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智
摘要:方方,作為新寫實主義的代表作家,她用自己對社會主義思潮的敏感與熱情書寫人的生存狀態(tài),展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情懷。在社會時代背景的感染與熏陶下,再加上個人經(jīng)歷與對人生百態(tài)的體驗,她的作品折射出明顯的存在主義的色彩,其小說中所展示出的自由、異化、孤獨與冷漠,無不透露著薩特對于所存在世界的哲學思考。
文本以薩特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作為理論背景,結合時代背景與其自身成長經(jīng)歷來分析方方1986年之后的小說文本,在荒誕世界中的孤獨與冷漠、自為世界中人的異化中存在主義主題顯而易見,以此說明方方對薩特存在主義的接受過程。
關鍵詞:方方小說;薩特存在主義;異化
一、荒誕世界中的孤獨與冷漠
薩特所說的自在即客觀世界,他指出,自在的特征有三:“在在,在是自在的,在是其所是”。“這就是說,客觀世界純粹地、無條件地存在著,但是,它是一個沒有任何目的的結構。從根本上說,它是偶然的,不可思議的,荒誕的。”
(一)現(xiàn)實世界的荒誕
方方曾說會將生活本身的殘酷挑破了給世界看,不會讓你對生活有一絲安慰,在她看來,生活的苦難來自于生活本身,世界的荒誕性也就由此顯現(xiàn),既然無法跳脫,那就選擇在荒誕中完成生命的輪回,盡管痛苦、掙扎,可這就是世界所給予每個生命個體的最終選擇。
《風景》無疑是表現(xiàn)荒誕世界的最有力證明。小說以出生15天就夭折的小八子作為第一敘述人,從一個冷靜的旁觀者的視角來看自己活著的親人們?!案赣H帶著他的妻子和七男二女住在漢口河南棚子一個十三平米的板壁屋子里。……他和母親在這里用十七年的時間生下了他們的九個兒女。……我寧靜地看著我的哥哥姐姐們生活和成長,在困厄中掙扎和在彼此間毆斗?!覍λ麄兡莻€世界由衷感到不寒而栗?!徫乙允掷潇o的目光一滴不漏地看著他們勞碌奔波,看著他們的艱辛和凄惶?!笔澜缰谖沂潜涞?,家人之于我是冷漠的,這段不帶感情的描述,在讀者看來完全是述說著別人的故事。這正是方方小說的魅力所在,只有保持零度寫作的冷峻才更能揭露世界的荒蕪,這與存在主義是一脈相承的?!啊诤坡纳娌季昂竺?,在深淵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見那些奇異世界……”小說開篇借用波特萊爾的詩,為全篇奠定了荒誕的感情基調(diào),從小受盡侮辱、欺凌的七哥,因為夢游被當做瘟神而保送了大學,因為權力與心愛的女朋友分手娶了比自己大八歲高官的女兒,從此仕途坦蕩,勇往直前?!侗寂艿幕鸸狻分械闹魅斯⒅?,心高氣傲嫌棄貴清,卻意外懷孕被逼無奈嫁入老廟村貴清家,貴清并沒有承擔起家庭的重任,以打麻將、喝酒過日子,公婆責備英芝沒有做媳婦的樣子,并不本分的英芝不指望男人賺錢養(yǎng)家,在婚后不僅不屈從與公婆的“勸誡”,還靠唱歌賺錢自己蓋房子。有“大志向”的英芝不惜拿自己的身體來換取錢財,這天當他與文堂在一起溫存時被公公看見,英芝的悲劇從此刻開始了,知道在劫難逃的英芝坐船逃到南方,當她拿著三個月來的血汗錢重回故土時,仍然被貴清抓了個正著,夫妻反目成仇,英芝點燃了手里的汽油,貴清和他的母親在火光中化為灰燼。
這些作品中,不管是七哥的成功,還是英芝母親和丈夫的慘死,全都不是按照事情邏輯發(fā)展的結果進行的,從小說對人物性格的描寫來看,其結局并不是人物性格演變的必然趨勢,而是偶然性所致。這種偶然性,就是存在主義所說的荒誕,是“不合道理和常規(guī),不調(diào)和的,不可理喻的,不合邏輯的?!彼_特說,自為者是被拋到一個環(huán)境中的,他并不清楚為何存在,因而這環(huán)境對他來說是偶然陌生的,是荒誕可笑的,是令人“惡心”的。所以說,當外界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作為自為者的每個個體對其的反應是偶然的,成功或失敗皆出于偶然,即所謂的英雄與懦夫,不是一成不變的,常常可以角色互換,這其中滲透著方方對于這個荒誕世界所做出的一種隨意的態(tài)度,以此來傳達對人生無常、世事難料的生命感悟。
(二)現(xiàn)實中人的孤獨與冷漠
薩特認為,人的行為總是體現(xiàn)著人與世界的關系,而在這樣一個荒誕、不合邏輯的世界中人要為自己立法,由于他是孤寂的,就只有自己做出決定,所以對于個體生命來說在世的狀態(tài)是孤獨、冷漠。孤獨的個人要通過自我的選擇才能創(chuàng)造自己,而這選擇必須要對自己負責,因而會與周圍的他人產(chǎn)生一種敵對關系,所以個人與他人、與世界之間有隔膜的存在,人常常會感受到一種孤獨,這孤獨所帶來的后果就是冷漠。
