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譯界素有“詩不可譯”之說,可見譯詩之難。但不管是英詩漢譯還是漢詩英譯都不乏杰出的作品。本文以曹明倫翻譯的《烏鴉》為例探討英詩漢譯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英詩漢譯 《烏鴉》
1.英詩的音樂性及愛倫坡的《烏鴉》
王力教授在《漢語詩律學》中說,英詩的音樂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節(jié)奏(rhythm);二是音韻(rhyme)。英詩的節(jié)奏主要是由輕、重讀音節(jié)有規(guī)律的交替出現(xiàn)形成的。1
埃德加·愛倫坡的詩歌最全面地體現(xiàn)了英詩音樂性的特點。他強調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形式美和音樂美,通過節(jié)奏和音韻來抒發(fā)感情。所以在他的詩歌中,讀者既能夠體會到音樂的快感也能感受到詩人的黯然神傷。愛倫坡的名詩《烏鴉》是英格律詩的杰出代表,具有前人所沒有的韻律和意象之美。
在中國《烏鴉》以其哀婉動人的詩風和優(yōu)美規(guī)整的韻律被不斷重譯,而且還展開了對它的翻譯討論。1922年,玄珠(茅盾)在《文學旬刊》上發(fā)表了《翻譯問題:譯詩的一些意見》,舉了其中兩節(jié)做例子,說“直譯反而使他一無是處”。2 郭沫若也被愛倫坡詩歌的抒情風格深深吸引,但是他卻認為其詩歌過于講究韻律,“過于做作了”。3 《烏鴉》在中國的早期譯介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審美趣味及價值取向。
本文就曹明倫譯本從詩歌的音形意三個方面探討英詩漢譯的策略。
2.譯例分析
2.1語音層面
英語格律詩以音步類型為基本因素,而漢語格律詩主要以聲調的起伏為主要因素,對音節(jié)的要求非常嚴格,所以英漢詩歌在節(jié)奏組織方式上就會有差異。4這就是語言之間的不可譯性,譯者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盡量縮小原文與譯文之間的差距。
原文較多地使用了能夠造成沉重、悠遠感覺的鼻音和長元音,營造出了一種陰森、凄涼的氣氛,讀者也能通過閱讀的音感來感受“我”失去愛人之后揮之不去的悲傷。同時愛倫坡使用了大量的頭韻、行內韻和尾韻等的手法。頭韻的運用使這首詩看起來形式相近,讀起來流暢順口。行內韻可以使詩歌意義鏈接更緊密,音樂性更強。尾韻使詩歌聽起來綿延不絕,傳達出了一種纏綿悱惻的感情。5
譯文很好地翻譯出了原文的語義,意義通達,但是由于攜帶鼻音的單字和攜帶長音的單字數(shù)量減少,使譯文讀起來少了幾分陰沉、壓抑的樂感。由于語言的差異性,漢語無法保持頭韻和行間韻但譯文保持了與原文位置一致的尾韻。而且?guī)缀趺恳还?jié)末尾兩行都會壓尾韻,這是對原詩作出的優(yōu)秀翻譯。6
《烏鴉》一詩韻律和格律長短交替,強弱相間,響亮渾厚的韻腳,如行云,似流水,形成了音樂方面流動的美。7 如果強行實現(xiàn)翻譯的對等,將會失去對詩歌整體的把握。在盡力還原原文語音所營造的氛圍同時,不能照搬原文的韻律體系,也應結合目的語發(fā)音特點做出適當調整,使讀者受到譯詩的語言、節(jié)奏、韻律的感染,體驗到一種詩的和諧、詩的意境,從而產生心靈的震撼。
2.2語言形式層面
詩歌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形式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表現(xiàn)效果。翻譯詩歌時,譯者須特別謹慎,要對詩歌的形式作仔細地推敲,在傳達內容的同時要達到形式上的“最佳近似度”,以免損失原詩在視覺上的審美效果。
從英詩的角度來看,這首詩是英詩中最規(guī)整的詩,充分體現(xiàn)了愛倫坡注重詩歌的形式美。曹譯本同樣采用了格律詩的形式,模擬了原詩中一問一答的場景,每行的長短變化與原詩大體一致,并精確還原了原詩押尾韻的風格。但是又沒有完全被原詩當中的壓頭韻和行內韻所束縛,而是依照中文習慣在形式上作了一些改動,但采用了直譯的方法保留了原詩中的重復手法,基本上傳達了原文的內容、意境和神韻,與原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2.3意象層面
意象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詩歌言情表志的重要手段。意象概念按照按訴諸人的感覺方式,可分為聽覺意象、視覺意象、味覺意象、嗅覺意象、觸覺意象、動覺意象。在英詩漢譯中,意象翻譯尤為重要,從源語言轉移到譯語,不僅影響讀者的閱讀欣賞,也關系到詩歌翻譯的質量。
《烏鴉》中豐富的意象或富有隱喻性的事物烘托出了一種憂郁感傷、陰森可怕的氣氛,各種感官意象加強了詩句的表現(xiàn)力,使讀者從多種角度充分感受詩人營造的悲傷、壓抑的氛圍。烏鴉作為詩中一個主要意象,統(tǒng)領著全詩的基調。譯文將“raven”翻譯為“烏鴉”,是為了使譯文“烏鴉”的文化意象與愛倫坡詩歌中的“raven”所契合而做出的改譯,8 從而實現(xiàn)了意象對等,譯文讀者同樣感受到了原文所傳達出來的“陰森、不祥”的氛圍。
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成為關鍵。在不產生文化歧義,有利于詩歌言情表意的前題下,應該采取直譯法,使讀者最大限度地感受異域文化。如果意象承載了文化背景、歷史風貌、人文傳統(tǒng)、習俗觀念、宗教信仰等內涵,不能簡單地用一兩個單詞就能翻譯的情況,建議適當增譯或者改譯,使譯文既做到“信”又能兼顧“達”。
3.結束語
詩歌是詩人運用多種語言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語言藝術,通常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意境,需要讀者細細地體味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翻譯英語詩歌就是對詩歌的再次創(chuàng)作,締造原詩音、形、意合一的意境,呈現(xiàn)出原詩的美學意義。
作者簡介:谷吉敏(1985.04~),女,漢族 河北承德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語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