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潤葉
(河南大學音樂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偉大的鋼琴家、音樂家,在西方音樂史上一位偉大并影響極深的作曲家。小時候的貝多芬多是在父親的打罵中度過,他的父親極其嚴厲對于小小的貝多芬也是極度嚴苛,正是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使得貝多芬的性格敏感且充滿倔強。這樣的性格也就導致了貝多芬的作品也是大和弦居多,給人的感覺也是充滿悲傷,情感略有沉重。貝多芬廣為人知,在小學的課本上我們就了解了貝多芬,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貝多芬的偉大之處。貝多芬常常被人們成為是劃時代的人物,說他連接了古典主義時期與浪漫主義時期,但他更多的是把古典主義推向高潮。貝多芬一生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本篇文章要賞析的奏鳴曲是他其中的一種題材。
《黎明》是貝多芬在1804年寫的一首奏鳴曲,在他的三十二首奏鳴曲中位于第二十一首,作品號是Opus53,共有三個樂章,本篇論文我們著重于第一樂章的賞析。《黎明》奏鳴曲與貝多芬其它奏鳴曲有很大不同一點是他的悲傷沉重感更少,這首作品主要描述的是清晨大自然的景象,飛翔的鳥兒、充滿露珠的花朵、剛冒尖的小草,充滿希望。這首也表現(xiàn)出了人生哲理,貝多芬的奏鳴曲大多都表現(xiàn)出哲理性,這也就是為什么貝多芬的奏鳴曲難以理解。這首作品上在音響上也更為清澈、調(diào)性更為新穎,貝多芬在整個作品的作曲上充滿邏輯性,和弦前后回應,主題與副部主題也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在作曲上來說,這首作品是偉大的。聽覺上更為清澈,調(diào)性也更為清晰。
這次兩個版本的兩個演奏家分別是威廉·肯普夫和毛里齊奧·波里尼。
從開頭C大調(diào)的主部主題來說,兩人的演奏風格就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來講一下速度上的不同以及變化,威廉·肯普夫的演奏速度中規(guī)中矩相對于毛里齊奧·波里尼來說速度稍微慢了一些,但在總體上速度還是略快的,毛里齊奧·波里尼的速度是快了些。在音色處理上,威廉·肯普夫的演奏版本在開頭同音反復的第一個音相對于其他音稍微重一點,有一個重音的開頭然后再弱。毛里齊奧·波里尼在開頭的同音反復是在同一重量下進行,開頭就是弱起并持續(xù)到同音反復結(jié)束。在強弱對比上,威廉·肯普夫在第九小節(jié)做了漸強,但是漸強的比較穩(wěn),慢慢走向強,在控制下的強音接著走向弱。毛里齊奧·波里尼在第九小節(jié)的漸強相比威廉·肯普夫做的更為突出一點,他的漸強更能帶動人的情緒。但是,對于這個作品我覺得威廉·肯普夫的漸強更為穩(wěn)妥一點,開頭要帶入大自然在太陽剛出來時大自然的景象,在強弱上應該更有控制的進行。第三、四小節(jié)兩個人的處理都是更為流水型的處理,小句子的結(jié)束那個音都是弱一點的,順著手的力量下來的,音響上讓人聽得舒服。
毛里齊奧·波里尼的速度還是很快的比威廉·肯普夫要快出許多。在處理上毛里齊奧·波里尼和威廉·肯普夫都是采用弱起開始隨著音高的變化來確定音樂的走向,音高的音樂向上,力量就重一點,音低的音樂向下力量上也就弱一點。毛里齊奧·波里尼則更偏向于整體的樂句走向。威廉·肯普夫同樣是在力量上更有控制,他的漸強、突強更有控制的進行,音響上沒有給人造成大的情緒波動。在觸鍵上,兩位演奏家都是快速觸鍵的方式來演奏跳音,更有跳躍性。威廉·肯普夫和毛里齊奧·波里尼在表現(xiàn)抒情樂句上也是各有各的想法,但在樂句的劃分上兩位演奏家的表達都是一樣的。在速度上來說,毛里齊奧·波里尼的演奏速度要快一點,他在這個作品上的演奏速度相比威廉·肯普夫就是要快一點。威廉·肯普夫的速度要慢一點,他的版本更適合學生聽,更適合教學。在音樂的處理上,毛里齊奧·波里尼在演奏音階式的音的時候更為流動,他把這級進的音階作為一個片順著走下來,并從開始的一個強之后迅速變?nèi)醪⒊掷m(xù)弱音的進行。毛里齊奧·波里尼在演奏時也是平靜的演奏跟前后音的聯(lián)系是很緊密的,沒有做出突強,并在往下的進行中做出了漸強,然后到弱再到漸強。毛里齊奧·波里尼在強弱對比上是非常明顯的,聽眾很容易就聽出來。在觸鍵上兩個人的小肌肉都是非常積極的我們能聽到每個音的點,每個音都是一個個體但他們聯(lián)在一起又是一個整體。
從377小節(jié)開始,在這個片段左手低聲部是持續(xù)的十六音符的進行,這一點對于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是有非常高的要求的。速度快的時候,左手容易出現(xiàn)節(jié)奏不平穩(wěn),且手指的鏈接容易打滑,出現(xiàn)音與音的粘連。右手的高音聲部技巧要求也是比較高的,首先是小連線的進行并且也是十六分音符連續(xù)進行。兩位演奏家在這一部分也有較大的區(qū)別。首先在速度上,威廉·肯普夫在這一片斷還是求穩(wěn)的速度,平穩(wěn)進行節(jié)拍性更強。毛里齊奧·波里尼在這一部分速度相對于威廉·肯普夫是比較快的,流暢性更強一點。
《黎明》是貝多芬在三十二首奏鳴曲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也是貝多芬在中晚期的一首作品。這個時候的在奏鳴曲作品已經(jīng)非常成熟了。本篇論文通過對兩位演奏家演奏的版本對比,能更加了解兩位演奏家的演奏風格以及這首作品的細節(jié)。兩位演奏家讓聽眾更加深刻了解貝多芬《黎明》這首作品,這篇論文更是從音色、強弱對比、音樂處理等細節(jié)方面做了簡要的賞析,通過兩個版本的音頻欣賞也讓讀者更了解貝多芬《黎明》這首奏鳴曲以及兩位演奏家在同一首作品上的不同處理,從而也能表現(xiàn)出來兩位演奏家的風格迥異。從這篇論文中也能簡要說明肯普夫在演奏上更中規(guī)中矩,更具有教學意義。而波里尼則更具流暢性,很有自己的演奏風格,在處理強弱上更加的突出明顯,也更大膽一點。兩位演奏家的版本都是無可替代的,都是讓我們從中得到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