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華
1.不少詩刊一翻開就是應制詩,如節(jié)假日的五一、十一;百歲誕辰、百年祭日;三十、六十周年紀念等,表態(tài)多,表象同。除了作者不同,很難看出有何不同,甚至十年前十年后都可以套用。這類詩缺乏獨特性的“詩意”,不宜泛濫。
2.對于史料類,必須有獨特具體的材料。如香港回歸時,很多投稿都是“百年痛史說從頭”一類的套話詩,缺“詩眼”。
當代這類詩多,但是真正的好詩還是較少的,甚至有些作者根本沒有去過景點,一樣寫得有板有眼,毫無新意,基本上是拆裝前人意境,玩弄著文字游戲,都不能算是真詩,更談不上詩情畫意。
旅游詩必須抓住景物的特點,親身感受,否則就沒有味道,充其量算是日記。想當年大詩人李白沒有親臨其境,沒有脫俗的浪漫情懷和想象力,怎么會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現(xiàn)在的人,都生活在先進設備整齊劃一的環(huán)境中,可以通過文字、攝影、錄像,有手機、電腦,有微信,有QQ,有網(wǎng)絡,可以電話、語音、視頻交流,從小學到大學,畢業(yè)到了單位,沒有古人那種打馬游街或使酒罵座的豪舉。
即興詩可以因為作者所及小事,看到一個生活場景,即興抒發(fā)感慨。有首藏頭詩作者(佛山禪城詩詞學會創(chuàng)會會長林三偉)就寫得很妙:“仙子吟哦入藝林,月宮奏出好歌音。流芳無筆開元畫,云錦裁詩學子心。雅賞騷風縈瑞氣,集思德譽撫瑤琴,問天正道人間愛,世理茫茫伴爾尋!”
我們讀過一些敘事詩,發(fā)現(xiàn)作者的功力不足,結果為事所困,作品往往直奔主題,缺少韻味,寫得十分吃力,也不見得討好。即興詩要寫好,也有個構思過程。
《火焰山》值得一贊:烈火熊熊天映紅,取經(jīng)受阻無計從。悟空借扇滅山火,得來全憑“肚里功”。小景入詩生動了。每一塊奇石都承載日月精華,蘊含乾坤靈氣,把情感融入,感悟人生哲理,“肚里功”提升了石韻境界。
首先就是人性的空泛,很少有屬于生命和時代的深刻體驗。然而在當代詩詞創(chuàng)作中,很少有人寫出生命的“獨特”,很少有屬于時代脈搏的跳動,缺少滾燙的血肉和熱烈的生命感覺。
寫詩,是一件艱苦的事,寫出一首好詩更難。有時寫出一首好詩,差不多等同女人一次分娩,詩人都經(jīng)常會比別人想得多,活得累,睡得少,睡得晚,在完成一首覺得比較滿意的詩詞后,有一種成就感,甚至,有時醞釀良久,感覺嘔心瀝血,但是充實,有自己的快樂和世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詩詞藝術更是璀璨寶石,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我們不應該貪多務得,而應該求好求精。
我也常在想,現(xiàn)在這么多年了,我們既然成立了詩社,辦起了刊物,總得認真探討一下詩藝,否則還有什么意義呢?其實改變思維模式也不難,“伐柯伐柯,其則不遠”(詩經(jīng)·豳風)。詩詞原為國學的組成部分,現(xiàn)當代詩詞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應該成為一種“新國學”,是國學在當今的延續(xù)和支流。本人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寫詩,新、舊詩體都寫。轉(zhuǎn)眼年已半百,一直沒有出一本書。因為學習、家庭,加上工作忙,懶字做怪,另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有人說,唐詩宋詞已經(jīng)寫絕了,難以超越。其實不然,詩路還長,我們還要不斷摸索進步,每一個時代都有高山,不可絕對論,俗語云,“山外有山”“三人行,必有我?guī)?。”當代人只要敢于攀登,我相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清·趙翼)。
這就要求當代詩詞人,要把詩詞當成藝術,樹立匠心意識,把對詩詞藝術形式的尊重和理解,自覺地納入當代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最重要的,是在當代詩詞創(chuàng)作中弘揚人文精神,賦予這一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以現(xiàn)代美學意義。
“一是認識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價值,二是建設民族精神家園,三是豐富并提升精神境界?!保▌⒇箲c《國學概論》)當代詩詞創(chuàng)作,最好能沉靜下來,用心鉆研,以打制瓷器活的方式,對事象作穿透式書寫和深度化處理。
相信,我們一起貼緊了生命與心靈進行抒寫,中華詩詞這一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一定會在當代煥發(fā)出藝術生命力并持續(xù)邁步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