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長玲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兒童保健科,青海 海東 810500)
小兒厭食癥為臨床常見病,患兒癥狀以長時期內(nèi)進食量減少、食欲不振為主。如未及時治療,易誘發(fā)營養(yǎng)不良,增加其他系統(tǒng)疾病發(fā)生的風險。中醫(yī)認為,小兒厭食癥屬“納呆”的范疇,以脾胃虛弱型最為常見。發(fā)病后,采用中醫(yī)保健療法治療,可有效抑制病情進展。本文于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脾胃虛弱型小兒厭食癥患兒中,隨機選取68例作為樣本,闡述了中醫(yī)保健療法的應用方法,觀察了應用效果。
以本院收治的脾胃虛弱型小兒厭食癥患兒68例作為樣本,患兒性別:男/女=38/30,年齡(6.45±2.15)歲,病程(16.52±3.45)個月。病情:輕度20例、中度31例、重度17例。
(1)所有患兒均已確診為脾胃虛弱型小兒厭食癥。(2)患兒無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3)病程>2個月。(4)無先天性疾病。(5)無用藥禁忌癥。
所有患者均采用中醫(yī)保健療法治療疾?。海?)患兒取仰臥位,治療者將一只手置于患兒腹部,以臍中為中心,采用手掌順時針按摩腹部3~5 min,后采用拇指點揉中脘穴、天樞穴各1~2 min。(2)體位改變?yōu)檠雠P位,下肢伸直,治療者將拇指指腹置于患兒足三里處,點揉1~2 min,兩側穴位交替進行。(3)體位改變?yōu)楦┡P位,治療者將中指置于腎俞穴,食指置于脾俞穴,采用點揉的手法給予治療,1~2 min/次。(4)患兒繼續(xù)取俯臥位,治療者雙手食指彎曲,緊貼脊柱兩側,拇指前按,雙手交替沿長強穴向大椎穴移動,提捏3~5次,后輕撫背部1~3 min。(5)治療頻率:30 min/次,1次/d,連續(xù)治療12 d。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P<0.05視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8例患兒治療后,鈣(78.6±3.9)mg/L、鐵(8.3±0.4)mg/L、鋅(415.6±9.7)mg/L、鎂(41.8±2.0)mg/L、銅(1.4±0.3)mg/L,與治療前相比,差異顯著(P<0.05)。
輕度患兒有效率95%、D-木糖吸收率2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0,與中度及重度患兒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
表1 治療效果對比[n(%)]
小兒厭食癥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中醫(yī)認為,該疾病的發(fā)生,與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有關。喂養(yǎng)不當、飲食不節(jié)、脾胃虛弱,均可增加疾病發(fā)生的風險。發(fā)病后,需以調和脾胃、促進消化、理氣健脾為主要原則,對疾病進行治療,以促進病情康復[1]。中醫(yī)保健療法,以推拿為主。囑患兒取仰臥位,給予腹部按摩,可有效促進胃腸道蠕動,促進消化,改善患兒的食欲。取足三里、腎俞穴、脾俞穴等穴位給予推拿,可使患者的脾胃功能得以增強,進一步減輕病情[2]。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中醫(yī)保健療法治療疾病,68例患兒治療后,鈣(78.6±3.9)mg/L、鐵(8.3±0.4)mg/L、鋅(415.6±9.7)mg/L、鎂(41.8±2.0)mg/L、銅(1.4±0.3)mg/L,與治療前相比,差異顯著(P<0.05)。上述研究結果表明,患兒營養(yǎng)狀況明顯改善(P<0.05)。
綜上所述,采用中醫(yī)保健療法治療脾胃虛弱型小兒厭食癥,有效率高,不良反應少,且能夠使患兒血漿鈣、鐵、鋅等離子濃度得以恢復,改善食欲,改善患兒的營養(yǎng)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