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磊
(長治學院,山西 長治 046011)
小提琴本身是一種西洋藝術(shù),有著一定的學習難度,對小提琴進行學習可以讓學生形成堅韌不拔的重要精神,同時開展小提琴集體課,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演奏技巧,同時也是讓學生提升自身的鑒賞能力,有著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小提琴集體課也有諸多的問題是需要解決的,院校在開展小提琴集體課的時候,還是要正視小提琴集體課的諸多弊端。
院校開展的小提琴集體課,可以讓學生實現(xiàn)更加全面地發(fā)展,適合音樂愛好者進行學習。小提琴集體課上教師陪練可以發(fā)揮出一定的優(yōu)勢,通常初期的學習者對教師是有依賴心理的,希望可以在課上學習到專業(yè)性知識,然后不斷進步。對小提琴進行初期的學習,很多的學生無法取得好的效果,就會受到打擊。但是在小提琴集體課上,學生同時進行練習,諸多的琴聲就會相互融合,讓嘈雜的聲音得到降低,讓學生信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另外是小提琴集體課的練習中,諸多的琴聲要想實現(xiàn)統(tǒng)一也是有一定的難度,很多時候是一人錯誤影響整個演奏。因此在小提琴集體課上的訓練,也是對合作精神的一種強化[1]。
每個學生都是有個體差異的,因此在小提琴的學習中,學生遇到的情況。教師將學生在小提琴演奏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放在小提琴集體課上進行點評和分析,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判斷力以及競爭力,另外是水平相近的學生可以在一起訓練,學生可以相互對比,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差異性,然后自覺提升自己。因此小提琴集體課的開展是對學習效率的一種提升,讓學生在小提琴集體課上不斷了解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改進自己身上的一些問題。對一些基本動作進行訓練,比如持琴和握琴的姿勢等,這些可以相互之間進行對照,對一些曲目進行訓練的時候,集體在小提琴集體課上進行演奏,也是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不足的一個方式,及時對自身的錯誤進行改正。小提琴集體課可以起到提升課堂效率的重要作用[2]。
素質(zhì)教育在不斷推行,因此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在不斷增加,尤其是發(fā)達地區(qū)的院校,音樂類專業(yè)的學生在不斷增加,師資力量也是不斷變得雄厚。小提琴集體課的開展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普及教育的開展[3]。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小提琴集體課的學習中,對于國內(nèi)音樂教育的進步也是一種促進的作用。
在小提琴集體課上維持教學的秩序是有一定難度的,要想順利完成小提琴集體課的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具備更強的組織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在小提琴集體課的開展中,一些教師對學生沒有足夠的威懾力,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指導是輕視的,讓課堂秩序上出現(xiàn)一些問題。比如在小提琴集體課上一些學生吃東西和聊天,都是對小提琴集體課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師在小提琴集體課上就要總結(jié)出科學的管理方案,形成一個完善的教學系統(tǒng)。
在小提琴集體課的演奏訓練中,每個技巧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生要做到準確進行把握,但是集體教學對個性化指導是有難度的。在以往的個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做到針對性教學,提升小提琴教學的針對性。但是小提琴集體課則是對學生傳授一些基本的知識,針對性教學的難度是非常大的。教師難以在小提琴集體課上準確分辨出學生的演奏問題[5]。導致很多學生在小提琴集體課上遇到學習問題,但是教師無法及時進行糾正以及指導,從而影響小提琴集體課整體開展的效果,對學生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是有一定影響的。而且在小提琴集體課上課時是有限的,課上的學生的數(shù)量很多,教師要想對學生展開針對性輔導是非常有難度的,難以實現(xiàn)對學生問題的探索,也無法對學生展開細致化教學。
