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艷
摘 要: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訓練是一門融醫(yī)學、特殊教育、語言康復為一體的新型綜合性學科,大多數(shù)聽力障礙兒童已通過有效的早期干預和語言康復訓練走出無聲世界。語言康復訓練在聽力障礙兒童康復訓練中的地位十分顯著,發(fā)展至今,語言康復訓練也面臨著訓練趨向單一化、語言康復與語言教育混亂、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協(xié)調等問題。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忽略語言能力的代償性導致語言康復趨向單一化,家長與教師的溝通不足導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協(xié)調。在對導致問題的原因詳細分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語言能力的代償性,充分發(fā)揮家長的主導作用,進行醫(yī)教結合、綜合干預聽力障礙兒童。
關鍵詞:語言康復訓練;聽力障礙兒童;問題;對策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聽障兒童語言康復工作不斷得到重視,已發(fā)展成為融醫(yī)學、特殊教育、語言康復為一體的新型綜合性學科,20多萬聽障兒童已通過有效的早期干預和語言康復訓練走出無聲世界[1]。但是,語言康復訓練在發(fā)展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從國內的發(fā)展趨勢來看,語言康復訓練在聽力障礙兒童康復中的各種問題仍然層出不窮。聽覺言語康復教育主要是針對聽說功能,其目標是讓聽力障礙兒童能聽會說,主要解決聽障兒童聽力、聽覺、言語及語言障礙的問題,從而提高聽障兒童的交際能力。但是在實際的語言康復過程中,聽障兒童是否真正得到提高,這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聽障兒童的語言康復訓練遵循其自身的規(guī)律與特點,在聽障兒童語言康復訓練過程中,既要注重培養(yǎng)聽力障礙兒童的語言習得接近正?;?,又不能原封不動照搬正常兒童的那一套語言習得模式。既要倡導教育普適性,又要承認個體差異性,在特殊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下,探討聽障兒童語言康復訓練的對策。
一、語言康復訓練在聽力障礙兒童康復中存在的問題
(一)語言康復訓練趨向單一化
語言康復訓練的目的是讓聽力障礙兒童能夠突破自身聽力缺陷方面的障礙,獲得語言能力方面的發(fā)展。但是如今的語言康復訓練存在很大的弊端,在某種程度上來講,無法真正意義上的促進聽力障礙兒童的全面發(fā)展與進步。聽力障礙兒童的康復訓練主要包括聽覺訓練和語言訓練兩方面。根據(jù)聽覺發(fā)展的規(guī)律,聽覺訓練可以按照聽覺察知、聽覺分辨、聽覺識別和聽覺理解四個階段循序漸進的進行訓練[2]。語言康復訓練更多的是關注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功能的訓練與康復,而忽略了除有聲語言外,表情、手勢、動作、姿勢等無聲語言在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訓練中的重要作用[3]。在進行聽覺訓練或語言訓練的同時,還要注重聽力障礙兒童其他方面能力的發(fā)展,才能讓聽力障礙兒童適應和融入社會。
(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協(xié)調
在特殊教育學校中,一直存在一種現(xiàn)象,就是大部分家長把孩子送入學校之后就不再過多地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他們把教育的權利全權交托給學校和教師,這是一個應該被關注和重視的問題。雖然聽力障礙兒童除了有聽力障礙外,智力及其各方面的發(fā)展都與常人無異,看似只需要學校教育就可以讓聽力障礙兒童克服自身聽力的缺陷,從而成長得更加優(yōu)秀。其實嚴格來講,教育并不是表面上想的那么簡單,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同時也是最好的老師,當兒童開始咿呀學語的時候,父母就寸步不離的守在孩子的身邊。學校教育固然重要,我們仍然不能忽視家長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應當與學校教育聯(lián)合起來,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語言康復訓練在聽力障礙兒童康復中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忽略語言能力的代償性導致語言康復趨向單一化
聽障兒童語言康復具有其自身特點,在聽障兒童語言康復教育過程中,既要承認和強調他們與正常兒童語言習得的相似之處,又不能機械套用正常兒童的語言教育模式;既要考慮共性,也要尊重差異性。聽障兒童語言康復不僅僅是單純語言能力的康復,而是交際能力的發(fā)展過程,語言康復訓練應重視多感官信息的復合刺激[4]。語言的代償功能包括除有聲語言外,表情、手勢、動作、姿勢等無聲語言,在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訓練中,這些具備代償性的無聲語言是不可忽視的。正因為教育者忽視了聽力障礙兒童語言能力的代償性,才導致了語言康復趨向單一性的問題。
(二) 家長與教師的溝通不足導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協(xié)調
聽力障礙兒童的家長是教育發(fā)展中特別重要的一部分,家長與教師的溝通十分必要,偶爾的溝通和密切的溝通是存在很大差異的。家庭是聽力障礙兒童最早接觸的有聲語言環(huán)境,也是他們通過自然途徑學習語言的最佳場所。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不協(xié)調可能是因為學校教育沒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利用家庭環(huán)境進行語言康復教育的成功經驗。家長的情緒、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聽力障礙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家長與教師的溝通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導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協(xié)調的原因,因而教師應當多與聽力障礙兒童的家長進行溝通,多去了解聽力障礙兒童,給他們的家長提供教育的經驗和方法,讓他們在家庭教育中能夠運用正確的方法去促進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訓練的有效進行。
三、語言康復訓練在聽力障礙兒童康復中問題的對策探討
(一)充分利用語言能力的代償性
聽障兒童在身體、心理等方面無異于正常兒童。就像眼睛近視了需要佩戴眼鏡來幫助看清周圍事物一樣,聽障兒童需要聽輔設備來幫助他們聽到聲音,需要專業(yè)的聽覺語言康復訓練和借助語言的代償功能來聽清、聽懂聲音并使用語音與人溝通交流。聽力障礙兒童其他方面如態(tài)度、情感、能力、知識和技能等,在其成長過程中的需求與正常兒童是相同的。所以,聽障兒童的康復應該是全面的康復,應該以潛能開發(fā)為理論基礎,充分利用他們語言能力的代償性,包括表情、手勢、動作、姿勢等無聲語言來更好地協(xié)助語言康復訓練的正常進行。總的來說,語言康復訓練應當更加全面而具體,充分利用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這樣才能使聽障兒童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二)充分發(fā)揮家長的主導作用
在聽力障礙兒童康復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和肯定家長在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訓練中的主導作用,要積極把聽力障礙兒童的家長加入到教育與訓練活動中去。在聽障兒童語言康復訓練中,要強調家庭與康復機構、家長與教師、家長與醫(yī)生的相互配合,醫(yī)生、教師要和家長共同攜手對聽障兒童進行醫(yī)教結合,共同促進聽障兒童的康復與成長。在康復過程中,教師和醫(yī)生既要對家長做工作,幫助家長提高康復教育的水平,又需要強調家長的深度參與,因為家庭教育是聽障兒童語言康復教育中的重要資源,家長需要發(fā)揮其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程凱. 聽障兒童語言康復對策研究[D]. 山東大學, 2007.
[2]孫喜賦, 劉巧云, 黃昭鳴. 聽覺功能評估標準及方法[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3]張莉莉. 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訓練的構建與實施[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2(14):20-23.
[4]張蕾. 聽障兒童聽覺和言語特征及其關系的研究與訓練策略[D]. 華東師范大學, 2011.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