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芳
澄清教學觀念是本文最核心的研究目標,分析辨別教學主觀用語,客觀、科學地規(guī)范聲樂教學語言,像看病一樣對癥下藥,解決聲樂教學中出現(xiàn)的難題。不要讓聲樂學習變成主觀臆斷的神秘化課程,不要讓科學家聽了歌唱家沒有科學依據(jù)的教學語言而嘆息。我們的宗旨是最終提高聲樂教學效果,給學習聲樂者指明方向。筆者認為這是目前聲樂教學的一件大事,是藝術教育的具體工作。聲樂教學語言的規(guī)范化必將得到全社會的重視、認可并予以推廣。而聲樂教學的規(guī)范必須要從其原則構建開始,堅持科學性、啟發(fā)性以及準確性是最根本的方向。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必須要嚴格按照專業(yè)知識的概念,傳達正確的教學信息。教學語言必須具有科學性,盡量要用科學的語言解釋主觀化、抽象化的語言;用理性化語言解釋感性化語言。前提是掌握科學的發(fā)聲原理,知曉發(fā)聲器官構造,明白發(fā)聲動力所在以及語言知識結構。
聲樂教學,不但要能準確無誤地將知識表達出來,而且還要一針見血,通俗易懂。一方面要避免在課堂教學中空談理論,這樣只能讓學生感覺沒有學習性,心生無所適從之感;另一方面,在聲樂教學中,其語言必須要精煉準確,擁有良好的邏輯關系,同時還符合學生接受的能力范圍,由此能夠促進學生的理解。因而對于聲樂教學而言,將教學語言簡單化、具體化、生動化,是提高教學效果的良好途徑。
聲樂教學中的部分專業(yè)名詞具有抽象的意味,因而讓教學語言具備啟發(fā)性,就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和參與感,甚至讓學生擁有舉一反三或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既能夠有效誘導學生的自主性,還能對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有所培養(yǎng)。但是在聲樂學科的教學中,其專業(yè)知識與技術能力有著特定的標準,因此,聲樂基礎教學(啟發(fā)式)感性語言以至于將準確性破壞。規(guī)范性是聲樂教學語言的標志,教師必須在加強聲樂知識教學的同時,使用規(guī)范的教學語言進行教學。
在聲樂教學語言規(guī)范化研究的具體內(nèi)容包含四部分:歌唱姿勢、歌唱氣息、歌唱振源體、歌唱共鳴。
歌唱姿勢是聲樂教學的第一課,關系著學生聲樂學習一系列發(fā)展,包括氣質(zhì)、舞臺形象、眼神、面部表情等。
氣息在歌唱中擁有極高的地位,是保證歌唱的基礎。唐代段安節(jié)就在《樂府雜錄》中提出,擅長歌唱的人,首先要學會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氣息,從肚臍處發(fā)力,由喉嚨出聲,這樣才算是懂得歌唱技術的人。這足以說明氣息對于歌唱的重要性,甚至有聲樂教育家認為,氣息是歌唱的一切。
振源體即聲帶。聲帶的靈活運用,聲帶的彈性、大小、長短,以及氣息對聲帶的控制,直接影響著演唱者的聲部、聲音的色彩、音質(zhì)、甚至共鳴等。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歌唱聲音來自于聲帶的振動,聲帶就是歌唱中的聲源。歌唱中聲音是在氣息作用聲帶下而產(chǎn)生的,聲帶必須是靈敏的,靠局部的振動來歌唱。
關于共鳴腔的提法,時下流行的論述大體上有頭腔共鳴、鼻腔共鳴、咽腔共鳴、胸腔共鳴、口腔共鳴及面罩共鳴等。筆者認為歌唱共鳴腔體必須是充滿空氣的空的腔體,才能發(fā)出純凈和圓潤的聲音,必須是基音能得到成倍數(shù)泛音共振時,這個共鳴腔體才是真正起作用的。
盡管建立正確的聲樂觀念才是訓練和實踐的關鍵和前提條件,加之聲樂藝術的心理因素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而解決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需要實際指導和反復練習才會奏效的。各種教學看起來像方法技巧局限,實際上是觀念的混亂所致。聲樂教學語言規(guī)范后,教學觀念澄清,教學思路明晰,解決問題的手段準確、有效。不再是光靠感覺,口傳心授;聲樂教學將進入一個明朗通途。無論是國外的“引進”,還是傳統(tǒng)的繼承,我們應剔其糟粕,取其精華,采取“拿來主義”,再“熔百家于一爐,出吾體于眾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