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敏,金宇潔
(浙江金融職業(yè)學(xué)院,浙江杭州 310018)
浙江位于長江經(jīng)濟帶南翼,作為“絲綢之府”“魚米之鄉(xiāng)”的江南水鄉(xiāng),占著1.09%的國土面積,卻創(chuàng)造著無限的經(jīng)濟財富,尤其是在對外貿(mào)易方面。2017年,浙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出口6303 億元,是中國經(jīng)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勤勞智慧的浙江人更加明白文化的力量,擁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是經(jīng)濟健康穩(wěn)定向前發(fā)展的強有力的后盾?!墩憬∥幕a(chǎn)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中提到對外文化貿(mào)易工程要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全面提升對外文化貿(mào)易的質(zhì)量和能級,將文化產(chǎn)品和服務(wù)輸出培育成為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和提升區(qū)域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在此背景下,想要實現(xiàn)這一軟實力的崛起離不開文化外宣,翻譯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地將這些極具特色的文化譯介出來需要我們深入思考。本文以浙江特色文化為研究對象,挑選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例子,從異化策略角度出發(fā),探究具體要用何種翻譯方法,才能對這些浙江文化特色詞句進行準確翻譯,以達到向國外游客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
江浙地區(qū)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發(fā)祥地之一,已經(jīng)有近7000 多年的歷史了,在這漫漫歷史的長河中,獨具特色的浙江文化悄然而生。以下就浙江特色文化進行簡要介紹。
浙江集山、水、海一體,復(fù)雜多樣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浙江文化。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浙江更沒有忘記發(fā)展文化軟實力。政府修建各類的博物館、文化館,社會各界組織文化交流活動,通過各種方法宣傳浙江的特色文化。衣食住行無一例外地成為宣傳內(nèi)容。值得深究的是浙江更加注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第一批到第四批的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浙江共申報了138 項,而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更是多達705 項,包括了民間文學(xué)、民間音樂、傳統(tǒng)舞蹈、傳統(tǒng)戲曲、曲藝、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tǒng)醫(yī)藥和民俗八大類。
在國家加大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大背景下,翻譯作為文化外宣過程中的必經(jīng)之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很多的文化詞匯經(jīng)過翻譯已經(jīng)在世界上廣為流傳。但是,放眼當前,浙江特色文化詞匯的翻譯還面臨著一些問題。
一方面,翻譯不夠準確,不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有些文化詞匯很生僻,譯者在翻譯時根本沒有完全理解,從而導(dǎo)致翻譯出來的譯文可能連原語言文化的讀者都不能理解。例如在對外漢語學(xué)習(xí)網(wǎng)中將“紹興平湖調(diào)”翻譯成“Shaoxing Pinghu Diao”,雖然翻譯成英文,但是沒有達到對外文化傳播的要求,如果將這樣的譯文單單放在外國讀者面前,讀者一定會覺得一頭霧水,無法理解。
另一方面,譯文不統(tǒng)一,同一文化詞匯,有時卻存在兩個或多個的翻譯。在非物質(zhì)文化翻譯時,譯者總是各行其道,譯文五花八門,導(dǎo)致國外讀者產(chǎn)生概念上的錯誤。海鹽腔是在中國第四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所收錄的,是在嘉興海鹽產(chǎn)生的戲曲聲腔,因而得名,曾被列為我國明代四大聲腔(海鹽、余姚、弋陽、昆山)之首,在中國戲曲發(fā)展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受元雜劇的影響,海鹽腔融合了南曲和北曲的唱法,而為南北民眾共同接受。在嘉興市博物館中對海鹽腔有這樣一段描寫:Influenced by Zaju of Yuan Dynasty, Haiyan Singing combined skills in the north with skills in the south, and received a universal acceptance nationwide.
