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紅
(江蘇省徐州技師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
傳統(tǒng)的黨建工作開展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黨員個性化的需求,黨建工作的開展應當滿足師生的需求,更具親和力,融入高職院校師生中。高職學生由于高考成績不理想,具有獲取長期得不到教師重視、家庭對其不滿意、長期沉溺于網絡等特點,新媒體工作的開展應當充分考慮這些特點,堅持以生為本。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相對,是經濟快速發(fā)展下新技術的產物,通過互聯(lián)網、無線、衛(wèi)星等渠道,以手機、電腦等為終端,向用戶傳遞信息的傳播形態(tài)。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具有時效性強、傳播速度快、不受時間空間局限等特點。通過新媒體傳播黨務新聞、開展黨建工作,有其明顯的優(yōu)勢。
通過對高職學生的訪問,不少學生覺得黨建內容乏味、形式單一,沒有吸引力。大學生作為社會新鮮血液,對新鮮事物有著與生俱來的敏銳力與接受力,通過新媒體這種打破傳統(tǒng)的路徑向高職學生開展黨建工作,更容易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不產生排斥心理。傳播形式多樣,可采用圖片、視頻、語音等方式結合,具有視覺沖擊力,讓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通過大數(shù)據(jù)對學生的瀏覽情況進行分析,可針對性地進行推送,迎合學生的偏好。通過傳統(tǒng)媒體,讓學生強制性地進行學習,效果較差,學生積極性不高,更多是敷衍了事。投其所好,以興趣為基點,能夠提高學生參與黨建工作的積極性。
傳統(tǒng)高職院校開展黨建工作,通過舉辦宣講會、座談會等線下活動進行,在時間空間上具有局限性,常常出現(xiàn)與學生上課時間沖突、教室安排緊張、到會人員時間協(xié)調不過來等問題,給黨員學生和開展工作帶來了不便。通過新媒體進行黨建學習,學生可自由選擇時間、選擇地點,無論是在寢室、地鐵上學生都可進行碎片化學習。提高了時間的利用率,以及黨建知識的吸收率。學生不再是被動地去參與,而是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安排主動地去參與其中。在賦予學生自由選擇權下,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由于互聯(lián)網開放性的特點,在黨建工作開展上更加豐富,不僅是指形式上的豐富,還有內容上的豐富,來源上的豐富,實現(xiàn)不同黨建網站資源共享,增加網站上的板塊內容。新媒體傳播的雙向性,使得在校師生能夠獲得更加多樣性的資源,每個人都既是資源的享用者,也是資源的傳播者。通過新媒體開展黨建工作促進了黨建資源傳播范圍的擴大,拓寬了黨建資源的覆蓋范圍,推動黨建工作由封閉走向開放,這對高職院校黨建工作的開展具有積極意義。
互聯(lián)網資源具有海量性、多元性的特點,在開展黨建工作,傳播黨建內容的同時,應當始終堅持主流思想與黨建理論知識緊密聯(lián)系的原則,黨的思想是主線,理論在多樣性發(fā)展重不能脫離這根主線。在對高職學生開展黨建工作時,應當向他們輸入正確的價值觀,牢牢記住黨政思想的核心,把握好多元化理論和主導思想的平衡。
知識傳遞是不應當只是由教師傳遞給學生,應當是雙向的,教育工作的開展必須以人為本,這樣才能促進教育工作的最優(yōu)化。在開展黨建工作時,應當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需求及特點,最大化地讓學生能接受、愿意接受,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元意識的發(fā)展。通常情況下,高職學生在中學學習成績較為不理想,或許有的長期被教師忽略、家庭對其不認可,有的長期沉迷于網絡,在虛擬世界中尋找認同感,黨建工作中應該考慮到這些心理狀況。新媒體在大數(shù)據(jù)的作用下,能夠成本更低地收集并利用信息,在開展黨建工作時,以生為本。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新媒體黨建工作變單向為雙向溝通,學生的地位由被動變?yōu)橹鲃印?/p>
利用新媒體開展黨建工作,能夠將黨務工作程序化、數(shù)字化,促進管理工作的創(chuàng)新。但是不能完全拋棄傳統(tǒng)方式,如開展座談會,把握好創(chuàng)新與傳承的關系,促進工作的有效開展。傳統(tǒng)工作是新媒體工作黨建工作的基礎,新媒體黨建工作是傳統(tǒng)方式的延伸和補充。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形式,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必然會場出現(xiàn)其不適應的地方,總結傳統(tǒng)方式的弊端,傳承其優(yōu)點。
在高校提倡開放式教育模式的背景下,除了文化知識的傳播,黨建思想也應當跟上步伐。新媒體下,為黨建工作提供了開放性視角,資源開放、空間開放,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黨建工作開展的有效性。
在全球化的發(fā)展下,互聯(lián)網向來是褒貶共存,利用新媒體開展黨建工作時,應當利用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對其負面效應進行有效監(jiān)督。如對一些不實、不當言論要進行矯正,及時控制,避免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同時建立黨政工作的透明機制,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下,高職師生能夠充分地表達其意見,促進黨建工作在民主下開展。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任何一個學生教師都可能成為內容的發(fā)起者和傳播者,在新媒體這把雙刃劍下,應當充分利用它傳播覆蓋范圍廣的優(yōu)勢,促進輿論的良性發(fā)展,積極引導黨建思想的正向傳播。
高職院校的工作者應當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的優(yōu)勢所在,把握好新時代開展黨建工作的原則。因此,對黨建工作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具備較高的思想素質、黨建水平,還需要有熟練的新媒體技能,對于黨建理論具有敏感度,能夠及時捕捉并遏制一些不當言論。新媒體環(huán)境的開放性使得黨建工作者身上的責任比以往更重,應當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黨政工作服務質量,成為高職學生黨政思想上好的引導者。
新媒體的傳播以手機和電腦為終端,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在選擇開展黨建工作中,應當充分利用手機這一移動設備。手機已經成為高職學生的“絕對依賴”,手機不離身,離開了手機就缺乏安全感。結合這一特點,利用手機開展工作,信息接受程度更高,學生接受信息更及時,便于工作的開展。
黨建工作的開展借助新媒體這一平臺展開,因此平臺的好壞也直接影響著黨建工作的開展。在提高內容質量的同時,也應當重視平臺的維護。讓黨建工作能夠通過這一平臺順利開展、迅速開展、有效開展。學校應當加大對平臺建設的資金投入,購買硬件設備、完善健全網站建設,當網站出現(xiàn)問題時及時修復,確保工作的通暢開展。
新媒體不是對傳統(tǒng)傳播形式的替代,傳統(tǒng)的開展方式同樣有其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所在,應當將這兩種方式有效結合,發(fā)揮1+1>2 的效用。新媒體讓黨建資源增加,黨員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習的時間內容跟,但是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否能完全把控,這就需要黨建工作者的引導。例如,線下黨建工作的開展有利于增加的黨員之間面對面的溝通,促進黨員之間的感情。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結合,相互促進,共同推動校園黨建工作的開展。
黨建工作是黨組織建設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維護黨的形象、利用新媒體在高職院校中開展黨建工作的原則等。大學生作為國家經濟發(fā)展中的中堅力量,在思想上必須與時俱進、緊跟黨的步伐。通過新媒體開展高職院校的黨建工作,促進了黨建工作的覆蓋范圍、推動了黨建工作的有效開展。但是在建設新媒體的過程中,在信息渠道增加、信息獲取更加便捷的時代,需注重對信息的監(jiān)管,應當把握思想與理論結合、創(chuàng)新與傳承、數(shù)字與人文結合的原則,好好利用新媒體這把雙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