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力可以從諸多方面進行,本文主要闡述在語文學科中,通過生活化的語文教學來培植學生生活力。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打造生活化的學習場景,尤為重要。將教學方法生活化、學習資源生活化、實踐活動生活化,從而實現(xiàn)課堂與生活連接,讓生活走進課堂,讓課堂走向生活,最終形成語文能力,培植生活力。
關鍵詞:生活化語文;生活力;生活場景
生活力原本是一個植物學的名詞,是指植物在一定的外界環(huán)境條件下所具有的生存能力。1926年11月陶行知在《我們的信條》中提出生活力主張“我們深信教育應當培植生活力,使學生向上長”??梢哉f,“生活力”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是指人的獨立生活能力、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以及改造自然與社會的能力。這種“力”還表現(xiàn)為人的生存力、發(fā)展力和向善力。
生活化教學是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與生活相融通,將語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nèi)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生活力”是一種育人目標,生活化教學是一種教學策略。目標和策略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通過“生活力”的理念優(yōu)化語文學科教學,使得語文學科的知識、技能等和生活之間密切聯(lián)系,進而形成人的綜合素養(yǎng),培育提升生活力。
一、 學習場景生活化——打造生活化學習場
充分提供情節(jié)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在生活背景下進行情景化學習。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渲染,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將學生帶入一種特定的場景中去,身臨其境地進行學習。如《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描寫了幾種極具特色的奇石,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單憑想象,很難理解再現(xiàn)這些景觀。理解課文時,加入多媒體元素,利用圖、聲、文,將學生帶到黃山,帶到這些奇石的腳下,再結合課文中的描寫,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每種石頭的奇特之處,立刻說出石頭的名字。還有很多寫景類的課文,由于受到地域、環(huán)境的影響,有些時候學生是沒有類似的生活體驗的,就可以運用多媒體呈現(xiàn)這些風景,讓形象生動的畫面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還有一些故事,極具意象,但有些學生卻無法構建這樣的畫面,教師也可以加入輔助手段,幫助學生走進古詩,走近詩人。
二、 教學方法生活化——讓生活走進課堂
(一) 學會發(fā)現(xiàn),觀察生活
課文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有的內(nèi)容離學生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有的則是學生身邊的事物,但是往往他們卻斯通見慣、疏于觀察,在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再留心觀察,發(fā)現(xiàn)生活中這些美好的事物,幫助理解課文,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如《廣玉蘭》一課,我們學校的校園內(nèi)就有三棵廣玉蘭,但真正認識和觀察它們的學生并不多,在教學之前我讓學生先讀讀課文,然后明確觀察任務,抓住課文中廣玉蘭的特點去仔細觀察,看看能否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有沒有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通過前期的鋪墊,學生有了生活體驗就和作者有了共同語言,實現(xiàn)了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
(二) 注重體驗,再現(xiàn)生活
體驗的方式有很多,聽一聽、畫一畫、演一演、學一學、唱一唱、講一講、賽一賽等等,根據(jù)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采用不同的體驗方式,最終目的都是讓學生在體驗實踐中,再現(xiàn)生活,建立生活和學習內(nèi)容的聯(lián)系?!毒派埂肥且粋€民間故事,故事內(nèi)容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在讀完課文,明確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后,組織學生將課文變成一個劇本來演一演,在角色扮演中,學生不僅興趣滿滿,更對人物性格有了更深的認識,最終也明白了本文想告訴我們的道理。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時可以讓學生跟著音樂唱一唱,體會快樂的心情;教學《村居》時,可以讓學生把腦中的畫面呈現(xiàn)在紙上,感受春天的美好,再現(xiàn)放學后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教學《黃河的主人》時可以讓學生聽一聽黃河的怒吼聲,加深對艄公這一形象的認識……
(三) 嘗試表達,升華生活
學習語文,不僅要輸入,還要輸出,學會表達??陬^表達和書面表達都需要不斷提升。口語交際貫穿了整個小學六個年級,足見其重要性。教學中,學生不愿說,說不好,最根本原因是脫離生活,如果能給學生營造一個語言環(huán)境,而這個環(huán)境學生又是熟悉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和心理特點的,學生就有話可說。教學口語交際《用多大聲音》時,課本就已經(jīng)給出了三個生活場景,一個是圖書館,一個是辦公室,一個是講故事時,一年級的孩子更多的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把學生帶入這三個場景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學生自然而然明白在不同的場合中說話的聲音是不一樣的,有時要大聲說話,有時要小聲說話。
(四) 閱讀體會,感悟生活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它憑借文字向讀者傳遞者信息和情感,低年級很多課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和語言的美感,這類課文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想象畫面,對事物的認識會更加深刻。如《小小的船》這首童謠,在讀通讀順課文基礎上,給學生配上一首音樂,讓學生走進文中的“我”,再讀課文,學生邊讀邊想當時的情景,置身畫面之中,那一輪彎月仿佛就在身旁,感受美的語言,感受美的意境,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 學習資源生活化——讓書本與生活相連
語文課本里很多學習內(nèi)容都與生活密切相連,尤其是低年級的識字,脫離了生活識字就非常單調(diào)乏味了。必須放到特定的情景中去,既能識字認字,又能培養(yǎng)生活能力。如一年級《語文園地四》識字加油站板塊出示了一張火車票,票上有很大的信息量,根據(jù)票上的內(nèi)容進行識字,不僅認識了字,還學會了看火車票。二年級《語文園地五》中則出示了一張公園平面圖,要想游覽公園必須認識各處景點的名字,這無形中增長了學生的識字動力,要想到達景點必須學會看路線圖,這又培養(yǎng)了學生看平面圖的能力。生活中處處都是識字的資源,努力地在生活中挖掘識字資源,將有效提升學生的識字量,尋找生活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
四、 實踐活動生活化——讓課堂走向生活
語文的學習不僅是課內(nèi),更要延伸到課外??梢越Y合課文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來豐富語文學習。有了一定識字量以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啄木鳥活動”,帶著學生走上大街、商場、小區(qū)找找錯別字;學寫一種動物,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動物園去觀察,發(fā)現(xiàn)其特點;校園美食節(jié),可以做“小推銷員”,給大家推薦你喜歡的食物;學習了有關中秋節(jié)的古詩,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月餅工廠,學做月餅。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調(diào)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語文生活化,是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與生活融通,教學的資源、方法、途徑、過程都生活化地呈現(xiàn),把生活世界引入課堂,把語文學習和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提升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思維,提高學生的生活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顧小祥.融生活于語文教學中[J].華章(教學探索),2007(Z1).
[2]鄭秀美.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探索[J].教育藝術,2010(9).
[3]顧偉.陶行知生活力專題研究的形成及其發(fā)展趨勢[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4(6).
[4]葛亞梅.讓“生活化”有效地融入語文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0(10).
作者簡介:
姚曉莉,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眾興鎮(zhèn)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