《桃花燦爛》中,裝卸工人陸粞與女大學生星子互相愛慕,但由于粞覺得自己家庭出身卑微,不敢向星子表明心意,嚴格恪守貞潔觀念的星子心里雖然深愛著粞,可依然努力克制著自己的情感,對粞的暗示矜持對待。機會在兩人的暗藏心事中一次次被錯過。星子的故作拒絕讓自卑自賤自慰的粞在復雜的心境中與水香發(fā)生了性關系,從此星子對粞不再敞開心扉。犧想要用繁重的工作麻醉自己以此擺脫愛情的折磨,企圖以事業(yè)上的成就來治療心頭的創(chuàng)傷,命運并未讓他如愿以償,在與器重自己的上司沈可為患有精神病的妹妹結婚后他徹底失去了星子。星子內(nèi)心僅存的愛情火苗瞬間熄滅,在悲痛欲絕與失魂落魄中嫁給了亦文。粞在一次人事變動中被官復原職的領導打壓。就這樣在愛情與事業(yè)的雙重重擊下,他得了癌癥,在與星子坦露心聲之后走向死亡。
《落日》中,丁太含辛茹苦將兒孫養(yǎng)大,苦盡甘來本該享福之時,卻成了兒孫們的生存障礙。原因很簡單,就是阻礙很多人擁有幸福生活的房子,四代同居在十二平米的小房子中,連夫妻間親密的活動都要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家人們視丁老太為眼中釘,孫媳漢琴說“老太太如果再不死,我都恨不得死了才好?!背錾诜饨ㄉ鐣亩±咸?guī)規(guī)矩矩地奉行著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tǒng),不允許兒子丁如虎再婚,并稱“敢弄女人來結婚,我就撞死在你的新房里”。隨著家庭階級矛盾的日益尖銳,兒孫們想讓丁老太死的心愈來愈強烈,所以在她喝藥“自殺”時,不管她是否真正死亡,制造了她的死亡,火急火燎地將還未斷氣的丁老太送進了火葬場。為家庭付出一切的老人就這樣被家人殘忍地殺害,丁老太的悲劇,讓我們看到人性的丑惡,在“吃人”的荒誕世界里,人的冷漠已成為保護自己的武器,只有如此,才能生存。
反觀《桃花燦爛》和《落日》,方方逼視人性的搏斗與人心的戰(zhàn)爭,求而不得的痛苦是生活不能承受之重,故事的結局在證明著人的生存本身就是可悲的?!稅盒摹防?,薩特筆下的主人公洛根丁宣稱“人活在世界上是多余的”,“永生永世都是多余的”,人不過是“一堆柔軟的,怪模怪樣的形體,亂七八糟,赤裸裸——一種可怕的狠裹的赤裸”。這些人生感慨似是一種無奈、一種痛斥、一種警醒,是薩特借洛根丁之口喊出對資本主義制度強烈的控訴?!艾F(xiàn)代人”時代的英雄是自己成就自己,不需要社會和他人戴著透視眼鏡來審視我們自己,不是我們按照這些看法把自己造就成別人眼中的那個自己,成為毫無思想,毫無意義的存在。之所以存在偷竊,是因為財產(chǎn)私有制;之所以存在同性戀,是因為社會上充滿假正經(jīng)的人,各種不合情理的事情都是對固有世界秩序的挑戰(zhàn),當它們形成一股社會風氣世界就會被異化,我們則成了這個異化的世界的產(chǎn)物。如此惡性循環(huán)無休止,這正是方方所要表達的生活異化論,主人公的生存困境正是源于生活本身的荒誕和異化,一件件看似偶然實則符合生活發(fā)展軌跡的事情讓主人公們不知該如何選擇,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
二、存在主義影響下方方的文學創(chuàng)作
(一)社會政治背景下人的異化
政治風云變幻,加上長期的高壓政策,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皮肉上的傷痛,更多的是對心靈及人性摧殘,雙重打擊之下,人性也就扭曲和異化。《祖父在父親心中》、《烏泥湖年譜》、《三人行》等小說就為讀者展現(xiàn)了在特定的政治年代,時代政策、專制制度對人心靈的殘害腐蝕,原本充滿希望的人們由于被專制政治所腐蝕,變得猥瑣、卑微、怯懦,進而導致人性的扭曲與異化,生命也就從此墮落。
《祖父在父親心中》是一部與自身家庭相關的著作,在這部書中,方方用敬畏的筆觸描繪了祖父“書生一般的活著,勇士一般的死去”的壯烈一生。畢業(yè)于京師大學堂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的祖父,放棄高校任教的機會,選擇留在家鄉(xiāng)的小縣城做啟蒙教育,只為實現(xiàn)自己“教育救國”的報復。當日本侵略者踐踏我國國土時,他毫不畏懼,帶領鄉(xiāng)親們逃難,面對敵人血淋淋的屠刀,有人跪下了,唯“祖父靜靜地挺立著,紋絲不動”。祖父雖為一介書生,卻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壯志與抱負,可歌可泣。飽讀詩書,滿腹經(jīng)綸的父親應該是最像祖父的兒子,是祖父的光榮和驕傲,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他也曾像祖父一樣因為救國而果斷選擇大陸,奉行著祖父的人生信條。
