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達,江蘇大學法學院
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與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有基本相同的法律性質,當然也該有基本相似的法律后果。但由于知識產權的性質和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基本特征有別于一般的民事權利和侵權行為,故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也有別于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知識產權的權利客體的非物質性是其區(qū)別于財產所有權的本質特征,其客體是一種非物質性無形體的精神財富,不具有物質形態(tài)、不占有空間、其被占有也非實在而具體的占據。且知識產權的存在與其他財產權(特別是所有權)相比,有其獨有的專有排他性、地域效力性和時間限制性特征。由于知識產權的這些性質和特征,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基本上都具有雙重性,這就是既侵犯了知識產權人的物權,也同時侵犯了知識產權人的債權;既有對獨立物權的侵犯,也有對單一債權的侵犯(商業(yè)秘密權);既有故意侵犯的有過錯,也有善意無過錯侵權行為;既有行為發(fā)生即侵權,也有行為結果為侵權。這種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雙重性,決定了該侵權歸責原則的雙重性。
實際上,知識產權侵權一般包括商標侵權、專利侵權、著作權(即版權)侵權。我國也對此一一立法,做到有法可依的地步。
(1)關于違法性問題。這是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一個重要的構成要件,雖然在學術界不少學者在研究違法性是否應獨立地成為侵權的構成要件,但至少在知識產權侵權領域,違法性這個要件是必不可少的。
(2)關于損害事實(結果)問題。在一般民事侵權理論侵權的構成中,無論是三要件說、四要件說還是五要件說,都認為損害事實是民事侵權的構成要件之一,但是已經有不少學者提出,在知識產權侵權構成中,損害事實(結果)已經不再是必需的構成要件,這也是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與一般民事侵權行為的不同點之一。
(3)關于因果關系。這是一般民事侵權理論中,民事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但由于有些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并不要求有損害后果,因此只有對造成損害后果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需要確定侵權人所應承擔的責任大小時,因果關系的認定才有意義。
(4)關于主觀要件。上文闡述的民事侵權理論中,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件之一是加害人主觀上具有過錯,但是,在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構成并不是以主觀過錯為必備要件。我國的專利法第63條第2款、商標法第56條第3款均確立了無過錯的侵權責任。從以上的立法例中可以看出,即使行為人是無過錯的,也應承擔侵權責任,只不過其承擔的侵權責任要比有過錯的輕,有過錯的行為人除承擔停止侵權、銷毀侵權產品、消除影響等的侵權責任外往往還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國外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歸責原則:不同的國家對于知識產權法律的制度歸責原則判斷也不盡相同。其中法國在1995年修訂相關法案后就將版權、商標以及專利納入到了統(tǒng)一的規(guī)劃管理當中, 其認定版權保護與其他的知識產權保護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差別, 對于無過錯侵權人的免責沒有進行任何規(guī)定。日本在現(xiàn)行的法律條文中規(guī)定了直接侵權的無過錯責任, 特別強調了間接侵權的過錯責任屬性類型。美國在知識產權中往往會以學者的論著以及判例來作為依據, 而對于主觀故意和過失等方面的內容認識的較少, 只有當發(fā)生客觀事實時才會認定其具有侵權的特征。最后, 英國的侵權法最初屬于無過錯責任原則, 而過錯責任原則雖然存在, 但仍然屬于特例, 這也是在工業(yè)革命之后一些法律學家在司法實際中感知到原有無過錯責任原則的不合理之處之后對其進行了適當?shù)男薷乃鶐淼慕Y果。
根據上述分析以及各個國家知識產權法律的界定情況, 筆者認為根據個案情況對案件的歸責原則進行分析才更為實際, 現(xiàn)分為三種方式討論如下。
(1)對要求停止侵害、回復知識產權權利人對支配無權訴訟的采取無過錯原則。在侵權案件當中, 如果被侵權人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同時恢復原有知識產權專利人對于產權的支配, 這個時候法院需要判斷被告人的侵權行為是否成立, 而不應該將其行為時的主觀心態(tài)作為判罰的依據。此時該知識產權有了物權的特性,無論是否主觀上有過錯,都不影響知識產權侵權的成立。
(2)對請求返還不當?shù)美牟扇∵^錯原則當侵權案件當中出現(xiàn)被侵權人要求侵權人返還不當?shù)美那闆r時, 其涉及到“不當?shù)美边@個基本概念, 而不當?shù)美膩碓丛谟凇肮室馇謾唷?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法院可認定侵權人侵權事實, 那么就應該采取過錯原則來采取判斷, 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相應的, 如果侵權人沒有出現(xiàn)“故意”的主觀性, 那么則不構成過錯, 不需要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3)對同時提出物權與債權的案件適用雙重原則,當被侵權人同時提出物權和債權的雙重要求時, 該案件的審理就必須綜合過錯原則與無過錯原則, 通過關注侵權人的“主觀故意”以及“侵權事實”兩個基本點, 再結合被侵權人主張的內容進行實際判定。在這個過程中, 最佳的判決方向就是物權與債權分開討論, 更容易找到符合國內法律的相關依據, 從而降低判決的失誤和不公正。
知識產權在我國還是屬于方興未艾的新興事物,并且法官很難去判斷知識產權侵權人的主觀情況,因此根據客觀情況去判斷更是大勢,以此來彰顯法律的公平正義。
[1]溫璇,胡忠震:《知識產權侵權的歸責原則》,載《法制博覽》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