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鵬
摘要? ? 利用1961—2018年高密市降水量資料,采用趨勢變化分析法和累計距平法,對近58年高密市降水量變化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高密市年降水量呈減少趨勢,以12.81 mm/10 a的速率減少,夏季降水變化對年降水變化貢獻最大,且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降水量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征,20世紀60—70年代偏多,80年代偏少,90年代后偏多。
關鍵詞? ? 降水量;變化特征;山東高密;1961—2018年
中圖分類號? ? P426.62+3?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2-0135-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降水是一種重要的氣候資源,與作物的生長發(fā)育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已有許多學者對降水量的變化特征進行了研究,左洪超等[1]通過對我國近50年的降水量變化趨勢分析得出,全國平均降水量無明顯變化趨勢,華中—華北地區(qū)的降水則存在明顯的減少趨勢。黃榮輝等[2]分析發(fā)現(xiàn),華北地區(qū)從1965年后夏季降水明顯減少,干旱化趨勢明顯。張? 皓等[3]研究1951—2005年華北地區(qū)降水量時空變化趨勢,發(fā)現(xiàn)年均降水量呈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的趨勢。
高密市位于山東半島東部的膠東地區(qū),膠萊平原腹地,總面積1 526.63 km2。高密市屬季風性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62%。在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yè)生產(chǎn)極易受氣候影響。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選取1961—2018年高密市降水量資料,分析降水量的年代、年、季變化特征,以期為防災、減災提供依據(jù)。
1? ? 資料與方法
本文選取1961—2018年高密市國家氣象觀測站逐月降水量資料。季節(jié)劃分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采用趨勢變化分析法和累計距平法[4]分析降水量的變化趨勢
2? ? 結果與分析
2.1? ? 降水量年際變化特征
從圖1可以看出,1961—2018年高密市年平均降水量變化波動較大,通過年降水量線性趨勢擬合分析可知,高密市年降水量的氣候傾向率為-12.81 mm/10 a,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即1961—2018年高密市年降水量減少趨勢不顯著。1961—2018年平均降水量為635.2 mm;其中最大降水量出現(xiàn)在1964年,為1301.8 mm;最小降水量則出現(xiàn)在1981年,為252.5 mm;前者是后者的5.2倍。由圖2可知,20世紀60—70年代降水量累計距平總體上呈上升趨勢,說明該年代內年降水量距平持續(xù)為正。而20世紀80年代累計距平總體上呈下降趨勢,說明該年代內降水量距平持續(xù)為負。20世紀90年代后,年降水量累計距平又出現(xiàn)上升趨勢。
2.2? ? 降水量季變化特征
2.2.1? ? 春季。從圖3可以看出,1961—2018年高密市降水呈略有增加的趨勢,近58年高密市春季平均降水量為94.2 mm,最大降水量為190.8 mm,出現(xiàn)在1998年;最小降水量為21.3 mm,出現(xiàn)在1986年。20世紀70年代春季降水量較多,1981—1997年降水量較少,總體上春季干旱少雨,不利于春播、春種。
2.2.2? ? 夏季。從圖4可以看出,1961—2018年高密市夏季降水量呈減少趨勢。近58年夏季平均降水量為393.5 mm,其中最大降水量為904.3 mm,出現(xiàn)在1964年;最小降水量為116.8 mm,出現(xiàn)在1977年。夏季是高密市降水量最為豐沛的季節(jié),適合種植雨熱同期的作物。
2.2.3? ? 秋季。從圖5可以看出,1961—2018年高密市秋季降水量總體呈減少趨勢,以4.31 mm/10 a的速率減少。近58年秋季平均降水量為116.5 mm,最大降水量為279.4 mm,出現(xiàn)在1961年;最小降水量為24.3 mm,出現(xiàn)在2006年,該年秋季高密市遭遇百年一遇特大干旱,部分地區(qū)甚至連續(xù)多月無有效降水[5]。
2.2.4? ? 冬季。從圖6可以看出,1961—2018年高密市冬季降水量年際波動較大,總體無明顯變化趨勢。冬季平均降水量為30.5 mm,最大降水量為80.5 mm,出現(xiàn)在2017年;最小降水量為0.4 mm,出現(xiàn)在1968年。高密市冬季降水量較少,僅占年平均降水量的4.8%。
高密市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量在年降水量中所占比例最小,夏季降水量明顯多于春季、秋季和冬季,1961—2018年高密市夏季降水量變化趨勢與年降水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3? ? 結論
近58年,高密市年降水量總體呈逐漸減少的趨勢,以12.81 mm/10 a的速率減少,降水量的年際變化有階段性特征,20世紀60—70年代降水量偏多,從20世紀80年代呈明顯下降趨勢,20世紀90年代又呈上升趨勢。夏、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趨勢,春季降水量呈上升趨勢,冬季降水波動較大,無明顯變化趨勢,在年降水量中所占比例最小,夏季降水量變化對年降水量變化貢獻最大,二者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氣候變化對農業(yè)的影響有利有弊,春季降水量的增加可以有效降低春旱的發(fā)生,有利于農業(yè)生產(chǎn)。夏季及年降水量的減少使地下水位降低,水資源處于緊缺的局面,提高農業(yè)用水效率是今后高密市農業(yè)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因此,要清醒認識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在農作物的選種和種植等方面加以調整,以達到對氣候變化的充分利用。
4? ? 參考文獻
[1] 左洪超,呂世華,胡隱樵.中國近50年氣溫及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分析[J].高原氣象,2004(2):238-244.
[2] 黃榮輝,徐予紅,周連童,等.我國夏季降水的年代際變化及華北干旱化趨勢[J].高原氣象,1999,18(4):465-476.
[3] 張皓,馮利平.近50年華北地區(qū)降水量時空變化特征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2):270-279.
[4] 穆興民,李靖,王飛,等.黃河天然徑流量年際變化過程分析[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3,17(2):1-5.
[5] 王建國.中國氣象災害大典:山東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