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妍,女,中共黨員,1973年9月生,現(xiàn)任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透平設計院黨總支書記、副總工程師,黨的十九大代表、遼寧省十二屆人大代表。
姜妍是新時期知識型、技術型、創(chuàng)新型職工的杰出代表,先后獲得6項國家專利,尤其是繼主導設計出我國第一臺45萬噸乙烯壓縮機后,又成功設計了我國第一臺百萬噸乙烯壓縮機,被譽為“國家百萬噸乙烯壓縮機設計第一人”,這不僅打破了國外長期技術壟斷,而且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具有百萬噸級乙烯“三機”設計制造能力的國家,徹底結束了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她先后榮獲“沈陽市特等勞動模范”“遼寧省十大科技英才”“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等稱號,2016年12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說起乙烯壓縮機,業(yè)內人士會概括為兩個字——心臟,因為“壓縮機一響,黃金萬兩;壓縮機一停,效益為零”。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大型乙烯壓縮機的設計制造技術被世界上少數(shù)幾個國家壟斷,我國要花巨資購買進口設備,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盡快實現(xiàn)其國產化,就成了我國裝備制造業(yè)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zhàn)略任務。如今,不再盛氣凌人的外國專家一直不愿相信,馴服乙烯壓縮機這條“鋼鐵巨龍”的竟是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鼓”)的一個“小女子”——姜妍。
認識姜妍的人都說:“無論什么樣的任務,她都敢接;無論什么樣的點子,她都敢想;無論什么樣的困難,她都會想方設法去克服?!?/p>
在20多年的產品設計生涯中,姜妍可謂身經百戰(zhàn),功勛卓著。她憑著頑強的毅力,努力為開發(fā)新市場而奮戰(zhàn)。2002年,她研究開發(fā)了沈鼓集團歷史上最大的冷卻器,直徑近3米,長度達11米,堪稱輔機“巨無霸”,2003年,她又主導開發(fā)了公司首臺低溫容器,2004年完成了雙管板換熱器的開發(fā)研制,填補了企業(yè)技術空白……諸多研發(fā)成果的取得,為企業(yè)帶了巨大的商機。
2004年以來,姜妍成為企業(yè)的重要技術骨干,她參加了“煤代油”甲醇裝置用合成氣離心壓縮機組項目研制小組,該項目榮獲2006年度沈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年,她參加開發(fā)設計的4.8萬Nm3/h大型空分裝置用壓縮機榮獲2007年度沈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0年,她主導開發(fā)研制了國內溫度最低的-110℃乙烯壓縮機,該壓縮機的研制成功終結了乙烯壓縮機必須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為我國在世界特低溫氣體壓縮機制造領域贏得了話語權。2010年下半年,她承接了武漢石化80萬噸/年乙烯壓縮機的研制任務,2011年她承接了燕山石化乙烯壓縮機的研制工作。2012年,她完成了沈鼓首臺硝酸四合一機組的主導設計任務。特別是2013年至2014年,她帶領團隊成功完成惠州煉化120萬噸/年乙烯裝置用離心壓縮機組的設計,這種規(guī)模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設計難度極大,成為我國壓縮機設計史上又一個里程碑項目。
2010年,領導決定讓姜妍擔任透平設計院設計三室主任。設計三室是個非常年輕的團隊,38名職工的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畢業(yè)不足3年的年輕人占了56%。為了讓這支隊伍迅速成長,姜妍花費了大量心血。她清醒地認識到:讓青年職工盡快成長,比多設計出幾臺壓縮機還重要。作為團隊帶頭人,姜妍深深了解剛入廠的年輕職工渴望成才、勇于擔當?shù)男膽B(tài)。她以滿腔熱情去悉心了解每一個年輕職工的特質和潛力,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為他們“量身定制”了詳細的成長計劃。有了這個計劃,每個人每月要做什么,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都一目了然。姜妍就是用這個計劃,從掌握制圖、觀摩設計到參與設計,為年輕職工規(guī)劃成長、成才的目標。
在設計三室,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有七八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姜妍有意識地安排年輕職工輪流跟班學習,全面提升每個人的設計水平。很快,她的“育人方法”有了收獲,劉曉鵬、李志卓、康曉聰?shù)纫慌贻p職工迅速成長,經過一段時間的基礎學習后,都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設計人員。如今,姜妍成了大家口中的“姜姐”,她所帶領的團隊雖然年輕,卻承擔著目前國內乙烯裝置國產核心壓縮機的所有設計任務。
姜妍在帶好團隊的同時,還不忘刻苦鉆研。她設計的氧氣壓縮機的銀片密封等6個項目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為公司贏得了知識產權;她設計的“煤代油”甲醇裝置用合成氣離心壓縮機組獲沈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機械聯(lián)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她設計的“大型丙烯壓縮機”獲中國機械聯(lián)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她撰寫的《百萬噸乙烯壓縮機組中低溫壓縮機結構設計中關鍵技術》獲沈陽市科技論文二等獎。
現(xiàn)年46歲的姜妍身上仿佛有著使不完的勁兒,每天都從早忙到晚,下班了也要把圖紙帶回家看,滿腦子都是設計圖,在試車現(xiàn)場通宵達旦工作更是常有的事?;赝^去,她自己都數(shù)不清做過多少次“冒險”的決定,接過多少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攻克了多少難關,承受過多么大的壓力。她說:“等有了十足把握再去做事,那何談創(chuàng)新發(fā)展?我有壓力不假,但那也是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