首先是在個別課上因為學生的數(shù)量是非常少的,這樣場地沒有太大的局限性。但是小提琴集體課則是將教學的場地只能局限在教室里,產(chǎn)生的音聲種類是非常復雜的,有著一定的響度,一些學生甚至會出現(xiàn)噪音,對周圍都是影響。
其次是在小提琴的學習時候,很多人認為小提琴集體課的開展僅僅適合基礎(chǔ)知識的傳授,難以開展更高層次的教學,初期學習是可以在小提琴集體課中完成的,在小提琴集體課上教師無法對學生展開一對一的指導,從而導致無法提升學生的技能。
最后是招生和分班方面的限制。因為在小提琴集體課的實際開展中,面對學生的演奏能力以及層次都是不同的,導致授課的效果不夠理想。因為在小提琴集體課上教師要考慮到的是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要求學生的學習能力、年齡上保持統(tǒng)一,但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限制。
現(xiàn)階段國內(nèi)針對小提琴集體課編寫出的教材,有《兒童小提琴集體教程》的口碑是比較好的,但是該教材針對的是兒童,院校學生本身的學習需求與兒童是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的。在該教材中多數(shù)是兒歌以及校園歌曲,還有就是一些八十年代之前的民歌,并不符合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國外也有小提琴集體課方面的教材,比如德國《霍曼小提琴基礎(chǔ)教程》,內(nèi)容更加具備系統(tǒng)性。在國內(nèi)諸多的院校開展小提琴集體課都是使用這一教材,但是本身的內(nèi)容篇幅很長,諸多的曲調(diào)普及度不高,也不利于在小提琴集體課上進行學習。因此要中選擇合適的教材,《鈴木小提琴教材》有一定的應有優(yōu)勢,涉及到各個時期的風格,本身也是為成人制定的方法,效果會更加合理的一些。
小提琴集體課的開展,基本功的學習主要是涉及到站姿、持琴姿勢、樂理知識、左手基礎(chǔ)練習以及音高感訓練等。在小提琴集體課的授課中,教師要對學生以激勵為主,多一些表揚以及認同,在小提琴集體課上重點訓練的就是視奏能力。另外是要結(jié)合小提琴集體課本身的優(yōu)勢,要鍛煉學生的二重奏協(xié)作能力,在小提琴集體課上每周將一些樂曲的難點總結(jié)出來,然后進行詳細的示范和講解,讓學生可以在小提琴集體課上反復進行訓練,教師可以將一些熟悉的經(jīng)典樂曲進行修改,讓學生產(chǎn)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另外是教師在小提琴集體課上將正確練琴的方法傳授給學生,提升學生練琴的實際效率。在小提琴集體課后可以借助網(wǎng)絡媒體,監(jiān)督學生的學習,可以建立微信群,相互交流練琴方面的體會,針對一些技術(shù)上的難點可以進行集中的探討和交流,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在音樂實踐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鼓勵,展示自己的一些學習成果,鼓勵學生對一些音樂演出進行參與。
在小提琴集體課上教師要對教學評價進行適當?shù)母倪M,如今社會上對音樂教學的評價,是以業(yè)余考級以及國際比賽作為主要的依據(jù),與大學生本身學習的目標并不符合,為了讓小提琴集體課的評級機制得到完善,教師可以在小提琴集體課的期中期末測試中,檢測學生對樂曲的熟悉程度,考驗學生對樂曲進行演奏的完整度。另外就是與藝術(shù)社團聯(lián)合,開展一些音樂活動,或者是在校園內(nèi)組織一次小提琴的比賽,讓小提琴集體課的評價機制變得多樣化,從而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更加全面的評估,讓教師在小提琴集體課上可以適當調(diào)整教學的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在技能上得到提升,從而提升小提琴集體課授課的整體效果,讓學生對小提琴集體課的興趣和信心更加濃厚,參與小提琴集體課活動的積極性就會更高。
總之,院校開展的小提琴集體課需要明確自身的定位和優(yōu)勢,現(xiàn)階段在小提琴集體課的實際開展中體現(xiàn)出一定的弊端,院校需要結(jié)合小提琴集體課的特點,對學生展開高質(zhì)量的教育,促進學生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在小提琴的基本功方面打下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