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勵耘
清明回家探親,年屆九旬的老父親仍然十分健談。講起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講起在甘肅大草灘修水庫的情景,仍是津津有味、滔滔不絕。 這不,工友“大褲腰”的故事,再一次被他繪聲繪色地提起。
大西北的冬天那可真叫冷呀,記得大草灘水庫大壩合龍的時候,正值數(shù)九寒天,嗷嗷叫的山風順著河道直往人骨頭縫里鉆。工地上的小頭頭為了使上頭的大頭頭們高興,挖空心思要烘托出一個“熱火朝天”的氣氛,鼓動民工們,天氣越冷越要顯出精氣神:風刮得越大,越要張開嘴巴喊口號;雪下得越猛,大家越要扒光脊梁拼干勁。那口號倒是簡單好記,什么“活著干,死了算,元旦合龍把禮獻”,什么“不怕冷,不怕寒,穿棉襖的是孬種,扒光脊梁的是好漢”等。
老百姓實誠,經(jīng)不住鼓動,何況,“孬種”又是罵人的話。口號一出,除了“花木蘭排”“穆桂英班”以外,男人們武松打虎似的,“刺”一聲便扒光了衣服,露出了脊梁。頓時,漫天風雪中,十里長堤上,黑壓壓的人群變成了條條蠕動的“紅蟲”。再配上大喇叭里正播放的《搶渡大渡河》的號子,那情景好不壯烈。
好像導演導的一般,不早不晚,赤膊上陣的架勢剛擺好, 正趕上上級領(lǐng)導來檢查。看到這頂風冒雪、赤脊鏖戰(zhàn)的場面,上級領(lǐng)導異常感動,頻頻招手致意。 誰知戲剛開鑼“紅蟲”們就凍得撐不住了,急忙套上了撅肚棉襖。原來革命熱情不擋寒,何況雪一沾脊梁,便化成了水,水泡褲腿結(jié)成了冰。光靠肚里的兩個地瓜面窩窩頭,實在發(fā)不出“人定勝天”的“卡路里”來。如果再不穿上棉襖,恐怕“好漢”真要凍成“孬種”了。
團、營、連、排的“長”官們,一看好不容易營造出來的“熱烈氣氛”轉(zhuǎn)眼煙消云散,現(xiàn)點現(xiàn)地出臺了一條軍令:“只要上級來人,別說刮風下雪,就是下‘冷子’,也都得扒光脊。 誰不扒誰滾蛋! ”當時很多人犯了難,家鄉(xiāng)遭遇歉年,家人朝不保夕,已經(jīng)餓成了水腫,全靠隔三岔五地往家里捎幾個窩窩頭,才能勉強活命。 如果使性子一跺腳真“滾蛋”了,就等于斷送了家人的命;不“滾蛋”吧,風雪交加中光脊梁打壩的活,又實在受不了。
有一天,狂風大作,雪花紛飛,上級領(lǐng)導又來工地視察。連長“眼疾口快”,在領(lǐng)導出現(xiàn)的當口,一個“扒”字如雷貫耳。 大家聞聽,便爭先恐后地扒下了棉襖。 突然間,工地上出現(xiàn)一陣騷動,既而哄然大笑,大家的目光齊齊刷刷地投向一個工友。只見他,雖然扒下了棉襖,但加長后的棉褲腰卻直抵胳肢窩,像小孩子穿的帶袢褲一樣滑稽可笑。這樣一來,除了暴露出來的兩條胳膊外,他全身上下裹得嚴嚴實實。 望著詫異的工友們,他頓時手足無措,傻傻地跟著笑。
連長見他如此“包裝”,愣了片刻道:“你! 你! ”
那個工友提了提褲腰,聳了聳雙肩說:“我,我什么?你是不是想說這褲腰太肥了點?”這句磕磕巴巴的話,又引得工地上一陣大笑。
原來,這是一個本地的工友,昨夜回家送了窩窩頭。母親聽他說了工地的故事,唏噓半夜,想出了這個主意,便連夜為他改裝了這條棉褲,正好今天派上了用場。
從此, 大家伙再也記不得這位工友的真名實姓了,見面都喊他“大褲腰”。
爹是把這個故事當成笑話來講的。 我聽了卻無論如何也笑不起來。淚花中,我依稀看見,在那個風雪交加的冬夜,一位頭發(fā)花白的母親,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正一針一線地為工地干活的兒子縫補加長版的棉褲。 這是一位多么睿智、多么有愛的母親呀。這條棉褲,溫暖了“大褲腰”的一生,也在60年后,溫暖著我的身心,浸潤著我的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