譯文中將“海鹽腔”翻譯成“Haiyan Singing”。在由浙江省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和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主辦的《文化交流》雜志中關(guān)于“海鹽腔”的英文介紹將它翻譯成“Hai-yan melody”,筆者認為這兩種譯文都有值得商榷的余地。首先,譯者在翻譯的時候沒有理解到“腔”字的意思。海鹽腔是一種戲曲聲腔,聲腔一般是指把戲曲中某些音樂和演唱相類似的腔調(diào)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系統(tǒng),而不是單單一種戲劇類目,“singing”和“melody”都沒能體現(xiàn)出“唱腔”的意思。同時筆者在參觀海鹽縣博物館時發(fā)現(xiàn),“海鹽腔” 的譯文則是“Haiyan Accent”。縱觀“singing”“melody”“accent”三個英文的意思,“accent”更加符合腔、腔調(diào)、唱腔的意思,所以筆者以為“Haiyan Accent”最為恰當,把“海鹽腔”真正的屬性翻譯出來了。
以上兩個問題的出現(xiàn)無疑是給特色文化的輸出帶來巨大的困難。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任重道遠,每位譯者在翻譯這些詞匯時都應(yīng)該深思熟慮,了解清楚原文所要表達的文化內(nèi)涵,再結(jié)合翻譯方法進行準確的翻譯。當然,除了翻譯工作者,社會各界也都可以參與進來,比如,政府可以聯(lián)合社會組織訂立一份文化詞匯英譯名錄等等。
異化這一翻譯術(shù)語是由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xué)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來的。
異化,是指譯者以保留文章的“異國風(fēng)情”為目的,站在原文作者的角度,盡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語言風(fēng)格特點,采用相應(yīng)于原文作者使用的語言來翻譯原文。讓讀者體會其他地區(qū)民族的風(fēng)格特色,也就是說異化更加尊重原文中的文化,保留了原文的特色。
筆者認為,在翻譯特色文化詞匯的情況下,采用異化策略更為妥當。在翻譯特色文化詞句的時候,每一個翻譯工作者都應(yīng)該明確翻譯的目的,即傳播文化,讓這些特色文化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文化。在這種目標的指引下,異化應(yīng)該成為首選翻譯策略。傳播文化就是要求將自己的文化元素表現(xiàn)給國外讀者,如果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翻譯時會經(jīng)常用目的語文化下的詞或句子代替原文中的文化要素,這樣一來譯文中就不能把原文中的文化要素體現(xiàn)出來。如將“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采用歸化翻譯,譯文是“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這樣的翻譯雖然能使外國讀者理解,但是如果這樣翻譯,就看不出“老虎”和“猴子”在中國文化中的傳統(tǒng)形象,所以這樣的翻譯策略有違特色文化翻譯的目的。
而異化策略就很好地規(guī)避了上述的情況,如將“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這一短語采用異化策略翻譯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在這個譯文中譯者將“諸葛亮”直接英譯成“Zhuge Liang”雖然外國讀者不知道“Zhuge Liang”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也不知道這個詞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但是這樣翻譯能讓讀者直接接觸到“諸葛亮”這一文化要素,如果讀者有興趣去深入了解,將會接觸到更多的中國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傳播的效果。
使用異化策略時,譯者應(yīng)該充分考慮原文的寫作風(fēng)格和文化要素,結(jié)合多種翻譯方法進行翻譯,使國外讀者能直接體會到譯文的“異域風(fēng)情”。
面對地方特色文化的翻譯,譯者應(yīng)該站在原文化的維度去翻譯,盡量保持原來的文化特色,即多采用異化的策略去翻譯。筆者看來雖然通過這種策略翻譯出來的譯文相較于歸化策略下的譯文讀起來更為生澀,但是采用異化策略更能凸顯文化的區(qū)別,使國外讀者對原文中所描述的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利于本民族文化傳播的目的。以下,筆者從一些浙江特色文化翻譯實例入手,分析異化策略在特色文化翻譯中的具體運用。
直譯法是指在翻譯過程中既保持原文內(nèi)容、 又保持原文形式的一種翻譯方法。直譯最早出現(xiàn)于五四運動時期,它要求譯文必須忠實于原文。但由于英文和中文的結(jié)構(gòu)不同,所以直譯并不是簡單死板的翻譯。直譯法最基本的要求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全面準確地闡明原作的含義,不擅自增減修改原作的思想,同時還要保持原著的寫作風(fēng)格。在翻譯具有中國特色文化詞匯的時候,直譯法常常被譯者所使用。通過這一方法,讀者能大體明白譯文所描述文化的內(nèi)容。
“十里紅裝”是浙江婚俗文化中頗具特色的一種習(xí)俗。在發(fā)嫁妝時,蜿蜒數(shù)里的紅裝隊伍經(jīng)常從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蕩蕩,洋溢著吉祥喜慶,同時也炫耀家產(chǎn)的富足,故稱“十里紅裝”。關(guān)于“十里紅裝”,寧波人民政府官網(wǎng)上有這樣一段介紹:The bride’s parents would marry off their daughters with a large dowry to show off the wealth of their family, expecting their daughter to have a high status in her husband’s home.Therefore, they would spend a great fortune to marry off a daughter.The dowry procession could last several miles,which is exaggerated with the name “Ten-mile Red Dowry”。
