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昳星 鮑毅梅 馬忠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新疆 烏魯木齊市 830000)
周圍性面癱是指莖乳突孔內的面部神經產生急性非化膿性炎癥,從而造成其一側面部病情出現肌肉麻痹癱瘓,又被稱為BELL氏麻痹癥、特發(fā)性面部神經麻痹及面部神經炎等[1]。目前臨床上西醫(yī)常采用藥物、物理導入以及手術療法治療,但效果欠佳,且容易對患者聽力造成嚴重影響[2]。中醫(yī)治療面癱的臨床療效已在臨床上得到證實,但是常規(guī)的針刺治療效果仍不是很顯著,故本文探討梅花針叩刺聯(lián)合閃罐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為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6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其中觀察組男43例,女37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43.5±3.2)歲,病程1~16 d,平均病程(8.6±2.9) d;對照組男42例,女38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3.2±3.0)歲,病程2~15d,平均病程(8.4±2.7) d。診斷標準:(1)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科學出版社第二版《內科疾病診斷標準》中關于周圍性面癱的診斷標準[3]。(2)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2007年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針灸治療學》中關于周圍性面癱的診斷標準[4]。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者;年齡18~70歲;單側患病者;入院前未進行任何治療者;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中樞性面癱患者;外傷引起的周圍性面癱;吉蘭巴雷綜合征、耳源性疾病以及手術損傷引起的周圍性面癱;妊娠哺乳期患者;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者;精神性疾病患者;依從性差,中途退出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毫針針刺結合梅花針叩刺,毫針針刺取穴四白、陽白、下關、合谷、攢竹、頰車、地倉、翳風等針刺治療。其中運用平補平瀉法穴位:下關;運用瀉法穴位:合谷穴;運用艾灸穴位翳風穴;剩余穴位均采取補發(fā),留針30 min。梅花針叩刺治療,使患者采取側臥位以及坐位,取穴,患側翳風、雙側合谷、雙側足三里、顴髎、陽白、四白、下關、地倉、頰車。同時根據患者病情隨癥加減,舌麻以及味覺障礙者加廉泉穴,人中不正者加水溝穴,頦唇溝不正者加承漿穴,抬眉障礙者加攢竹穴,閉眼困難者加睛明穴。采用安多福對穴位進行消毒,消毒以后,使用食指以及右手拇指自然拿住梅花針針柄略下端的部位,同時采用中指對梅花針進行固定,自然放松的情況下,使用腕力控制梅花針快穩(wěn)準的進行穴位叩打,控制叩擊速度在70次/min 為宜,直至患者穴位周圍皮膚出現局部微紅,并有輕微疼痛感[5]。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外加閃罐聯(lián)合治療,針畢以后,在患者耳后翳風穴、口唇周圍、患側面部以及前額采用小號火罐進行快速閃罐治療,皮膚紅潤,約為4min,治療后酒精棉消毒。上述兩組患者5次/周,10次1個療程,2個療程以后休息1周,共4個療程。
1.3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改良Portman評分[6]比較患者兩側6種面部運動;采用Sunnybrook面部對稱性系統(tǒng)(SFGS)進行評分對對稱性評分比較。臨床療效參考《實用耳鼻咽喉學》中關于面癱的療效評定標準[7]。治療有效率=(有效+顯效+痊愈)/總數×100%。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總改良Portman評分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總改良Portman評分(6.68±2.91)分與對照組(6.82±2.73)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總改良Portman評分(16.24±4.58)分與對照組(13.71±4.25)分均升高,而觀察組患者升高更為顯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觀察項目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ortman評分各觀察項目評分值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觀察項目評分均升高,而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張大鼻孔、示齒、噘嘴、閉眼、皺額、聳鼻、安靜狀態(tài)等項目的評分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觀察項目評分比較(n=80)
注:治療后兩組比較*P<0.05。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部對稱性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靜態(tài)下以及隨肌運動下的面部對稱性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靜態(tài)下以及隨肌運動下的面部對稱性評分均顯著降低,而觀察組患者的面部對稱性評分降低更為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面部對稱性評分比較(n=80)
2.4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痊愈18例(22.50%),顯效17例(21.25%),有效22例(27.50%),無效23例(28.75%),治療有效率71.25%;觀察組痊愈40例(50.00%),顯效10例(12.50%),有效25例(31.25%),無效5例(6.25%),治療有效率93.75%。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4.026,P<0.05)。
目前臨床上對于周圍性面癱發(fā)病機理尚未有權威性解釋,一般認為有類固醇激素學說、病毒感染學說以及神經缺血學說三種說法[8]。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是由于風邪所致,歸屬“風門”,又稱為“中風”。本病病機為正氣不足,風邪入侵,導致經脈失養(yǎng),痹阻氣血,營衛(wèi)失和,風痰阻滯誘發(fā)此病[9]。病因特點為瘀、痰、寒、風,故以行血化瘀、祛風通絡治療為主。
梅花針是我國祖國醫(yī)學中“毛刺”、“浮刺”、“半刺”等針法的進一步發(fā)展,可以運用梅花針叩刺患者的某一穴位或者部位,發(fā)揮經絡功能,達到調節(jié)人體臟腑氣血,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本文結果顯示,梅花針聯(lián)合閃罐治療面癱,其總改良Portman評分值明顯較高,各相關癥狀恢復較好,面部對稱性評分值更低,對稱性更好,臨床療效也更為顯著。這是由于梅花針叩刺陰陽經可以疏通少陽、陽明靜脈,驅寒舒經調和氣血,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經絡壅滯、氣血不通的癥狀。地倉穴系足陽明經穴,為足陽蹺脈與陽明經的交匯穴位,現代解剖學認為頰肌神經末支和頰肌是本穴的深層組織,分布在面神經以及眶下神經的細微分支;翳風穴系手陽經穴,現代醫(yī)學認為此穴位分布在耳大神經,有耳后靜動脈,頸外淺靜脈,面神經干在其深層,且在莖乳孔中穿行;攢竹穴為足太陽經穴,現代醫(yī)學認為其處于皺眉肌以及額肌的支配區(qū),在額前神經的內側分支也是此穴位的功能范圍;采用梅花針叩刺此三穴,可以對治療口角喎斜、頰腫有較好的效果[10]。另外,臨床上還會聯(lián)合下關、合谷等穴位叩刺治療,可以起到散寒祛風不能夠、調和臟器氣血的功效。而梅花針叩刺之后給予閃罐治療,可以有效的將叩刺治療造成的血管滲漏的代謝產物排除體外,有效的減小神經管內壓力,減輕神經水腫,改善微循環(huán),代謝供氧充足,動脈供血以及靜脈回流逐漸恢復正常,治療效果更為顯著[11]。
綜上所述,梅花針叩刺聯(lián)合閃罐治療面癱可以顯著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面部對稱性,增強臨床療效,臨床上值得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