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嘉悅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連 116029)
大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時,應當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不僅要自覺、自愿地接受思政教育,還要立足于大學校園的學習、生活,以及校內外的實踐活動,將所學的思政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讓自己的思想覺悟得到提升,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從而投身于專業(yè)學習中,更好地回報社會?;ヂ摼W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學習思政教育知識提供了新渠道、新模式,我們也必須積極利用好這些技術、途徑,拓展思政學習的廣度與深度。該文從大學生角度,就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思政學習成效提出了幾點建議。
1.1.1 極大地拓展了思政教育資源
以往我們接受的思政教育內容,絕大多數都是來源于書本教材,有時候教師也會拓展課外知識,如一些時政熱點等,但是沒有進行深入講解,不利于思政教育的深化,許多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意猶未盡的情況。而基于“互聯網+思政”的課堂教學模式,則極大地拓展了課堂上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師提前在互聯網上搜集相關資料,讓我們在課堂上能夠接觸到更多的課本之外的信息,除了課堂表現更加積極外,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討論互動也更加頻繁,有利于思政教育成果的提升。
1.1.2 豐富了思政教育方式方法
傳統(tǒng)思政教育多是通過課堂、書籍以及校園活動等方式,受時間、地點、環(huán)境和人員等多種因素限制。借助“互聯網+”的東風,各高校紛紛將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搬到網絡上,如清華大學創(chuàng)建《馬克思主義原理》慕課,北大和復旦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慕課,還有上海市創(chuàng)建的以“思政教育”為主的易班網等,豐富的教學資源突破了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種局限,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根據自己的需求,合理選擇學習內容,進行知識重構。
互聯網的全面覆蓋以及智能設備的全面普及,讓當代大學生有更多的渠道獲取信息,如通過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APP,可以獲取最新的新聞動態(tài)。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互聯網上也充斥著大量不良信息、腐朽思想,并且經過包裝后更具迷惑性。很多大學生并不具備精準的識別能力,容易被網絡上的一些言論所誤導,個人的價值觀也開始動搖。一旦這種錯誤的、扭曲的價值觀在大學生心里扎根,再接受思政教育就容易出現抵觸心理,導致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開展變得十分困難。例如,我們所接受的思政教育中,倡導大學生勤儉節(jié)約。但是一部分大學生受到網絡中不良商家大肆宣揚的“及時行樂”類似思想的影響,通過“校園貸”等形式過度消費、相互攀比,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當大學生一旦養(yǎng)成這種消費習慣,思政教師再進行教育就很難取得成效。
在日常學習中經常會發(fā)現很多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時,表現的不夠積極,甚至私底下玩手機、看小說。這一方面與部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習不夠重視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思政教育模式偏重理論說教有關?;ヂ摼W視域下的思政教育模式,則為大學生展示了更加豐富的教學素材,聯系了當前發(fā)生的新聞熱點,這就讓大學生在思政課堂上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熱情。例如,從2013年開始,互聯網上關于“校園貸”的新聞層出不窮,一方面是鋪天蓋地的廣告,另一方面是不斷有大學生因為深陷校園貸而導致學業(yè)受到影響。在思政課上,教師們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相關的新聞報道,或是當事人的新聞采訪;其次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這種思政教育模式,大學生展開激烈討論,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不僅活躍了思政課堂氛圍,而且也能夠做到知行合一。
立德樹人是當代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標,也是習總書記對于義務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大學生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流砥柱,在大學校園中除了要熟練掌握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外,樹立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每一名大學生必須要履行的義務。從大學生長期的成長與發(fā)展來看,將在校期間所接受到的思政教育理論知識,內化為個人的一種行為準則,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完成好工作任務,實現人生的成長與發(fā)展。
互聯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享教育資源提供了渠道,為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間的互動交流提供了新的載體,從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互聯網時代,信息資源多元化發(fā)展,大學生可以主動查找自己感興趣的教育內容,在出現困惑時,我們可以在網上匿名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交流、討論,這不但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育信息共享的難點,也解決了大學生害怕自己個人信息泄露的擔憂,教育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共享,為大學生學習更多知識提供便利。
以往的思政教育,受到了教材內容、教學環(huán)境等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教學方式具有很強的局限性,這就讓一部分大學生產生了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而“互聯網+思政”的教育模式,則體現出了更強的靈活性和多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其一是在教育內容上,擺脫了思政教材的束縛,學生們可以接觸到的思政教育內容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極大的拓展與延伸,學習廣度極大的拓寬;其二,在教學環(huán)境上,擺脫了課堂的束縛,大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環(huán)境更加靈活,例如,我們可以利用智能手機觀看教學視頻,有些條件較好的高校還開通了慕課(MOOC),大學生只需要利用筆記本電腦就能夠隨時隨地的學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互聯網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得教學不拘泥于教課書,教育者通過互聯網及時獲取國內外先進學術成果和教學經驗。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互聯網與大學生互動交流過程中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獲取相關教育反饋,通過相對“隱蔽”的形式發(fā)布教育信息,促使學生在瀏覽自己需要的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滲透在不同互聯網信息中,為掌握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話語權奠定基礎。
思政教育改革成果如何,教學質量如何,最終還要看大學生的行為表現。以往很多大學生雖然在接受思政教育時表現良好,但是在生活中還是我行我素,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無法得到體現。而互聯網視域下的思政教育,則更加關注大學生的心理成長和思想成熟,要求大學生必須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可以采取“線上”參加學習,“線下”進行社會實踐的方式,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渠道隨時隨地的接受思政教育,然后在生活中、學習中,相互監(jiān)督、相互督促,實現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作為一名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個人思想覺悟,是一項基本的要求和應盡的義務。新時代的新形勢,進一步凸顯了當代大學生學好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大學生,都必須發(fā)自內心的認識到思政教育的價值,才能端正態(tài)度地投入到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中?;ヂ摼W時代的到來,為我們接受思政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我們除了通過課本、課堂學習思政知識外,還可以在課外,用筆記本電腦、用智能手機,隨時隨地接受思政教育。只要我們從心底里重視起來,就一定能夠讓思政教育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首先,課堂教學仍然是我們接受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徑,在思想政治課上要求我們每一位大學生都要像對待專業(yè)課那樣,投入全部的精神與熱情,學好、學透思想政治課中的知識。只有通過課堂學習扎實的理論知識,才能明是非、辨善惡、識美丑,才能在接觸腐朽價值觀念和不良文化思潮時,自覺地提高抵制力,堅定理想信念,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還要積極拓展課堂之外的學習渠道,例如,參加校園內的一些志愿者社團,在志愿者活動中踐行思政知識。通過互聯網觀看教育片,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覺悟。
高等教育中的“立德樹人”理念,不僅是一句口號,而且必須要貫徹到行動上。我們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前提下,還要身體力行地踐行課堂中所學的知識。例如,我們所學習的“24 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其中一條要求就是我們必須做到誠實守信。那么在對待教師與學生時,我們就要實事求是;在考試中,也要堅決杜絕作弊。只有重視社會實踐,并能夠在實際行動中貫徹執(zhí)行所學知識,才能真正滿足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要求。因此,學好思政理論課,同時又能夠用理論指導行動,是我們每一位大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后必須要做到的。
當代大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接收的信息,以及個人的思想狀態(tài),都決定了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必須要堅持創(chuàng)新。從大學生角度來說,首先要在內心里重視思政課,將思政教育擺在與專業(yè)課同等重要,甚至是優(yōu)于專業(yè)課的位置。然后要利用好互聯網這一渠道,學好思政課,用好思政知識,實現個人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