方方在愛恨交織中并沒有表達哪一種生存方式更有意義,但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是她對于祖父的禮贊,對父親的惋惜。這種惋惜來自于由于自我意志的被摧殘而產(chǎn)生的異化,它是墮落的本質(zhì),因為人與世界之間的緊張斗爭關系,人不可避免的走向異化,逐漸墮落。
(二)個人與他人矛盾中的人性異化
薩特存在主義認為,世界人生本無意義,只有人為選擇所付諸的行動才能讓荒誕的世界和自我人生有意義有價值可言?!叭顺俗约赫J為的那樣以外,什么都不是?!闭驗樽约荷鼡碛兄饔^規(guī)劃,所以個人與他人之間就存在沖突,然而薩特曾解釋存在主義是一種溫情的人道主義,自然也就不允許這種緊張、沖突存在,世界乃是與他人共在,在有限的空間里每個人都想占有絕對的主權,于是人人都為了更多的主權奮力抗爭,但當社會與他人合力時,自我就被一股強大的社會與他人力量裹挾著前進,就不得不低頭,所以人性才會被異化。在方方的小說中,他人的卑劣、粗鄙等人性弱點都在有意或是無意的對人的生命造成傷害?!缎性屏魉分械母呷嗽?,一生勤勤懇懇,對待工作一絲不茍,對待同事向來客氣,對待領導的命令不敢有絲毫的違抗??伤推拮用窛嵨囊矔樵u上教授、孩子和家庭生活上的瑣事去求人,盡管他們在心理安慰自己“不吃嗟來之食”,但是現(xiàn)實生活的無奈卻讓他們時常忘記自己的操守。《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里的主人公黃蘇子,一生都在自我與他人的沖突斗爭中輾轉反側。本以為遇到真命天子可以攜手前進描繪幸福未來時,卻迎來當頭一棒:許紅兵對她誘奸和嘲弄的戀愛是為了實現(xiàn)長達十多年的復仇欲望,在本該是用熱情去享受生活的大好年華,卻因為他人的一場陰謀使自己走上了沒有理想與希望的異化之路,這樣的命運悲劇讓人心痛。方方在《一個人怎樣生活無需要問為什么》中說:“我們知道這世上橫豎是沒有完人的,人人都分裂著,有人分裂著身體,有人分裂著靈魂,有人分裂著性格,有人分裂著精神……我寫這篇小說時,就知道黃蘇子不過是我們中的一個,只是她采取的分裂方式或許與我們許多的人不一樣”。的確,黃蘇子正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生活于這個社會中的我們不可避免的受到他們的影響而分裂著自己。其實不管是高人云還是黃蘇子都在向我們傾訴:一個人由好變壞是環(huán)境和社會所迫,是身不由己。這樣看來世界中人的異化是理所當然的,就像《一波三折》中父親對盧小波說的那樣:你怎么輕易相信人話?你怎么敢相信人話?這個世界讓人不知所措,人與對象世界已經(jīng)對立、疏遠,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越來越深,最終成為陌生的存在,這就表明人與自身與他人的對立已經(jīng)達到了無法挽回不可掙脫的地步,也就預示著人性異化的必然性、生命悲劇的不可避免性,所以薩特說“人生是痛苦的”,“好看”與“無依無靠”有時候并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因為我們一直在努力成為社會和別人眼中的自己,這就使人與他人的矛盾不可避免的成為自為選擇的阻礙。本可以活得好看的黃蘇子因為許紅兵的惡意報復成為了如水中浮萍那般無依無靠、自甘墮落的行尸走肉,個人與他人的矛盾關系是造成她人生悲劇的根源。
綜上所述,方方由時代和個人經(jīng)歷的熏染,在小說中呈現(xiàn)了荒誕世界中的孤獨與冷漠、自為世界中人的異化等存在主義傾向,這種傾向的核心就是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是方方對薩特存在主義的接受方式,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這一傾向和接受方式也成為她人生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方方對待人生百態(tài)、人的生存價值、生存體驗的重要視角。
參考文獻:
[1]方方.傾訴是心靈的舞蹈[J].當代作家評論,1997 (06):77.
[2]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3]方方.桃花燦爛[M].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