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燕
(河南機電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音樂作為學前教育專業(yè)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其中的審美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及教師的重視。雖然加入學前教育的兒童年齡都偏小,從表面上來看,不用要求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掌握過多的音樂基礎知識,然而事實上,學前音樂教學的初衷不在于讓幼兒學到多少知識,教學重點是不斷地培養(yǎng)幼兒的音樂審美能力,并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及習慣。因此,這就對學前教育音樂專業(yè)學生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提升幼兒的認知、審美、性格、意志等作為教學目標[1]。
通俗來件,人的綜合能力包涵了人的才能、志趣、道德品質、欣賞、審美能力等多方面的發(fā)展。學前教育在進行音樂審美教學過程中,幼兒作為學前音樂教育的主體,學好學前音樂教育中的音樂審美可以有效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由此,便會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在音樂審美學習過程中,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需要欣賞和學習不同類型的音樂,像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等,來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為日后進行學前音樂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唱歌、欣賞及韻律等活動是學前音樂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而這些活動的教學方式又具有多樣性,像在音樂唱歌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引入相關的游戲或表演,來吸引學生的眼球。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學前音樂專業(yè)學生的教育水平,為后續(xù)專業(yè)音樂師資隊伍的建設奠定基礎,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感受音樂美,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學習音樂知識。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目前影響較大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因此,我國學前音樂教育也是以此為教學思想的,奧爾夫音樂教育的理念將唱歌、舞蹈及音樂三者結合起來,讓人們自由參與和發(fā)揮,其音樂形式都是接近自然、源于生活的,每個人都可以學會和體驗得到,是非常適合兒童的。如果學前教育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只是簡單的學習音樂基礎知識及唱歌技巧的話,勢必會縮短音樂知識的范圍,音樂教育的目標也變得模糊不堪,更無法進行因材施教,不利于學前幼兒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因此,作為一名學前教育音樂專業(yè)的學生,應該不斷地提升自身音樂審美能力,促進學前音樂教學目標的完成,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以培養(yǎng)幼兒的音樂審美能力為教學目標,讓幼兒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美妙[2]。
目前,一些學前教育音樂專業(yè)的學校中,很多音樂教師還是比較注重對音樂基礎知識及唱歌技巧的講解,在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教學實踐方面的能力教學卻相對缺乏,并且,從當前音樂課程的編排情況來看,與學前教育目標不相符,甚至脫軌,阻礙了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發(fā)展,再加上知識結構過分單一,在實際教學中,會使學生的才能得不到發(fā)揮,難以滿足學前教育音樂教學人才的要求,更不利于學前教育音樂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音樂是一門藝術類學科,其專業(yè)性不是很強,更注重對學生藝術細胞的培養(yǎng)。然而,在學前教育音樂專業(yè)的學生中,他們的音樂素質各不相同,很多學前教育音樂專業(yè)的學生沒有深刻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于是便忽視對音樂教學的學習,學生還沒有深刻認識到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對于學前幼兒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導致學生在音樂知識學習過程中消極怠慢,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教學的發(fā)展。
由于學前教育音樂教學在高校中起步的較晚,還比較短,因此,在音樂教材方面缺乏完整性和專業(yè)性。學前教育音樂教學在教材運用與課程設置之間還存在著矛盾,對教材難易程度的把握不到位,致使教材的運用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相脫節(jié)。長此以往,會嚴重影響到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后續(xù)教育工作的開展和學前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3]。
針對上述分析的學前教育音樂教學現(xiàn)狀問題,以下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教學改革策略。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建合適的課堂氛圍非常有必要,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前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演奏或示范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讓學生感受到聽覺審美的美妙。創(chuàng)設合適的課堂氛圍后,教師還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以便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以此同時,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華的機會,將自己的演唱才華表演給他人,從而提升自己的音樂自信心,并始終保一顆熱愛音樂的執(zhí)著之心。
處于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還處于懵懂階段,因此,學前教育音樂教學要從幼兒的實際接受能力及表達能力出發(fā),進行音樂教學,這樣才能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針對上述分析音樂課程的編排與學前教育的目標差距大情況,筆者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入手,來完善對課程的設置。第一,從橫向視覺來看,要求學生全面了解不同的音樂風格及流派,深入了解作者、創(chuàng)造背景、思想文化及流派等內(nèi)容,加深學生對音樂的認識,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目標;第二,從縱向視覺來看,在設置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教學課程時,可以把音樂課程與舞蹈、唱歌等活動相結合,讓學生領會到即便藝術形式不同,他們之間也會存在聯(lián)系。
由于學前教育的教學對象是幼兒,因此,在教學的選擇上,一定要適應幼兒的心理需求,其中,趣味性是音樂教材需具備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時還需具備教育性、游戲性等特征,此外,音樂教材的難易程度也需適中。針對上述分析的音樂教材選擇不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而引發(fā)了一系列的問題,因此,在教材的選擇上,應結合學生和學前幼兒教育的實際需求,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教材,以便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另外,在選擇和編制教材的過程中,還要與當前的教學方式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提升音樂教學質量。例如,在編排鋼琴教材的過程中,以往的教材都是把基礎的鋼琴演奏與即興伴奏脫離開來,這樣很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當前鋼琴教材的編制上,要將二者有機的融合起來,除了學習簡單的兒歌伴奏外,還要學習即興伴奏,并遵循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促進學生綜合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
教學評價可以讓教師清楚地認識到自身教學方法的不足之處,同時還可以督促學生努力學習。因此,筆者認為在改革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教學時,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過程性評價體系,具體的構建內(nèi)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對于音樂選修和必修課程來說,應該設置不同的考核標準。在考核內(nèi)容的選擇上,必修課應偏向理論知識及演唱技巧等方面;而選修課的內(nèi)容應偏向于學生的音樂技能等方面,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能力水平。但不管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的考核,都要將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作為重點考核內(nèi)容。第二,對學生階段性的考核可以通過音樂會、歌唱比賽等形式來完成。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考核內(nèi)容,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機會來展示自我才能,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第三,鼓勵學生多參加一些與音樂有關的藝術活動,并把它作為考核的一項內(nèi)容,作為總成績記錄在冊[4]。
總而言之,基于音樂審美的學前教育音樂教學改革,是為了最大程度提升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為日后學生走向教育工作崗位奠定基礎,通過自身對幼兒產(chǎn)生良好的影響。因此,在學前教育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摒棄落后的教學觀念,以音樂審美為基準,不斷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方法,促進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以便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音樂教學潛能,激發(fā)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