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突發(fā)性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現象不斷發(fā)生,如何高效地預防,是人們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文中利用先進電子技術,提出了一種基于單片機+北斗導航模塊的邊坡位移數據采集系統。系統中,位移傳感器將采集到的數據上發(fā)送給單片機進行處理,然后通過北斗模塊的短報文功能,上傳到監(jiān)控中心,實現了偏遠無人值守地區(qū)邊坡位置的實施監(jiān)控。通過實地模擬測試,系統運行穩(wěn)定,系統誤差在可控范圍內。
關鍵詞:STM32;位移傳感器;北斗導航;數據采集
中圖分類號:U121
1 緒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子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單片機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另一方面,近幾年來,隨著突發(fā)性的自然災害的不斷發(fā)生,如何將電子技術應用到預防和治理災害中來,是目前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對于那些偏遠的網絡不發(fā)達地區(qū)的監(jiān)控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的監(jiān)測體系大多采用人工收集方式,這樣存在著數據采集不及時,浪費大量人力資源的弊端,文中采用了單片機和北斗導航等模塊設計了遠程監(jiān)控系統,可以獲取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測數據,即可以解決偏遠地區(qū)的通信障礙問題,又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力,大大提高了信息采集的實時性和可靠性。
2 系統設計
2.1 系統的總體方案
基于STM32的邊坡位移數據監(jiān)控系統主要由數據采集、數據通信、數據監(jiān)控三大模塊組成,系統的總體框圖如下圖所示:
數據采集模塊位于現場,由其中的單片機控制位置傳感器實時采集邊坡的位移信息,數據通信模塊,考慮到偏遠地區(qū)的網絡不發(fā)達,數據通信模塊采用了北斗導航模塊的短報文功能,將采集到的數據以短報文的形式發(fā)送給數據監(jiān)控端,數據監(jiān)控模塊利用C#語言編寫,實時顯示位置信息,有效預防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現象。
2.2 數據采集模塊
數據采集模塊主要由單片機STM32F103RCT6作為控制芯片,控制位移傳感器陣列采集位移數據,系統采用太陽能供電,電源部分由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源管理模塊組成,數據采集模塊的框圖如圖2所示。
2.2.1 STM32F103RCT6主控芯片
STM32F103RCT6是一種嵌入式-微控制器的集成電路(IC),芯體尺寸是32位,速度可達72MHz,程序存儲器類型是FLASH,容量為256KB,,RAM容量是48K,電壓-電源(Vcc/Vdd)是2V~3.6V,共有3個USART和2個UART串口,51個通用IO口,2個基本定時器、4個通用定時器、2個高級定時器、2個DMA控制器(共12個通道)、3個SPI、2個IIC,完全符合系統中的功能要求。
2.2.2 位移傳感器
位移傳感器采用MPS-S系列傳感器,這類傳感器也可以被稱為拉線尺、拉繩尺或者拉線編碼器等,集成了直線位移傳感器的結構,集合了角度傳感器和直線位移傳感器的有點,是一款結構緊湊,測量精度高、測量行程長、便于安裝的傳感器,行程程選擇空間從50-1300mm不等,具有模擬電流信號:4-20MA,模擬電壓信號0-5V、0-10V和脈沖信號P:A、B、Z相數字輸出。
2.2.3 供電模塊
由于偏遠地區(qū)經濟不發(fā)達,電力系統不完善,另一方面從環(huán)保節(jié)源的角度出發(fā),設計中采用了太陽能蓄電池供電方式,為數據采集、數據通信模塊供電,即環(huán)保又節(jié)能。
2.3 數據通信模塊
數據通信模塊采用的是集北斗一代、北斗二代和GPS一體的FB3511,可以、使用方便,兼容接收RDSS、RNSS/GPS衛(wèi)星導航信號,FB3511采用一體模塊設計,具有體積小、功耗低,使用簡便實現機動載體的實時高精度定位、測速等功能。
FB3511與STM32F103RCT6的主要接口有RDSS、RNSS、SIM卡、電源等幾部分,這幾個接口的主要定義:
(1)北斗一代RDSS串行接口:接口支持短報文的收發(fā),默認的輸出的TTL電平是3.3V,串口的波特率為115200bps。
(2)北斗二代RNSS串行接口:默認輸出電平同RDSS,也是3.3V的TTL電平,串口的波特率為9600bps。
(3)SIM卡接口:此款北斗模塊自帶了SIM卡槽,可將SIM卡非常方便的插入。
(4)電源接口:FB511具有12V和5V兩種直流電源引腳,數量總共為9個,并有7個接地的引腳,系統中將采用的12V的直流電源,利用了5個引腳并聯。
STM32F103RCT6的兩個串口UART0、UATR1分別接FB3511模塊的RDSS和RNSS接口,連接電路如圖3所示,接口電路如圖4所示,主控芯片STM32F103RCT6通過對兩個串口的設置,可實時讀取監(jiān)測點的精確的定位信息,并且經FB3511的短報文方式上傳到監(jiān)控端。
3 測試
最后,系統在龍頭河進行了模擬測試,將上位機和下位機同時進行測試,結果表明,系統測試穩(wěn)定,采集的數據的誤差在可控的范圍內,系統具有良好的預測邊坡位置的功能。測試中部分數據如圖6所示:
4 結論
基于單片機和北斗衛(wèi)星導航模塊設計開發(fā)了一套監(jiān)測偏遠地區(qū)的邊坡位移數據監(jiān)控系統,采用了太陽能蓄電池方式供電,有效預防了威脅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影響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的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的產生,又起到了環(huán)境保護的功能,具有經濟高效的特點,將會在公路工程建設和維護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何小鈺,閆昕,郭毅霖.基于北斗衛(wèi)星的公路邊坡實時監(jiān)測系統設計與實現[J].公路交通科技,2013(06):53-55.
[2]董穎,朱曉冬,李媛.我國地質災害監(jiān)測技術方法[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2,13(1):105-107.
[3]趙力.基于物聯網和視頻分析技術的監(jiān)獄智能監(jiān)控系統[J].電子器件,2014,37(6):1183-1188.
[4]廖斌,王洪輝,庹先國.基于北斗通信的滑坡監(jiān)測系統設計[J].自動化與儀表,2014(05):22-25.
[5]周航慈.單片機應用程序設計技術[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1:7-9.
[6]何嗣隆,葉方舟,王遠飛.北斗RDSS在海洋工程數據傳輸中的應用[J].華東師范學院學報,2014(04):173-178.
[7]趙曉鳳,周璟瑜.STM32控制下基于GPS與GPRS的軌跡跟蹤器[J].電子器件,2015,38(1):156-159.
[8]朱永輝,白征東,過靜珺.基于北斗一號的地質災害自動監(jiān)測系統[J].測繪通報,2010(2):5-7.
基金項目:廊坊市科技局項目(2018011018)
作者簡介:戴永成(1974-),男,實驗師,2011年碩士畢業(yè)于河北工業(yè)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yè),現主要從事計算機通信與控制方面教學、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