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斐菲
(湖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湖北 武漢 436032)
視唱練耳與聲樂教學二者都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看譜即唱、聽覺訓練、歌曲演奏等內容,對于完善學生音樂知識,培養(yǎng)學生音樂素養(yǎng)以及提高學生音樂教育能力具有直接且深遠的影響[1]。而交互式教學是以建構主義理論和支架式理論為基礎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強調為學生提供自由開放的學習平臺,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能夠達成良好有機的互動交流,將其引入到視唱練耳和聲樂教學課堂中不僅可以減少師生之間的隔閡,優(yōu)化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結構,同時也可以為學生的音樂學習提供新途徑和新思路,不斷提高學生從事學前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與基本素養(yǎng)[2]。
以往在視唱練耳和聲樂教學課堂中,教師一般都是采用填鴨式教學法,強調直接給學生灌輸節(jié)奏、旋律等樂理知識,使學生能夠形成對音樂知識的系統(tǒng)記憶,這就很容易造成學生在課堂中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使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在交互式教學下,聆聽、互動、視唱以及想象等各類音樂元素互相融合、互相交叉,其更加強調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感悟理解與感悟掌握[3]。因此教師首先就應當改變落后的教學掛念,在課堂中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合理的教學情境,將視唱練耳與聲樂教學的系統(tǒng)性音樂知識有機融入到多樣化的課堂場景中,使學生能夠在情境體驗的潛移默化過程中完成音樂學習,從而不斷強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互,使學生能夠真正“用心學習”。比如教學《茉莉花》這首經(jīng)典民歌時,教師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專業(yè)樂團的演奏視頻,創(chuàng)設出與歌曲對應的直觀生動情境,指導學生邊聽歌曲邊想象歌曲意象,使學生能夠形成對歌曲的基本審美感覺;而后教師再針對歌曲中的節(jié)拍、調式、風格、結構等內容進行提問,創(chuàng)設出啟發(fā)式的懸念情境,指導學生結合歌曲充分表達自身的發(fā)散性理解;通過這樣層次性的情境創(chuàng)設就可以不斷增強對學生的學習熏陶和情緒感染,使學生能夠在情境指引下逐步進行深化學習。
視唱練耳是聲樂教學的基礎,聲樂教學則是視唱練耳的延伸,二者之間聯(lián)系緊密,相輔相成,然而從教學實際來看,與音樂學院學生不同,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一般入學前都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系統(tǒng)的音樂訓練,對音樂知識的掌握相對更淺薄,在學習中也更容易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問題。因此在交互式教學下教師就要不斷融合視唱練耳與聲樂教學,深刻準確把握二者的結合點與平衡點,適當降低技巧難度等音樂的專業(yè)性要求,增加兒童發(fā)聲方法、趣味兒歌等與學前教育相關的內容,從而不斷增強視唱練耳和聲樂教學的內容交互,使其能夠更加適應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比如教學音程構唱內容時,教師可以先教給學生科學合理的歌曲發(fā)聲方法,使學生能夠保持飽滿的聲音氣息和圓潤通暢的聲音質量;教學歌曲旋律內容時,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對歌詞進行語句劃分并有感情地朗讀歌詞,使學生能夠逐步適應旋律的節(jié)奏特點,促進學生在真正演唱時能夠做到換氣自然和連貫流暢;教學帶詞視唱內容時,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分析曲譜的音域、音色以及聲區(qū)等元素,幫助學生形成對歌曲的良好內心聽覺,進而使學生能夠自然而然地直接唱出歌詞。
合作學習是我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同時也是與交互式教學一脈相承的一種新型學習方法,強調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并指導學生在分工合作中進行集體化學習。因此在交互式教學下教師就要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改變以往“教師傳遞,學生接收”的固定模式,而是使學生能夠真正位于課堂中心,不斷激發(fā)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在合作過程中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特長并彌補自身不足,從而不斷深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學習交互,使學生的常態(tài)化學習能夠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并使班級全體學生達到共同進步的效果。比如教學《滿江紅》這首風格雄壯的愛國主義歌曲時,教師可以將音域較寬的學生、樂器掌握較好的學生以及和聲能力較強的學生共同分為一個小組,指導不同特點的學生以自身優(yōu)勢為基礎進行合作探究,以此對復雜的音樂知識進行分解,使學生能夠在互幫互助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學習效率;同時每周班會課上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聲樂比賽、視唱練耳音樂會等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既合作又競爭,從而不斷完善學生的音樂教育體系,使學生的音樂學習效果能夠在實踐中得到充分檢驗。
總而言之,交互式教學對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視唱練耳和聲樂教學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教師可以從師生情感交互、教學內容交互以及學生學習交互等方面入手來不斷打造新型的交互式課堂,從而減少學生的音樂學習阻礙,使學生能夠真正學有所得、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