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勇 王莉敏(凱里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 凱里 556011)
高校是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一個重要場所,而高校體育教育對增強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具有積極的意義——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鍛煉的體育技能和培養(yǎng)的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將會對大學生今后的身體健康發(fā)展產生積極的作用。但這種作用和效果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質量互變規(guī)律是哲學辯證法的三大規(guī)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發(fā)展變化的一個本質規(guī)律,即事物的發(fā)展開始于量變,終止于質變,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fā)展過程。
(1)制定各項體育政策的理論依據。
質量互變規(guī)律提醒我們,要注意適度性原則。雖然為了增強大學生的體質,我們提倡加大體育量,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我們必須遵循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如人體的承載力、身體能力逐步發(fā)展的規(guī)律等,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我們應該在高校實施體育課、大課間以及課外活動這三種體育鍛煉形式相結合的體育運動方案。而在《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guī)定》中也提出,學校應該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定制強有力的政策,切實保證大學生在校的體育運動量。制定以上制度與措施的目的是為了切實保證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運動量,以期通過運動量的增加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2)檢驗各項體育改革措施的是否有效的依據。
從辯證主義哲學理論的角度看,每一種政策、措施的實施過程,都是一個循序漸進、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學校體育各項改革措施也不例外,而檢驗體育改革是否有成效,便可以通過質量互變規(guī)律作為參考標準。如果在體育措施實施的過程中,事物進行了積極的積累,則說明改革措施是有效的,反之則無效。而當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下降,實際上也是一個長期以來的量變過程。只是這一量變過程是在進行負面積累,若長此以往,勢必會引起質變——整個國民身體素質的下滑。這時,質量互變規(guī)律便在提醒我們進行體育改革迫在眉睫。因此,在判斷一項政策或某種方案是否有效時,我們可以將在方案或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事物是否進行了積極的量變積累作為評價依據。
事物的運動變化都是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一定的量變,事物就不可能發(fā)生質變。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形成強烈的體育運動動機,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量變是一個逐漸、隱性的變化過程。學生對體育產生濃厚的興趣并進行持久地學習不是教師上幾趟體育課、給學生做幾次心理輔導就可以了,其中有一個量變的過程。質量互變普遍規(guī)律告訴我們,要想引起事物質的飛躍,就必須進行量的積累,體育教育也是如此。眾所周知,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是體育教學所要達成的目的之一,然而,這并非一項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循序漸進、量變引起質變的長期發(fā)展過程。在現(xiàn)實中影響學生體育量積累的因素很多,如傳統(tǒng)的文化意識使全社會對體育教育的關注度很低;社會選擇機制和應試教育使體育教育處于一種邊緣化的狀態(tài)等等。再加上相關部門對體育文化缺乏行之有效的宣傳、體育教師的自身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以及大多數(shù)學生缺乏足夠的體育意識等因素,使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時以一種被動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體育活動場地,體育活動的參與程度和積極性很低。種種情況造成目前我國大學生的體育鍛煉量不足,嚴重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發(fā)展。
質量互變規(guī)律提醒我們,要注意適度性原則。雖然為了增強大學生的體質,我們提倡加大體育量,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我們必須遵循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如人體的承載力、身體能力逐步發(fā)展的規(guī)律等。例如,《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為大學生的鍛煉制定了一個標尺,但是,如果不考慮學生當前的身體狀況,而急于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并且要求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去“達標爭優(yōu)”,那么量的積累就會超過限制,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既要鼓勵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也要掌握好適度性原則,告誡學生不能貪多求快,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體育鍛煉,一步步增強體質。
