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落實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以下簡稱《管理標準》),北京市于2018年3月,召開了“北京市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化建設動員部署暨培訓會”,印發(fā)了《推進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根據全市統一部署,各區(qū)于2018年底組織進行了全市首批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達標學校驗收工作。在學校申報、各區(qū)推薦的基礎上,市教委認定426所學校為北京市首批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達標學校。
本期,我們邀請北京師范大學高益民教授對《管理標準》進行解讀,并呈現豐臺區(qū)的推進經驗,以及北京市首批達標校中的北京教育學院附屬豐臺實驗學校、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云崗小學的實踐探索。
教育部在關于印發(fā)《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的通知中指出,制定《管理標準》,是“為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整體提升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水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豆芾順藴省吩谇把灾兄赋觯贫藴实哪康氖恰盀槿尕瀼攸h的教育方針,促進義務教育學校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逐步形成‘標準引領、管理規(guī)范、內涵發(fā)展、富有特色的良好局面,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現代化,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學校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表明,加快實現現代化仍是當前我國義務教育的發(fā)展目標。理解這一點,對于做好貫徹《管理標準》的工作尤為重要。
1.面向教育現代化
義務教育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的產物,它的充分實現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指標,義務教育不能普及或僅在低水平上普及,或者嚴重存在義務教育學校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都不能說實現或充分實現了教育現代化。
教育現代化有三大基本特征。
第一,國家化。國家化即教育被掌握在現代國家手中,通過體現國家意志的教育制度、教育課程、教學語言等,傳承本國文化,塑造本國公民。因此,在與其他民族的關系上,國家化意味著民族化;在與宗教的關系上,國家化意味著世俗化;在與私人領域的關系上,國家化意味著公共化。義務教育正是體現教育國家化最典型的領域,它全面體現了國家的教育責任,也體現了所有人為成為本國公民而接受教育的義務。因此,在義務教育階段,國家對教育的管理、監(jiān)控是最全面、最嚴格的,各地和各校教育的同質性是最高的。
第二,民主化。民主化首先意味著大眾化,也就是說教育要服務于廣大人民,成為每個人基本權利的一部分,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民主化還意味著受教育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對教育的積極而平等的參與,如在教育的過程中,受教育者不再只是被動的教化對象,而是成為受到充分尊重的學習者和能動的教育主體。義務教育是體現教育民主化最鮮明的領域,它的對象是全體學齡兒童和少年,無選擇、無選拔,不讓每一個學生掉隊,是最“普惠”的。
第三,科學化??茖W化首先意味著教育的物質基礎和辦學條件的現代化,即學校的設施設備、教育手段等都應充分反映現代工業(yè)文明的成果;科學化也意味教育目標、過程和方法更加順應工業(yè)社會的產業(yè)、科技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科學化還意味著教育能夠對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有更為科學的認識并將這種認識運用于實踐。義務教育也必須具有科學化的特征。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管理標準》包含了保障學生平等權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引領教師專業(yè)進步、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營造和諧美麗環(huán)境、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等6大管理職責、22項管理任務、88條具體內容。但歸根到底,它們都服務于在義務教育階段實現教育現代化。
2.作為“基本要求”的《管理標準》
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管理標準》對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提出了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具有制度剛性,必須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所謂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是指無論能否達標或是否已經達標,每所學校都有按照《管理標準》的要求付出最大努力的義務。因此,在達標驗收過程中,所有學校都要提供充分的材料以證明為達到標準所付出的努力。此外,就底線內容而言,《管理標準》的8條禁止性指標具有絕對剛性,只要一條達不到就被判“出局”;就整體評價而言,教育部還要求至少要有80條達到標準才算達標,這也是剛性要求。如果剛性要求做不到,那就意味著與教育現代化的要求還存在差距。
既然是“基本要求”,按理說應該比較容易實現,但實際上并非如此。以8條禁止性指標為例,可以說北京絕大多數義務教育學校都不存在違反的情況,但也不能說沒有任何問題。調查發(fā)現,只有那些奉行現代教育觀念、具有強烈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意識并通過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長期踐行現代教育理念的學校,才能真正做到切實保障每個學生的平等權益等底線要求,而對沒有這種意識的學校而言,做到這幾條則難上加難。再如,在那些始終銳意改革、不斷探索立德樹人新模式的學校,執(zhí)行《管理標準》所提出的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相關要求是很自然的,而在那些習慣于用傳統方法抓成績的學校,卻很難提出值得總結和推介的經驗。此外,在中考的壓力下,與小學相比,初中更傾向于采取各種措施提升教學效率,因而更容易在招生、分班、教學進度安排等方面踩到紅線。
應該說,具有絕對剛性的8項禁止性指標是衡量是否達到教育現代化水平的底線,如若違反,就是對體現教育國家化、民主化和科學化等教育現代化核心價值的挑戰(zhàn)。達標80條(占90%)的剛性要求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總體要求,也應通過校內外的共同努力,克服困難,努力達到。
3.作為改進指南的《管理標準》
與此同時,《管理標準》也有“柔”的一面,這些方面既有實事求是的考慮,更有對未來方向的指引。
第一,《管理標準》雖然要求學校努力達標,但允許“結合本地實際”,“逐步”達標。也就是說,在客觀制約條件非常明確的情況下,對暫時達不到標準的情況也要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實際上,由于人口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有些地區(qū)的學校還無法在班額、綠化面積、圖書館等設施設備、校園物質環(huán)境等方面達標,而且由于種種現實條件的制約,有的單靠學校努力也很難改變現狀。對此,國家和地方將通過設定整改期限等措施來加以改進,學校應充分利用這一機會改善辦學條件,提升教育質量。
第二,《管理標準》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在寄宿、校車、學校設施開放等方面設定了6條倡導性指標,這些指標要求實際上做出了柔化處理。這些倡導性指標明確了努力的方向,但由于它們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和措施的跟進,義務教育學??筛鶕嶋H情況最大限度地接近這些目標。
第三,《管理標準》中的一些規(guī)定本身具有彈性,在實施過程中允許有程度上的差異,也允許有地方和學校特色。例如,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上,《管理標準》不僅承認各地和各校的實踐有其歷史性、民族性等社會制約性,也承認存在多樣化的模式,所以鼓勵學校不斷探索、銳意創(chuàng)新。
實際上,現代化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既有基本現代化的階段,也有充分現代化的階段。在發(fā)達國家,義務教育的普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別是西方的現代化早發(fā)國家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硬件條件的滿足本身就不是易事,而制度建設、文化氛圍的營造、價值理念的堅守等軟性指標的達成更需要長期的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便是已經通過了這些軟性指標驗收的學校,也并非都達到了充分現代化的要求,相反,可以說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盡管中國在探索自己的教育道路上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盡管北京地區(qū)和部分學校的教育改革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依然需要對照《管理標準》尋找與現代化的差距,重新在達標的基礎上實現更為穩(wěn)健的發(fā)展。切實貫徹《管理標準》,也是每所學校重新審視學校管理問題和實現學校更大發(fā)展的重大機遇,并將為加快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