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軍
2018年 2月,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的文件,響應文件要求,各地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一年多時間過去,治理行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不容否認,這項工作不可能一撮而就,特別是在農村,稍有放松就有可能死灰復燃。結合我在本鎮(zhèn)參與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工作中的所見,認為農村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情況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特殊性:
第一,農村很少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校外培訓機構。在去年初的摸排階段,我發(fā)現(xiàn)在我鎮(zhèn) 4所中小學附近(我們鎮(zhèn)現(xiàn)有的兩個社區(qū)各有一所初中和小學)就有近 20家中小學生驛站或輔導站,規(guī)模大的有學生幾十甚至近百人,規(guī)模小的僅有十幾、二十幾人,但這些所謂的驛站或輔導站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往往都是一兩個現(xiàn)在正在學校代課或過去曾經代過課的代課教師,租用學校附近的民房(有的甚至是臨時搭建的板房),擺上一些參差不齊的課桌,就打出招生廣告,招上學生開辦輔導站,而這些驛站或輔導站沒有任何一家是有證有照的合法校外培訓機構。教學場所的建筑標準、面積、通風、采光條件等等,別說與學校教室比,就是與一般家庭居住條件都沒法比較,種種亂象令人觸目驚心,可以說安全包括教學質量沒有任何保障。但這些驛站卻經久不衰,往往都有數(shù)年的辦學經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種情況呢?這又涉及到我看到的第二個特殊性。
第二,農村校外培訓的需求旺盛。目前農村中小學在校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父母往往常年外出務工,孩子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學習。老人們既要干好農活、家務,又要照顧孩子;有的甚至邊打零工,邊照顧孩子,對于孩子的學習情況根本就沒有精力去管。再說,留守在農村的這個年齡段的人往往自身學歷不高,也沒有能力去輔導孩子的學習。當然,也有部分孩子的家長就在附近工作,但這些家長很多從事的都是服裝加工業(yè)的縫紉工作,他們晚上正常也要工作到 7點左右,如遇加班就會更晚,而中小學晚上放學時間比較早,就是初中一般也不超過 6點,孩子放學后的這段時間怎么安排,也是家長比較頭疼的問題。那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孩子送到輔導站,一個月才要 300塊左右的費用,晚上孩子放學了自己到輔導站學習一兩個小時,可以在輔導站老師的監(jiān)督下完成家庭作業(yè),爺爺、奶奶到時再去接回家或父母下班帶回家,總比孩子放學后在外邊瘋,回家后還得操心他的家庭作業(yè)寫沒寫、對不對要強,何樂而不為?!
因為存在這兩個特殊性,所以在校外培訓機構集中治理過程中可謂是困難重重。一是全鎮(zhèn)范圍內沒有一家正規(guī)的辦學機構,所有輔導站全部是非法辦學,也就意味著全部都是取締對象,可現(xiàn)在唯一的依據就是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而這個通知中沒有明確的對非法開辦輔導站的處理辦法,沒有行之有效的強制措施,而僅僅靠做工作,不僅辦學者不配合,很多學生家長也是意見很大:輔導站取締了,而我們做家長的卻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時間去輔導孩子的家庭作業(yè),那孩子誰來輔導?社會群眾的反響也是褒貶不一。再說這些輔導站本就像是路邊攤一樣,對環(huán)境的要求低到不能再低,于是很多輔導站的開辦者就開始由明轉暗,與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工作小組捉迷藏,好似打游擊一般,你檢查到我就把學生放了,過一兩天我再辦起來,或者干脆搬到隱蔽的處所再辦,即使被查到也無所謂,最多損失幾張破破爛爛的課桌而已,你又不能把我怎么樣,而那些送孩子到輔導站的學生家長也積極配合。這不僅增加了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工作的難度,甚至會激化矛盾,產生新的社會問題。
怎么改變這種狀況,使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取得切實的效果呢?我的思考是:堵不如疏,把農村青少年校外培訓工作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一是充分發(fā)揮學校作用。這一點教育部門已經行動起來了:要求各中小學校執(zhí)行彈性作息時間,晚上放學后延長 1小時左右的時間,動員部分老師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輔導。但就我了解到的情況看,盡管各學校都已經根據教育行政部門的部署在做這項工作,但成效不一,我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沒有正確區(qū)分教師的職責、義務和權利。歷來我們的社會甚至政府相關部門都把教師的奉獻當成了是教師應盡的義務,所以,現(xiàn)在教育主管部門把要求教師放學后為學生延時服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根本沒有考慮報酬問題,好像與教師就不能談錢的事,一談錢就是師德師風有問題,但是這不是要求教師參加短期的志愿工作,而是相當于長期性的加班,企業(yè)職工加班有沒有加班費?甚至我們的人民公仆——公務員們在節(jié)假日加班有沒有加班費?那么為什么到教師這兒就不能提了呢?教師的積極性從何而來?所以,我以為要真正發(fā)揮學校、教師在青少年校外培訓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就要制定相關政策,既保證參與教師的利益,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又防止穿新鞋走老路,把課后延時服務回歸到過去的全面開花的課后補課與興趣班的模式,這是教育行政部門與相關研究機構必須盡快拿出章程的問題,
實際上就我了解的情況,只要把課后延時服務落到實處,學生家長是很樂意繳一定的費用的,而且有部分家長是不繳費反而心里不踏實。
二是充分發(fā)揮各村居青少年校外輔導站的作用。村居青少年校外輔導活動可以作為學校延時服務的補充,因為現(xiàn)在學校的延時服務都是在平時放學后,周六、周日以及節(jié)假日孩子的去處就又成了問題,而現(xiàn)在各村居都在關工委、社區(qū)教育中心等機構的指導下成立了青少年校外輔導站,但往往只是在暑假開展短期的輔導服務活動,平時能正常開展活動的寥寥無幾,制約這項工作正常開展的主要因素還是經費問題,如果政府能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村居及相關部門多渠道籌集經費,并將青少年校外輔導站的工作開展情況作為對村居的硬性考核指標之一,讓村居真正把青少年校外輔導工作作為各村居的中心工作之一,那么村居聘請部分在職或是退休教師參與到村居青少年校外輔導站的工作中,確保青少年校外輔導站的工作正常開展,特別是在周六、周日、節(jié)假日以及寒暑假幫助轄區(qū)的孩子輔導輔導功課,甚至搞點拓展訓練難度并不是太大。
三是引進合格的校外培訓機構或者鼓勵本地能人開辦合格的校外培訓機構。政府對有意進駐的合格校外培訓機構要在合法的前提下予以支持,優(yōu)化周邊環(huán)境;對具備合格辦學條件并有志于開辦校外培訓機構的個人予以政策扶持,優(yōu)化審批環(huán)節(jié),相信有了合格的校外培訓機構進駐,對推進本地青少年校外輔導工作走向合法有序會有很多助力,也是解決百姓迫切需要的實事和好事。
總之,我認為農村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行動不能僅僅是將不合格的培訓機構予以取締就完事,因為這不是一項可以一蹴而就的工作,要想把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落到實處,就要想方設法將校外培訓活動引導到合法有序的道路上來,做到既規(guī)范辦學行為,又考慮到社會特別是學生家長的實際需要,因為農村的校外培訓與城里相比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家長的一般愿望主要就是幫助孩子完成好家庭作業(yè)、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而已,而不是為了學業(yè)的拔高或是五花八門的興趣,這幾乎是在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政府應該要想方設法予以保障才是。
(泰興市古溪鎮(zhèn)社區(qū)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