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油田教育管理中心第二小學,甘肅敦煌 736202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為學生傳授語文知識,而學生被動的接收,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有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社會各界對于素質教育理念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教師不僅需為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同時還應加強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在小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要求教師能夠發(fā)揮引導作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自主學習模式具有主動性特征,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自主學習中循循善誘,積累閱讀量,主動思考和探索知識。另外,自主學習還具有元認知性質,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合理規(guī)劃學習方案,強化自我認知和訓練,逐漸培養(yǎng)自主學習習慣。
在語文學習中,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十分關鍵,應鼓勵學生積極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能力參差不齊,很多學生缺乏課前預習概念,同時教師一般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重點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導致學生對于部分知識點的理解難度較大,無法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在學習過程中過于盲目。對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在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即可對學生介紹下節(jié)課所需教授的內容,對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另外,加強家校合作,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引導學生在課后能夠督促小學生自主預習,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預習中回顧以往的知識,并對后續(xù)教學中的難點進行記錄,逐漸培養(yǎng)良好的預習習慣,同時提高學習主動性。
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對于很多新鮮事物和知識均充滿好奇,在觸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后,即可使其積極投入自主學習中。在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單向傳授知識,而學生僅需聽和記憶,教學方式枯燥乏味,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對此,在新課改形勢下,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靈活應用多樣化教學模式,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確保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組織學生參加自主探究學習,為學生設置探究式題目,引導其獨立思考,并與其他同學進行合作學習,在相互交流中分享學習經驗和所掌握的知識點,逐漸鍛煉自主學習能力。語文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根據教學要求組織開展教學實踐活動,鼓勵其融入社會環(huán)境,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比如,在《四季之美》教學中,教師可對學生提問:“大家喜歡哪個季節(jié)?大家知道不同季節(jié)的特點嗎?”鼓勵學生思考,再組織學生分小組溝通交流,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另外,還可組織學生到校園或者周邊公園中,觀看自然美景。然后再回歸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并為學生教授課文,課堂教學完成后,還可鼓勵學生利用課后寫下日記和學習感想,加深對于文章的理解。
課后復習是鞏固自主學習成果的關鍵,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學習到語文知識后,還需利用課后時間進行回顧性分析和總結,并實現(xiàn)語文知識內化。教師應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學習能力為其介紹復習方法,比如,為學生布置習題作業(yè),檢測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逐漸積累詞匯量,對于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進行鼓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根據教師所傳授的課后復習方式逐漸培養(yǎng)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進行了分析。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內容基礎,現(xiàn)如今,新課改不斷深化,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家校合作,要求學生完善課前預習工作,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將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教學完成后,教授學生課后復習方法,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對語文知識點進行回顧復習,逐漸提高學習能力,養(yǎng)成自主探究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