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瓏 溫正旺 俞佳珂 陳潔 石海礬 陳均亞 余金生 陳益平
Toll樣受體介導的炎癥反應與HBV、HCV的肝損 傷密切相關[1-2]。單免疫球蛋白-白細胞介素1受體相關蛋白(single immunoglobulin interleukin-1 receptor related,SIGIRR)是最近發(fā)現的一個Toll樣受體超家族成員,是Toll樣受體信號通路中的負性調控分子,起著一個免疫反應剎車制動器樣的作用。有研究發(fā)現它參與了肝臟的炎癥反應[3]。原發(fā)性EB病毒感染患兒,80%左右可出現肝損傷[4];而這些患兒的臨床癥狀多在治療1周后好轉[5]。SIGIRR是否參與EB病毒感染后導致的肝損傷,目前尚未明確。本研究通過檢測原發(fā)性EB病毒感染患兒血液單核細胞中SIGIRR的表達情況,以探討這一指標在損傷中的臨床意義。
1.1 對象 選取2018年1至12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40例原發(fā)性EB病毒感染患兒為A組,入院時EB-IgM和EB-DNA檢測均陽性;另選門診體檢EB-IgG陽性(EB-VCA-IgG、EB-NA-IgG)而EB-IgM陰性的40例兒童為B組,門診體檢EB-IgG和EB-IgM均陰性的40例兒童為C組。3組對象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編號:LCKY2019-90),所有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表1 3組對象一般資料比較
1.2 血清收集 采集A組患兒入院時(急性期)及治療1周后(恢復期)以及B、C組兒童體檢時靜脈血3ml,加入含肝素溶液(10~50U/ml血樣本)的試管并混勻,使之呈不凝狀態(tài)。使用PBS將抗凝血稀釋1倍,18~20℃用水平離心機以400r/min離心30~40min,留取上層血清備用。
1.3 單核細胞中SIGIRR表達水平檢測 采用ELISA法。取血清2ml加等量PBS混勻,加入含有2ml淋巴細胞分離液的培養(yǎng)管中,然后再400r/s離心40min后出現分層,用200μl規(guī)格移液槍收集淋巴細胞,加入3~5ml PBS,300r/s離心 10min,去上清液加入 3~5ml PBS,200r/s離心 20min,去上清液加入 3~5ml PBS,400r/s離心10min,去上清液后得到單核淋巴細胞。ELISA試劑盒(美國PeproTech公司)在室溫下放置30min,每孔加50μl單核細胞勻漿或標準樣品,留2孔作空白對照用;塑料薄膜覆蓋微孔板,孵育2h;洗板4次,反轉酶標板,將洗滌液輕甩干;每孔加50μl抗SIGIRR抗體(英國Abcom公司),封板,孵育2h;洗板4次,反轉酶標板,洗滌液輕甩干;每孔按順序滴入顯色劑A和B,遮光常溫孵育30min;滴進終止反應液100μl,酶標儀在450nm處檢測各孔光密度值(OD);以標準品濃度為橫坐標,OD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根據樣品所測OD確定其表達水平。
1.4 AST、ALT水平檢測 使用德國西門子ADV2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AST、ALT水平。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原發(fā)性感染患兒血清SIGIRR表達水平與ALT水平的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原發(fā)性感染患兒治療前后血清SIGIRR表達水平及ALT、AST水平比較 治療1周后,原發(fā)性感染患兒血清SIGIRR表達水平明顯升高,ALT水平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AST水平變化不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原發(fā)性感染患兒治療前后血清SIGIRR表達水平及AST、ALT水平比較
2.2 3組對象血清SIGIRR表達水平的比較 A組入院時血清SIGIRR表達水平與B、C組([0.149 4±0.005 8)、(0.145 7±0.008 7)pg/ml]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64.39,P<0.01),其中A組較B、C組均明顯升高(均P<0.05),B組與C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治療1周后與B、C組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33,P>0.05)。
2.3 原發(fā)性感染患兒血清ALT水平與SIGIRR表達水平的相關性 原發(fā)性感染患兒入院時血清ALT水平與SIGIRR 表達水平呈負相關(r=-0.806,P<0.05),治療 1周后兩者未見相關性(r=0.106,P>0.05),見圖 1。
EB病毒屬4型皰疹病毒,是一種非嗜肝病毒。絕大部分原發(fā)性EB病毒感染可導致肝損傷,但EB病毒感染肝損傷的分子機制目前仍不明確。既往臨床研究提示EB病毒與HBV感染導致的肝損傷存在某種相似性,可能通過B淋巴細胞亞群協(xié)同作用實現[6]。Zekri等[7]研究發(fā)現HCV感染伴EB病毒急性感染的患者肝損傷更為嚴重。另有研究顯示EB病毒感染后可誘發(fā)機體免疫相關因子增加,從而介導體內各臟器的損害,其中以肝損傷較為明顯[8]。
圖1 原發(fā)性感染患兒血清ALT水平與SIGIRR表達水平的散點圖(a:入院時;b:治療 1周后)
SIGIRR于1999年在人體細胞中初次鑒定[9]。它是白介素1受體和Toll樣受體超家族的一個特殊成員[10-11],其細胞外部分的免疫球蛋白(Ig)結構域由單個Ig分子組成,有別于其他由3個Ig分子組成的成員。SIGIRR的主要功能是調節(jié)免疫反應、抑制過度炎癥反應,并在維持宿主免疫自穩(wěn)定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SIGIRR通過抑制白介素1受體和Toll樣受體信號傳導通路來降低NF-κB轉錄因子的活性,從而發(fā)揮其抑制炎癥反應的作用,同時通過影響Akt/mTOR和JNK等關鍵信號分子的活性,在細胞存活和增生中發(fā)揮重要的生物調節(jié)作用。近年來的研究表明,SIGIRR參與許多炎癥反應的過程,與機體病原體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應等有著密切聯系;可見,SIGIRR廣泛參與各種疾病的免疫調節(jié)過程,是一個重要的免疫制動子[12]。但SIGIRR與EB病毒感染導致的機體損害是否存在相關性,目前尚未明確。筆者分析了美國基因表達公共數據庫中一組有關肝臟疾病的數據(GEO數據庫號:GSE54238),發(fā)現慢性HBV病毒感染患者肝組織SIGIRR表達水平與正常人無明顯差異,而肝硬化、肝癌患者肝組織SIGIRR表達水平均明顯下降。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A組患兒急性期血清SIGIRR表達水平較B、C組均明顯下降,且與恢復期比較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1周后,A組患兒血清SIGIRR表達水平及ALT水平變化明顯,提示經治療后,EB病毒感染導致的肝損傷已得到有效控制,SIGIRR水平升高是肝損傷的保護因子。此外還發(fā)現,原發(fā)性感染患兒入院時血清ALT水平與SIGIRR表達水平呈負相關,提示SIGIRR在EB病毒感染導致的肝損傷中起著重要作用。AST多在慢性肝損傷時升高明顯,本研究結果顯示EB病毒感染急性期與恢復期AST比較差異不明顯。
綜上所述,本研究從炎癥反應入手,將SIGIRR引入EB病毒感染導致肝損傷的研究中,結果發(fā)現EB病毒感染后體內SIGIRR表達水平明顯降低,且與ALT水平變化呈負相關,提示SIGIRR可能參與EB病毒肝損傷的病理、生理過程;經治療后,SIGIRR表達水平升高,而ALT水平明顯降低,提示SIGIRR是此類肝損傷的保護因子。這為EB病毒感染致肝損傷的治療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靶點及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