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微
(福建省藝術館,福建 福州 350001)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非遺傳承一直在發(fā)展而進行著。非遺傳承機制的重要內容是開展好保護傳承工作、保護傳承人、培養(yǎng)“傳習人群”,非遺的傳承實踐能讓相關的人群體驗到共同的傳統(tǒng),從而提供持續(xù)的認同感,而傳承、形成認同感便是要從小、從早培育,才能更好更加深入的完成世代相傳的使命以及加強民族自豪感。福建省非遺中心開展“非遺進校園”就是在這一里面催生下開展的,自2014年與幾所中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以來,積累了一些經驗,也看到了一些問題。
“非遺”涵蓋面廣、門類多樣、知識豐富;青少年是民族的未來,青少年身上所蘊含的創(chuàng)造未來的力量是無限而持久的,持續(xù)開展“非遺進校園”項目,讓校園成為非遺保護與傳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陣地之一,不僅有助于非遺傳承,加深廣大青少年對非遺的認識、增強非遺保護意識,更為重要的是,讓非遺、讓傳統(tǒng)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種下種子,深深地扎下根,推進非遺持續(xù)傳承,生生不息。同時,“非遺進校園”讓非遺融入青少年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實現(xiàn)了非遺傳承教育與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機結合,既有助于非遺融入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更實現(xiàn)了非遺在青少年一代的自然傳承與發(fā)展,增強了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認同感。保護傳承好非遺影響到整個民族的未來。“非遺進校園”把非遺保護傳承納入當前我們主流的教育體系和架構之內,便賦予非遺鮮活而持久的生命力,有利于非遺的發(fā)展、傳承、壯大,更促進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使其代代相傳,這也許才是“非遺進校園”的意義所在。
福建作為非遺資源大省,截至目前,擁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7項,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130項,擁有省級非遺名錄項目442項,這些項目有些大家都聽過、見過,有一些卻鮮少人知,但大部分僅僅是“知道”,卻不一定了解,更談不上認同,均處于觀光的階段,根據我中心在五所市區(qū)內中小學以及偏遠藝術扶貧校園開展情況分析,各個學校的開展情況取決于各小學的教學特點、學生素質以及非遺項目的差異,如有的學校以節(jié)慶、綜合活動的方式;有的學校以開設固定課程;有的學校以日常訓練的方式,如在福州市錢塘中心小學開展“詠春拳進校園”,在校內廣播體操期間增加練習“詠春操”。通過各類“進校園”的活動及課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們潛移默化,在潤物細無聲中種下了“非遺”的種子,擴大了非遺傳承的途徑。
1.以學生為主體,非遺傳承人及教師共同參與
非遺進校園的開展,逐漸打破了傳統(tǒng)的“師徒”、“家族”傳承方式,讓非遺由小眾走向大眾,以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開展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在開展學生教育的同時,對有基礎、有興趣的教師進行傳代,以達到傳承人及教師共同教學的方式。如我中心開展剪紙進校園,傳承人每周一次進校園授課,授課期間有跟班教師協(xié)助及共同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教師已能夠相對獨立的完成初級日常指導。
2.非遺“進課程”是開展傳承教育的基礎保障
非遺進課程是非遺傳承正規(guī)化、常態(tài)化、序列化的教學方式,課程是由大綱、計劃、標準、教材、師生、環(huán)境和反饋等要素構成的動態(tài)系統(tǒng),非遺形成系統(tǒng)課程保證了非遺教學的有序、系統(tǒng)、長效開展,更是內容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編制課程時不僅要考慮具有規(guī)范性、計劃性,由于是根據各學校特點為學校研發(fā)的課程,以及各項目的傳承特點,還要將特色化、個性化、靈活性等要素考慮進去。因此課程開發(fā)與實施,是傳承“非遺”文化校園傳承的主渠道,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課堂是非遺校園內傳承的主要陣地,要“進課堂”首先要“進課程”,納入課程編制計劃。“非遺”文化在校園要更好更規(guī)范的傳承首先要“進教材”。詠春拳在基本拳法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開發(fā)了詠春操課程,學生通過每日的習練、學習,現(xiàn)已基本掌握文化內涵及基礎技能,并形成特色校園文化。
進課程的方式是非遺進校園的主要渠道,但主要也要根據項目特點開展不同的課程方式,根據目前我中心開展的主要有一是編制教材,教師、學生根據教材學習,系統(tǒng)、規(guī)范。二是參與式傳承,也就是表演類的“非遺”項目采用讓學生參與表演,學習表演藝術等方式傳承,在通過傳承人開設定期培訓后達到學生不僅停留于了解知識,感受表演層面,而是要學習、訓練、體味。三是融合性傳承,就是將非遺與校園學習、生活多方融合,更好的達到非遺“走進校園生活”進而融入學生們的現(xiàn)代生活,如詠春拳與校園開展廣播體操結合,形成一種新的表現(xiàn)形式。四是知識普及課程,由非遺專家或非遺工作者為學生開設非遺基礎知識,主要以各項目的文化及基礎知識,進一步培養(yǎng)小小宣傳者及小小講解員,更好的讓學生在校園及家庭中起到傳播者作用。
3.實踐活動與課程并進,開拓非遺傳播途徑
開展進校園的同時,要多開展“走出去”活動,讓學生能有機會多參與到實踐中,可以通過組織非遺冬、夏令營等集中學習、開展匯報演出、節(jié)假日非遺展演活動以及作為志愿者在非遺展廳為游客開展講解服務等,這些都能很好的將所學轉化為所能,更好的培養(yǎng)興趣及開展傳承工作。
通過開展非遺進校園工作,在課程設置及與校園的對接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包括課程不連貫、信息溝通不充分、缺乏深入實踐等問題。
學校以教育系統(tǒng)日常課程為主,常會出現(xiàn)由于校內課程安排滿,無法定時開展非遺課程,常無法按原計劃一周一次的課時安排,有時甚至會存在開設一學期的課程在新學期就暫停的情況,這就造成了形成“走過場”現(xiàn)象,有些學校對“非遺進校園”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反而會影響學生學習,為了保障學校日常課程而應付開展,學生并無法系統(tǒng)學習,且無法達到非遺傳承的最終效果。
信息溝通不充分表現(xiàn)在與校園及非遺傳承人的信息溝通及開課效果上,有時出現(xiàn)與校方的需求不對稱,目標不一致,我們從非遺傳承及學生特點的角度考慮課程,校方有時會根據某項活動及師資短缺等需求來考慮,每所校園重視程度不同,就存在溝通及開展的順利差異問題。同時在課程進度上非遺傳承人及校方有時也會存在信息溝通不充分的情況,有些校方、教師重視就會多交流多跟進,有些不重視的情況,就存在單純把課程時間讓出來,沒有及時融入,這樣的效果就會存在很到的差距。
有些學校由于認識不夠,不夠重視,認為“非遺”進校園就是在學校開展非遺表演活動,通過活動請傳承人進校園進行表演,多年舉辦一次表演活動,有的學生在校期間可能就參加多一、兩次,沒有真正在學生中傳承實踐,讓學生學會“非遺”,讓學生自己參與到“非遺”表演中,參與到非遺傳播傳承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世世代代人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能力,體現(xiàn)了文化傳統(tǒng)、生活方式、審美和智慧,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標志之一,必須一代代傳承。而非遺進校園正是傳承中一個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對非遺傳承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非遺進校園也是非遺傳承的一種的途徑和方式,近年來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相信在長期的工作開展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豐富和完善,必會出現(xiàn)更多更有效的途徑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