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銳
(貴州省沿河縣土地坳鎮(zhèn)豐巖小學,貴州 沿河 565313)
受到過去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一直比較枯燥和“機械式”。中國的漢字文化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育的基礎。情境化課堂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識字教育的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情感,不僅讓學生認識漢字,還能將文字背后的文化與智慧傳播給學生,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對漢字產(chǎn)生深刻的理解,鍛煉學生對周遭環(huán)境事物和人的感知理解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識字學習通常是枯燥乏味的,需要大量的練習和記憶,經(jīng)常采用死記硬背、不斷跟讀、臨摹抄寫的的方式來學習。小學生的智力處于發(fā)展初級階段,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效率不高,無法滿足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而情境化課堂的識字方法,能夠在教學中融入多種元素,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通過聯(lián)想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來提高學習效率,大大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充分引發(fā)學習興趣。
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
語言文字來源于生活,情境化教學要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場景入手,可以消除學生對知識的陌生感,將識字學習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引起學生的共鳴,融會貫通、加強理解。更能在日常生活中進一步理解課堂上學習的內容。
例如:《秋天的圖畫》這一課,可以采用視頻、影像、圖片演示的方式,讓學生真實的看到課文中描繪的場景,可以用小道具來布置課堂環(huán)境。然后引導學生回憶在生活中看到過的秋天的景象,如成熟的梨和蘋果,金黃的麥浪,紅彤彤的高粱。用自己的真實生活體驗來輔助學習,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秋天的景色,比如金燦燦的落葉,果實成熟的田野等等。對于層林盡染等抽象性的詞語,用描繪畫面情境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用多媒體、紀錄片等技術來彌補語言表達的單一性,通過視頻等模擬情境來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讓學生看視頻聽音樂,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跟隨老師的講解,產(chǎn)生文字與現(xiàn)實的自然銜接,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漸入佳境。在課堂結束后,作業(yè)可以是讓學生練習課堂所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新學到的文字,并在下一節(jié)課回顧復習時將情境分享給同學們[1]。
還是以《秋天的圖畫》這一篇為例,通過文中描寫的內容,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為什么說高粱像紅彤彤的火把,就要先知道火把是什么樣子,成熟的高粱是什么樣子。用聯(lián)想情境來加深理解和記憶,用聯(lián)想的方式回憶和感悟秋天的美好,果實成熟的喜悅,人們用勞動和汗水描繪的山水畫。理解大雁排成人字,是在描述是勤勞的人們畫出了秋天的圖畫。老師要將課程內容融會貫通,可以把前面學習的內容通過聯(lián)想的方式貫穿到本文的學習當中。
用猜謎的方式來理解文字,例如“花園四腳方,冬字中間站,神筆來描繪,秋天一幅畫”——圖;“青竹干,十多節(jié),頭上頂著紅結結”——高粱,還可以編順口溜,幫文字娃娃回家,找朋友等方式,讓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通過游戲動起來。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讓學生對文字文化產(chǎn)生興趣,鍛煉邏輯思維能力,感受到與文字做游戲的樂趣。
還可以在表演中學習,讓學生帶上各種頭飾,扮演秋天的果實、飛行的大雁、勞動的人們,演示出人類與環(huán)境動物植物之間的的互動關系,通過游戲來認識文字背后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講解帶有趣味性的小故事,例如中國的農(nóng)耕文化,五千年歷史的農(nóng)業(yè)文明,以及中國文人對勞動、對自然環(huán)境的歌頌與贊美[2]。
在識字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考察,在游戲和和互動結束后,同樣用游戲和互動的方式來為學生評分,例如對“火”字的延伸學習,鼓勵學生通過聯(lián)想舉例找到與“火”字相關聯(lián)的其他文字“伙伴”“火災”“烈日炎炎”等等,如果學生積極參與,就可以在課堂上直接給予獎勵,獎勵一些學生喜歡的小禮品,或者用積分制獎勵學生識字卡片,最后看哪個小組獲得的卡片比較多。
情境化教學需要教師從自身出發(fā),多創(chuàng)新多摸索,將教學任務與情境化課堂的形式相結合,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聯(lián)想能力,用發(fā)散性的思維來介紹中國的文字文化,融合地理、歷史、生物等等學科的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利用情境化教學來提升教學質量,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充分調動學習主動性和興趣[3]。
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情境化課堂對小學教育有著不能忽視的推動作用,能夠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對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有著很好的幫助作用。在學校語文課堂中推廣情境化教學方法,可以改變語文教學一貫的枯燥乏味現(xiàn)象,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文化的內涵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