這段文字中將“十里紅裝”翻譯成“Ten-Mile Red Dowry”,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癛ed Dowry”這樣的譯文能直接體現(xiàn)浙江寧波的傳統(tǒng)婚禮中紅色代表“喜悅、吉祥”的文化特色。這樣的譯文能讓國外讀者對此婚俗文化便于理解,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譯法在過去常用在英譯漢的情況下,是指用發(fā)音相似的漢字來翻譯將外來語,如:將“disco”譯成“迪斯科”。但是隨著中國的對外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文化向外輸出,音譯法在漢譯英的翻譯過程中也常被使用,如:將“二胡”翻譯成“Erhu”。用這種翻譯方法能最大程度的體現(xiàn)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在很多漢譯英的情況下,單純地使用音譯法是很難讓讀者理解的,比如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口頭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叢書》中將“南音”直接翻譯成“Nanyin”,雖然這樣的翻譯保留了十足的文化氣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此翻譯,對南音毫無了解的讀者必定是無法理解的,這樣一來就給文化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們可以在音譯的基礎(chǔ)上加上一定的注釋,這樣一來,既能保留詞匯原有的文化特色,又能使讀者了解其文化意義,可譯為“Nanyin music”,讓外國讀者能明白這是一種中國音樂。
紹興蓮花落又稱“蓮花樂”“蓮花鬧”,是浙江省紹興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曲藝,蓮花落一般由三人一起演出,一個人為主唱,另外二人幫唱,因其演唱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樸實流暢,而備受群眾所喜愛。陳芳蓉在《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英譯的難點與對策》 中將“紹興蓮花落”翻譯為“Shaoxing Lianhua Lao(a kind of folk art with singing and story-telling)”。在翻譯中首先采用了音譯法翻譯 “紹興蓮花落”,又在其后加上簡單的注釋“a kind of folk art with singing and story-telling”(一種唱歌講故事的民間藝術(shù)),運用了兩種翻譯方法的巧妙結(jié)合,使“紹興蓮花落”既富有文化特色,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播功能,使讀者一目了然,相比起單一的音譯法翻譯的“Shaoxing Lianhua Lao”或者是使用直譯法翻譯的“Shaoxing Lotus Flower Fall”好得多。
另外浙江作為產(chǎn)茶大省,茶葉的出口更是占著中國茶葉出口的半壁江山,茶文化也是浙江特色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以西湖龍井為代表的茶更是遠銷國內(nèi)外?!捌剿椴琛笔钦憬氂械奶厣瑁瑢儆趫A珠綠茶的一種。在中國茶葉博物館中“平水珠茶” 的譯文則是“Pingshui Zhucha”;胡六月將“珠茶”翻譯成“pearl tea”,這兩種翻譯都各有各的優(yōu)點,但是站在文化宣傳的角度看,又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短板。前者雖然將文化特色凸顯出來了,但是這樣的英譯文外國讀者或消費者肯定是難以理解的;而后者僅僅翻譯了“珠茶”,有沒能凸顯特別之處。所以筆者結(jié)合他們兩者的譯文將“平水珠茶”翻譯為“Pingshui Zhu tea(A kind of pearled green tea)”。這樣的譯文既保留了文化特色,又能使讀者快速理解,讓文化傳播的效率大大提高。
意譯法是指根據(jù)原文的意思來翻譯。意譯法常在源語與目的語有巨大文化差異的翻譯情況下得以應(yīng)用。在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看,意譯法更強調(diào)翻譯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
作為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的“梁祝”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chǎn)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但是關(guān)于它們的翻譯卻五花八門,筆者通過查閱資料收集了五個版本的譯文:“Liang Shan Bo yu Zhu Ying Tai”“Butterfly Lovers”“The Romance Of Liang Shangbo And Zhu YingTai”“Butterflies in Love”“Liang Zhu”,有些文章甚至運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將“梁?!狈g成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的翻譯可謂是文化特色全失。筆者認為在以上的譯文中“Butterfly Lovers”是最合適的。它抓住了這個故事最重要的一個文化元素,也就是“化蝶”中的“蝴蝶”的元素,通過“Butterfly Lovers”準確的指出了故事最為精彩的部分,筆者認為“Butterfly Lovers”這樣的譯文能起到吸引讀者閱讀的作用,來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
嵊州城隍廟,是一座江南一帶很有名氣的建筑。城隍文化在中國各地都有廣泛的流傳,但每個地方的城隍廟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實際上“城隍”這一概念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城隍”也稱“城隍爺”,在中國文化中是守護一方土地或水域的神。同時筆者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城隍廟的英文表達,大多翻譯成“Chenghuang Temple”,這樣的翻譯將“城隍”一詞直接音譯,如果是不知道城隍文化的外國讀者第一次看到“Chenghuang Temple”這一譯文在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 “一個叫作城隍的廟”,完全與“城隍”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搭不上邊,因此翻譯起到的文化傳播效果非常差。聯(lián)系“城隍”兩字在漢語中意義,借鑒Travel China Guide 官網(wǎng)上對西安城隍廟譯文“Xi'an City God Temple”,筆者認為可以將“嵊州城隍廟”譯為“Shengzhou City God Temple”。
浙江特色文化包羅萬象,本文僅僅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進行探討,在翻譯這些獨具特色的表達時,譯者要清楚認識到翻譯文化詞匯不僅僅是將它們簡單轉(zhuǎn)換為另外一種語言,更要注意到其蘊含的文化元素的翻譯。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牢牢樹立文化傳播的意識,在異化策略指導(dǎo)下,恰當運用直譯法、音譯加注釋、意譯法等翻譯方法,使英譯文更好地向目的語讀者傳遞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