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青
摘 要:針對當前機電工程專業(yè)課程《機電傳動與控制》實驗操作平臺模塊化,實踐動手操作不足的問題,對現(xiàn)有實驗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改進探討。提出了將實驗模塊化平臺簡化,學生自己搭建實驗平臺的教改方案。通過內部模型和元件搭接,提高學生對實驗設備內部結構和元件作用認識深度和工程設備認知度。
關鍵詞:實驗平臺模塊化;《機電傳動與控制》;教改探討
《機電傳動與控制》課程是我國高等院校機電類和近機電類工科專業(yè)開設的基礎必修課程之一,本課程注重多學科基礎理論和實踐知識的綜合運用[1]。而傳統(tǒng)的《機電傳動與控制》實驗課程教學存在實驗平臺模塊化、實驗操作機械式,學生對設備和元件認知度較低,教學效果差等問題。導致原有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xiàn)在國家和社會對機電工程畢業(yè)生的需求。本文則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基本理念,通過降低實驗平臺模塊化程度,將原有實驗平臺拆分,讓學生自己動手搭建實驗模型的實驗教學方法,注重理論與設備認知相融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完成了對《機電傳動與控制》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1 《機電傳動與控制》實驗課程存在的問題
1.1 實驗教學現(xiàn)狀
《機電傳動與控制》是機電工程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總學時32,理論24學時,實驗8學時。針對實驗課程學生較曠課多、上課應付或者無心聽課的現(xiàn)象。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其數(shù)據(jù)顯示:超過68%的學生認為該課程學習對于當前的科研工作或畢業(yè)以后工作意義較小,10%的學生認為本課程無意義,僅有接近20%的學生認為該課程對于當前科研工作或畢業(yè)以后工作意義較大。由以上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認識程度不夠是導致學生學習懶散的關鍵因素,也間接說明實驗課程沒有發(fā)揮讓學生理解和認知本門課程的作用。
1.2 實驗教學方式
目前課程理論知識教學仍然采用黑板板書加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方式[2]。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致使大多數(shù)老師無法將課堂氣氛調動起來,只是按部就班地機械式灌輸,導致學生大都提不起學習興趣,理論知識學習不扎實。其次,實驗教學與理論知識脫節(jié),且實驗教學依舊采用傳統(tǒng)的單一性驗證實驗,還未形成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實驗教學體系,實驗對學生能力的鍛煉與實際工程需求不符[3]。實驗操作平臺采用模塊化,如圖1;無法有效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學生不能在實踐中主動學習理論,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1.3 實驗考核方式
本課程的實驗考核仍采用傳統(tǒng)方式:接線,簡單測量數(shù)據(jù),書寫實驗報告。過于簡單,以至于學生不能深入思考,只是簡單模擬操作,重復老師工作。
2 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本課程實驗教學現(xiàn)狀反映的問題,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與實踐。
(1)《機電傳動與控制》的實驗學習是由淺入深的一個過程,因此,合理的課程教學體系安排,對學生后續(xù)實驗的深入了解尤為重要。
(2)將模塊化實驗平臺拆除,改用分散化實驗器件,如圖2,讓學生自己組裝,搭建實驗平臺,這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實驗原理,熟悉實驗設備內部結構和元器件作用。
(3)加強實踐和實驗課程,如果有條件,適當增設工廠實習和參觀學習。這不僅提高學生的理性和感性認識,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理論知識,而且能學生認識這門課程的實際意義,改變學習觀念。
3 結語
本文對《機電傳動與控制》課程的實驗教學現(xiàn)狀進行了貼合實際的分析,針對實驗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切實可行的教學改革探索。對于應用性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而言,如何引導學生將課堂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相融合,使學生畢業(yè)后更快地融入工作中的實踐操作是一項艱巨的工作。
參考文獻:
[1]戴慶文.“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多元化探討[J].工業(yè)和信息化教育,2018(11):59-62.
[2]王燕鋒.多媒體課件在量子力學教學中的利與弊[J].咸寧學院學報,2010,30(12):223-224.
[3]張超.機械設計基礎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3(26):254.
項目:益陽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019YS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