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妍
人的一生只會遇到兩種人——自己與他人。自己與他人看似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實則相互映射,相互影響,相輔相成。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體現的就是一種人生智慧。
首先,我們要將自己當成他人。蘇軾曾問佛印說:“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你是一尊佛?!碧K軾得意。佛印反問之:“那你看我像什么?”蘇軾有意刁難,便說:“你是一坨屎。”后來,蘇軾將此事告訴蘇小妹,蘇小妹不僅毫無贊許之意,反而搖頭說:“你的境界太低了,佛印心中有佛,看什么都是佛。而你心中有屎,自然看什么都是屎?!碧K軾慚愧。
將他人當成自己,要求我們時刻站在別人的角度,換位思考,通過他人來審視自己。對于佛印來說,他人就好比自己的鏡子,思必睿,言必善,行必良,萬事萬物皆可度也。我們都希望自身是個美好之人,自然希望他人亦是美好之人,這是一種慈悲的胸懷,慈悲亦是一種極高的境界。相比之下,蘇軾的境界就顯得低了,想必,這就是蘇小妹批評蘇軾的原因吧。
其次,我們要將自己當成自己。曾經有人傷害了愛爾蘭作家王爾德,王爾德大度地寬恕了他。此人不解。王爾德說:“這是為了我自己。我必須饒恕你,一個人不能永遠在胸中養(yǎng)著一條毒蛇,不能夜夜起身,在靈魂的院子里栽種荊棘?!?/p>
我認為,這是一種把自己當成自己的自在。在我們有限的生命里,無須一直活在各種痛苦之中,對別人的懷恨、嫉妒、惱怒,到頭來都是對自己的傷害。把自己當成自己,肯定自己的能力,原諒自己的過失,創(chuàng)造自己的價值。正如古人所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此便是,莫因他人的善惡遮蔽了內心最真實的自我。
總而言之,處世之道無非在于清楚地認識他人以及清楚地認識自己。更多時候我們都在努力建立與他人的關系,從他人身上看自己。殊不知,從古至今一切偉大的人性認識者都是真誠的反省者。哲人赫拉克利曾說過,他的哲學都是“向自己學習”的產物。
他人與自我的關系就是這樣的矛盾體,人生的智慧便氤氳其中。它像風,就在我們身邊,卻又瞬息萬變難以捉摸。它像水,是腳下一窩狹小的清泉,也是世間廣闊的海洋。學習佛印的慈悲,學習王爾德的寬恕,去體味平凡處世中的點滴智慧。
【教師評點】梁漱溟先生說人生必須處理好三種關系:第一是人與物的關系,第二是人與人的關系,第三是人與自我的關系。作者從兩則小故事中看到了他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升到了心理、處世層面,難能可貴。文章從他人與自我以及自我與自我的兩個層面論述了該如何他處與自處,顯露出人生的智慧。與他人相處,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換位思考,審視自身。與自我相處,應寬恕以待,自在生活。(指導教師/廖瑞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