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出臺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本文從《量表》出臺的背景、指導意義等方面著手,分析《量表》對高職高專教學策略及學習策略的各方面影響,著重提升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水平。
【關鍵詞】《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常文靜(1983-),女,漢族,山東東營人,山東現(xiàn)代學院基礎部,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教育招生考試專項一般資助課題“英語能力的測量與考試策略”(課題編號:BYZK201915)階段性成果。
一、《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出臺的歷史背景、歷史貢獻及指導意義
教育部辦公廳于2018年4月12日印發(fā)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以下簡稱《量表》scale)。主要內容如下:一是該《量表》英語能力評估和分級的標準。它規(guī)定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的英語能力等級,實現(xiàn)了對各等級能力特征的明確分類,即能力評價有了國家標準。該規(guī)范即可適用于測評,也可供教學、學習及其他過程參考參考。二是該《量表》是一種使用規(guī)范,它依據(jù)我國英語學生者整體情況,從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各類學科綜合分析研判,將學習者的英語能力劃分為“基礎、提高、熟練”三個階段,歷史商首次明確了英語能力評價標準。該標準共設九個等級,其中一二級為小學水平,三四及為中學水平,五六級為大學水平,七級對應英語專業(yè),八九級對應高端外語人才。量表包括語言理解能力描述、語言表達能力描述、語用能力描述、語言知識描述、語言使用策略能力描述和翻譯能力描述。其中語言理解能力含聽力理解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語用能力就是運用語用知識的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分為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兩部分;語言知識包括組構知識和語用知識兩部分;語言使用策略包括規(guī)劃、執(zhí)行、評估和補救四個部分;而翻譯能力又包括口譯能力和筆譯能力。每個等級在聽說、讀寫、翻譯、知識機構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读勘怼诽峁?00多個體現(xiàn)我國英語學習者能力發(fā)展的描述語、量表及相應的說明,相關說明包含一個總表、一個自評表、70多個維度的能力量表,還有一些典型活動及分項量表。
1.《量表》的科學性與時代性?!读勘怼肥腔谡Z言學社會學的認知規(guī)律研究出臺的。教育部考試中心作為牽頭單位,先后組織多人跨專業(yè)研究團隊,圍繞“服務招考、服務教學、服務社會,服務師生”的科學定位,穩(wěn)妥推進研究工作確保了科學性?!读勘怼烦雠_后先后在多所大中小學進行落地研究,分析幾十萬份師生數(shù)據(jù),確保實效性。
《量表》出臺前后與多個國際專業(yè)機構展開密切合作,賦予體系建設的時代性國際性。2016年與英國簽署《中英教育合作伙伴行動計劃》,明確了雅思等英國英語考試與《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對接研究;2017年與美國ETS簽署合作協(xié)議,啟動托福等美國考試與《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對接研究。
2.《量表》的社會背景及歷史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語教育取得了長足發(fā)展,外語考試作為人才選拔和培養(yǎng)的重要手段, 一直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但外語考試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考試不成體系,如現(xiàn)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英語專業(yè)四級八級考試、PETS及研究生入學考試、中考高考英語、成人教育英語考試等,考試標準各異,級別概念不清,考功能不盡相同。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結果無法相互比較參考,這,不利于促進科學選才。且各學段考試之間缺乏有效銜接, 存在內容斷檔等情況。多年來大學英語只有四六級口水,沒有各學期的英語水平能力考試缺乏系統(tǒng)性。這些都不利于促進教學連貫有序地開展,不利于教學成效的整體評價提升。
二是現(xiàn)有體系對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重視不夠。各類考試重記憶輕能力, “高分低能”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目前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很大程度上還存在“應試教育”的情況,目前部分省市高考英語不含口語考試,因此一些老師就不訓練學生的口語應用能力,“聾啞英語”等現(xiàn)象出現(xiàn)就不奇怪了。
三是國際上認可度較低,難以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很難實現(xiàn)與國際社會接軌。《量表》是“新時代”的產(chǎn)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際,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與秩序,熟練運用外語精通談判的專業(yè)人才。外語能力是全球治理人才的一項重要能力?!读勘怼返陌l(fā)布正逢其時。
二、《量表》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影響和推動
