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倩,重慶渝富資產經營管理集團有限公司
當今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下,企業(yè)的現(xiàn)金流關乎著企業(yè)未來的生存發(fā)展,為降低經營風險,企業(yè)在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通常將準備充裕的現(xiàn)金流留以備用,而為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很多企業(yè)會選擇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有一定的風險,也能夠取得收益,這就涉及到稅收的問題,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對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收益的稅收問題進行闡述。
根據客戶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銀行理財產品類型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保證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yè)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向客戶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非保證收益理財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由銀行明確承諾保本金,但不保證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銀行本金和收益均不承諾保證。
2018年4月27日,《關于規(guī)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yè)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guī))正式發(fā)布。資產新規(guī)明確金融機構在開展資產管理業(yè)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xiàn)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資管新規(guī)的正式出臺讓保本類理財產品的退出時間進一步明確,至 2020年底的過渡期內打破剛性兌付。
營業(yè)稅時期,對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取得的收益,是否需要繳納營業(yè)稅的問題,國家稅務總局層面一直沒有明確的政策,各級地稅部門政策不一,針對此類問題的處理也不盡相同,重慶稅務機關的處理方式一般是按照是否承擔風險和收益是否浮動和固定來劃分。根據原渝地稅發(fā)(2014)70 號文第九條:“單位購買的信托產品、銀行的理財產品,若不承擔投資風險,取得保本不固定的浮動收益,可暫比照存款利息收入,不繳納營業(yè)稅;若承擔投資風險,取得不固定的浮動收益,視為投資收益,不繳納營業(yè)稅”。
營改增以后,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推開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 號),銷售服務、無形資產、不動產注釋第一條第五款規(guī)定,其他金融商品轉讓包括基金、信托、理財產品等各類資產管理產品和各種金融衍生品的轉讓。將理財產品納入其他金融商品的征稅范圍,金融商品持有期間(含到期)利息(保本收益、報酬、資金占用費、補償金等)收入按照貸款服務繳納增值稅。根據《關于明確金融 房地產開發(fā) 教育輔助服務等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6]140 號,《銷售服務、無形資產、不動產注釋》(財稅〔2016〕36 號)第一條第(五)項第1 點所稱“保本收益、報酬、資金占用費、補償金”,是指合同中明確承諾到期本金可全部收回的投資收益。金融商品持有期間(含到期)取得的非保本的上述收益,不屬于利息或利息性質的收入,不征收增值稅。所以營改增以后,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應按照貸款服務繳納增值稅,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不繳納增值稅。
國家稅務總局雖然對營改增以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的稅收做出了相關規(guī)定,但卻沒有對過渡期間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的稅收問題做出相關解釋,而在實際工作中,企業(yè)卻遇到了這種情況。某企業(yè)于 2015年購入“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在 2016年7月份贖回,該企業(yè)在購買和贖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時橫跨了營業(yè)稅、增值稅稅收時代,出現(xiàn)了不同的稅收政策。按購買當時的稅收政策,“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贖回時不繳納營業(yè)稅。而按財稅〔2016〕36 號和財稅[2016]140 號文,“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應按照貸款服務繳納增值稅。對此,筆者認為,理財產品應征增值稅的最新規(guī)定主要是指營改增后購買的理財產品,不適用營改增前已經購買的產品。因稅收政策的變動,一項橫跨營業(yè)稅、增值稅期間的原不征稅行為變?yōu)榱耸找嫒~計稅,于企業(yè)來說不盡合理。且根據實體法從舊,程序法從新原則,營改增后,對增值稅的新規(guī)定,也應適用于營改增以后新購入的理財產品,而對營改增前購入,營改增后贖回的理財產品,則應按照營業(yè)稅的規(guī)定予以執(zhí)行。
營改增以后,對于大多數行業(yè)來說,稅收政策都是由營業(yè)稅平移至增值稅,但對于理財產品,卻有細微差距,原營業(yè)稅時期,理財收益是否繳稅是按照收益是否固定來劃分,而無論是否保證本金,營改增以后,理財收益是否繳稅是按照理財產品是否保證本金來劃分,而不管收益是否固定,從而導致了過渡時期的稅收分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理財產品至 2020年底前,全部打破剛性兌付,這就意味著,2020年以后,所有的理財產品收益都應按照貸款服務繳納增值稅,對企業(yè)來說,如何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或許會帶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