在高校體育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身體健康的實際情況安排授課,授課內容應該嚴格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的兩種形式或兩種狀態(tài),而質量互變規(guī)律是事物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學生首先通過感覺器官與所要認識的事物建立起聯(lián)系;其次,通過抽象思維從感性認識中找出該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fā)展規(guī)律;最后,形成科學概念及其規(guī)律性,并在實踐過程中反復驗證這一概念和規(guī)律是否為真。這一認識過程是一個從生動的直觀感受到抽象的思維過程再到具體實踐的過程,是認識客觀事物必要且辯證的途徑。換言之,學生在學習某一新知識時,必須經過對教材的認知、對教材的理解、鞏固知識、應用知識的具體步驟。籃球運動中的某一項技術和戰(zhàn)術的形成和掌握,直至運用自如,不是一天兩天能夠達到的,只有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反復磨練,即量的積累,才能使某個技術和某個戰(zhàn)術配合在某個時期達到頂峰。
通過對實踐活動進行總結可知,對運動動作有一個直觀、淺顯的認識,在實踐中熟悉和掌握動作要領,靈活運用該動作,是運動技能的形成所包含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學生掌握和提高運動技能的必經階段,是獲取正確的運動技能必須遵循的規(guī)律,三者之間既有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例如,籃球教學活動中,在傳授單手肩上投籃這一技術動作時,就必須遵循量變引起質變規(guī)律。在教學方法上,首先,體育教師首先應該對需要傳授的技能進行示范,讓學生對該技能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從而對動作的表象和運動規(guī)律建立一個清晰的感官認識。然后,組織大學生對所學動作進行反復練習,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掌握該動作的基本要領。在此基礎上,體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行進間投籃練習,使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切實掌握腳部運動和手部運動的技巧。在這一階段,由于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呈現(xiàn)彌漫性狀態(tài),只能暫時形成一種對動作的概括性認識。此時,對動作的條件反射是不穩(wěn)定的,在運用這一動作時,會出現(xiàn)費力、不協(xié)調的情況,也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多余、錯誤的動作,這是一種正?,F(xiàn)象,教師和學生不必過于憂慮。在今后的教學安排中,體育教師可以對這一動作進行反復練習,在練習中消除多余動作、糾正錯誤動作,通過反復實踐,加深對這一動作內部規(guī)律的理解,不斷提高動作的質量,使學生在經過一系列系統(tǒng)的、有針對性的練習,能夠在籃球運動中靈活自如地運用行進間投籃技術。
在傳統(tǒng)訓練模式下,教師安排的訓練普遍是對量的訓練,等訓練達到一定的量時,才會發(fā)生質變。然而,人體的生理機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變化與相應的運動器官功能的變化密切相關。例如,在體育實踐課開始的時候,學生的身體和心理仍然處于安靜的狀態(tài),還沒有能夠立即轉向劇烈運動。因此,在體育課程之初,體育教師應該安排學生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將之前處于平靜狀態(tài)的運動器官調動起來,逐步提高學生肌肉群、關節(jié)、韌帶等的活躍程度。課前準備活動對于提高學生運動的質量、預防運動傷害事故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從小到大、循序漸進是我們在安排體育課的運動量時必須要遵循的一項原則。在進行準備活動時,大學生的機能會處于相對比較活躍的狀態(tài),并穩(wěn)定在一定的范圍內。在此期間,體育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學習、鞏固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和技術水平。但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功能性活動能力并不是一直保持不變的,在發(fā)展到一定的穩(wěn)定階段后會逐漸下降。當在經過一段高輕度的運動之后,人體的活動能力會逐漸下降,此時,肌體會產生保護性的疲勞,這是人體生理功能活動能力變化的必然規(guī)律。因此,在這個階段中,體育教師應該安排一些放松練習是學生的機體活動能力逐漸回歸到一個安靜的狀態(tài),這也是體育教師不能忽視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儲備力量。雖然大學生生理與心理機能都已經發(fā)育成熟,他們對自身的健康發(fā)展已經有了明確的把控能力,但是目前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依然非常凸顯。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既有高校體育教學方面的不足,也有大學生自身體育運動意識的薄弱。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也是非常復雜多樣的,但教師不能因為有這些問題的存在而放棄對大學生健康發(fā)展的量變到質變的推進。
質量互變規(guī)律是事物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大學生體質的提升,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遵循質量互變規(guī)律,堅持適度原則,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循序漸進地增強大學生的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