。
生命需要教育,健康生死觀的養(yǎng)成更離不開教育。受傳統(tǒng)文化趨利避死、樂生惡死觀念的制約,生死觀教育在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一直處于尷尬的境地,幾乎是一片“空白”。這種“空白”主要體現(xiàn)為:一是系統(tǒng)的生死觀教育在現(xiàn)行教育體系中呈現(xiàn)“缺席”狀態(tài)。在調查中,老師在課堂上“很少”講授生死知識和獲取生死知識來源于“老師”的比例分別是67.4%和5.8%,生死觀教育在學校教育的可憐狀況窺見一斑[4]。二是滲透在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醫(yī)學等學科中的生死觀教育,多推崇一種舍生取義、建功立業(yè)、天下千秋的生死態(tài)度,把精力放在追尋生命的社會價值上,而忽略了生命的個體存在價值。這樣就會遮蔽死亡的復雜性,簡化了死亡問題,進而造成對生命的敬畏感和生命神圣觀的缺失。三是面對層出不窮的兇殺暴力、自殺自殘等殘害生命現(xiàn)象,學校并沒有下大力氣加以引導,對事件做出積極的評價和回應。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類生命個體健康成長,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不斷地趨于完美、全面發(fā)展。然而,傳統(tǒng)教育卻不是這樣,它重既有知識的灌輸,輕求知方法的獲得;重政教人格的培養(yǎng),輕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重考試成績,輕知識運用;重單向度接受,輕創(chuàng)造性質疑;重繼承現(xiàn)狀,輕建樹革新。在崇尚考試和分數(shù)就是一切的學校里,教育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心靈、個性和思想,忽略了人的生命意識和對人的尊重,學生不自覺地成了學習機器,體驗不到人類生命的神圣、靈動和樂趣,對生命意義、死亡價值、生存能力的認識極其匱乏,滿是“活著真累”的嘆息,最終缺乏對個體生命的責任意識。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的發(fā)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大學生生死觀生成除了受家庭、社會、學校等外在因素制約外,更受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當前大學生年齡在18—23歲之間,身體發(fā)展進入生長穩(wěn)定期。生理發(fā)育已趨于平緩和成熟,無論是身高、體重、肩寬、骨盆的發(fā)育都處于發(fā)育的平緩和成熟時期,同時性的發(fā)育也同樣處在成熟和完善時期。而智力的發(fā)展水平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最佳時期。心理上處于“第二次斷乳期”,呈現(xiàn)多重矛盾聚焦的過渡特征。按照榮格的人格理論,隨著人年齡的增長和實踐能力的增強,自我逐步分化成“主觀的我”與“客觀的我”兩個方面,若“主觀的我”與“客觀的我”存在差距或矛盾,必將產生復雜的自我情緒體驗。以大學生為例,主觀的我是理想中的我,對未來充滿憧憬,理想崇高,目標遠大,自信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夠塑造成功的自我??陀^的我是現(xiàn)實中的受到周遭人和事牽絆的我。兩個方面的“我”總會出現(xiàn)不一致的地方,總會有差距。限于大學生的自身特征,其對主觀的我過于理想化,對客觀的我認識不足,對自我價值的認定超出了實現(xiàn)的范疇,就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帶來焦慮和不安。這兩種自我長期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無法達成一致,現(xiàn)實的我持續(xù)達不到理想的我的要求,就容易誘發(fā)心理障礙和生命困頓,出現(xiàn)漠視生命的現(xiàn)象。
“人格缺陷,是指介乎健康人格與變態(tài)人格之間的一種人格狀態(tài),表現(xiàn)為人格發(fā)展的不良傾向,如自卑膽怯、驕傲虛榮、粗心大意、懶惰拖拉、敏感多疑、冷漠孤僻、抑郁焦慮、沖動敵對、害羞被動、消極悲觀、狹隘妒忌、急躁魯莽、自私貪婪、以自我為中心等等?!盵5](P86)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但發(fā)展還不成熟,情緒情感日趨豐富但還不夠穩(wěn)定,邏輯思維迅速發(fā)展但易帶主觀片面性,對人接物充滿激情但也容易沖動,這就使大學生不能完全客觀對待身邊的人和事,一旦遇到就業(yè)不暢、戀愛不成、學習受挫、交往受阻等挫折或變故,容易造成心理問題,出現(xiàn)反生命的行為。
生命的歷程是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有生必有死,這是恒常不變的自然現(xiàn)象。如何認識、對待生死,體現(xiàn)了一個人人生境界的高低,更直接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大學生是國家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家庭、社會、學校和大學生自身等四個層面對大學生生死觀的生成具有重大影響。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作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確立生命尊嚴的意識,高揚生命的價值,使他們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6](P1)?!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重視生命教育。歐美國家和臺灣地區(qū)的生命教育較為成熟,在各大高校不同程度地開設了相應課程。針對大學生生命生命困頓現(xiàn)況,構筑家庭、高校、社會、大學生自身 “四位一體”的教育網絡,開展適切的生命教育,引導他們認識和體驗生命,把握生命火花閃現(xiàn)的美好瞬間,讓每一個生命都綻放永恒的詩性光輝。大學生要牢固樹立生命可貴的意識,倍加珍惜和愛護自己和他人生命,理性看待生老病死的自然規(guī)律,在服務人民、投身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中開發(fā)出生命所蘊藏的巨大潛能,綻放人生應有的光彩,受益自身,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