量表率先融入國際語言框架,明確了新的英語能力標準,給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活力。高職院校以培養(yǎng)適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的,需要依據(jù)《量表》全面調整建立符合高職學生的外語能力培養(yǎng)目標和方案,完善第二語言的課程大綱及教學原理方法,加快融入國內、國際語言的速度進程。
1. 量表對高職高專英語學習策略的影響。量表的頒布和實施,使高職英語教育加快向注重考核英語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轉變。新測評機制能推動高職高專院校制定符合能力培養(yǎng)要求的相關英語課程和英語專業(yè)教學標準,有利于語言、非語言、語用能力等方面課時比例合理設置及動態(tài)調配,也有利于制定符合新需求的英語能力測評新標準。在新評測標準和新教學策略推動下,學習者將通過學習實踐和應用實踐實現(xiàn)語用能力對接。
以能力應用考試為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A/B 級與可以與《量表》中34 級標準對接,而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實現(xiàn)與《量表》56 級對接,全國國際商務英語考試、全國職場英語考試的體系標準與《量表》專項語用能力對接等。同時,高職商務英語專業(yè)可實現(xiàn)國際語言測評標準對接,如英國BEC 劍橋商務英語考試A、B、C 與《量表》中高級的對接等等。以量表為標準,多種測評的對接有利于引導高職英語學習者將學習評估重點從單一知識能力轉移到場景化語用能力學習上,形成更有效更貼近實際的英語學習策略,獲取更完善的英語技能。
2. 量表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策略的影響。量表充分借鑒了認知心理學和語言生成學科的研究成果,體現(xiàn)出第二語言習得的諸多變量及不同變量影響語言習得的能力影響,對現(xiàn)有考試的改革重要性不言而喻??谡Z能力和口譯能力超過知識能力,成為高職高專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成為語言教學的目標和考試重點。以上變化對高職高職英語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和發(fā)展機遇。
高職高專教師要盡快研究《量表》,拓寬外語能力視野,深入了解《量表》對口頭表達、口譯、書面表達、閱讀理解、語用、翻譯及聽力等各項能力的新要求,盡快實現(xiàn)學習、了解、認知《量表》的過程。提高教師自身對英語語用英語教學和專業(yè)發(fā)展能力。
量表所描述的英語語用各方面能力對教學也提出更高要求。高職教師要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目標性,做到教學目標合理化、教學設計情景化,使用自然化語言,運用游戲化場景,智能化結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教學。而師資構成多元化、英語交往日?;⒄Z言提升長期化三項要求也是必須解決的三項課題。
3. 量表對高職高專英語評價體系的影響。教學評價作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教學方法提升和學生學習能力拓展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當前高職高專院校仍然使用傳統(tǒng)考核模式,方式簡單范圍窄小手段單一,無法掌握學生的真實英語水平。教學評價割裂了教與學的統(tǒng)一性與完整性,無法調動學習主觀能動性。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態(tài)度、自主學習能力等主觀能力一無所知。這與量表所倡導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團隊學習等學習過程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背道而馳。高職高專公共英語的教學評價應堅持方法多樣化、內容多元化與路徑歸一化。在對學生評價時,形成全面均衡可操作的標準,關注語言學習過程及過程反映的成果。教師可以利用檔案袋法等多種現(xiàn)代方法,對學習過程中的行為經(jīng)驗、總結反思,參與的實踐及教學活動,推動的團隊項目進行多維度多模態(tài)記錄,形成完善檔案。教師還要參照《量表》要求,將評價重點從傳統(tǒng)的讀和寫的能力,轉移到聽說讀寫譯等綜合語言能力上來,加大口語等實踐能力比重。教師可以依據(jù)量表細則,結合教師整體評價,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多種方式,形成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客觀、公正、有效評價,實現(xiàn)對學習過程的持續(xù)有效激勵與推動。
三、結語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發(fā)布與推廣,是包含高職高專在內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的指導性文件,在英語研究及教學中具有里程碑意義?!读勘怼芬龑в⒄Z語言教學測評新方向并實現(xiàn)與國際主流標準接軌,對語言使用能力的界定和描述都會對我國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產(chǎn)生深遠影響。英語日常教育及測評通過與量表對接,可以加快與國際標準對接過程,為高職高專培養(yǎng)向國際化人才提供了新路徑,也為高職高專英語教師職業(yè)規(guī)劃及轉型提供了新機遇,是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的信標及燈塔。
參考文獻:
[1]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EB/OL].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509/105369235.shtm.
[2]韓寶成,黃永亮.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研制—語用能力的界定與描述[J].現(xiàn)代外語,2018(1):91-100.
[3]韓寶成,曲鑫.中外英語教師資格證書比較研究[J].外語教學, 2016(6):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