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關于“群讀類學”的研究,當前在“群”“類”的建立上,研究者多從教師層面、文本層面及教學層面展開思考,如按人文專題、體裁、題材、作家作品、表達方式方法等組元,而對閱讀者——學生的興趣需求和能力需求等考慮不足。本文力圖從學生讀、學的層面探討“群”“類”的組元問題。
一、以讀為徑,以學為的,領悟閱讀方法
學生開展多文本閱讀并非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把“群讀”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學法、用法、得法才是課題研究的真正要義。從這個角度上看,讀是學的憑借,學是讀的目的。我們在尋找“群”和“類”的路徑時,可以從有效的閱讀策略入手,思考學生怎么學、怎么讀。
1.在類比閱讀中鞏固閱讀方法
學習重在溫故知新,類比閱讀就是一種鞏固式閱讀。以類比閱讀方法來思考單元的組元,要了解現(xiàn)階段學生閱讀的起點和發(fā)展點,并循著這個點精心尋找精讀篇目“1”,將學習“1”的相關方法和知識運用于單元群文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冰心的《再寄小讀者》和巴金的《給家鄉(xiāng)孩子們的信》有許多相近之處:同是書信體,寫作對象都是孩子,表達的主旨都與學習語文、學習習作有關。將它們組在一個單元里,學生能透過老一輩作家的殷殷教誨,學習他們認識語文、對待學問、看待生命的態(tài)度和方法。
再如學習《豐碑》時,先通過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三要素,感受軍需處長公而忘私的精神品質,繼而引入微型小說《橋》,鼓勵學生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中、激烈的矛盾沖突中把握人物形象,即老漢正氣凜然、不徇私情,在公私沖突時以人民為先,在性命攸關時以兒子為重。將《豐碑》和《橋》聯(lián)系起來尋找共同點,能明白軍需處長和老漢都是黨員形象的最佳代表,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行為是黨性的最根本體現(xiàn)。在此基礎上,推薦外國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進行類比學習,讓學生從軍需處長、老漢、船長身上認識特殊的黨性和普通的人性,感受人物高尚的品質。
2.在對比閱讀中深化閱讀方法
對比閱讀就是通過比對、分析,探尋閱讀材料的相異之處,找出閱讀材料的個性特征。這種閱讀是同中求異、異中求異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在于知識的運用、獨到的發(fā)現(xiàn),在于閱讀者由被動變主動的角色轉換。
可以將續(xù)寫名著結尾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托爾斯泰的經典名篇《窮人》,結尾處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對比閱讀不同角度的想象文,分析比較它們在文本主旨、語言風格、構思布局等方面的層次、角度的高低或異同,能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力和思辨力。
可以將題材相似而表達不同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葉君健翻譯的《安徒生童話》獲得了丹麥女王頒發(fā)的“丹麥國旗勛章”,葉老在1953年、1958年、1978年、1986年都有重新校印本。梅益翻譯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影響了幾代人,其他人的譯本有二十多種。將翻譯家自譯的版本進行對比,或將多個翻譯家的作品進行對比閱讀,學生能在思想內容、感情色彩、風格韻味、語言表達等比較中獲得獨特的閱讀收獲。
可以將名著閱讀與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進行對比思考。將《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名著中的經典片段和影視片段進行比較,能幫助學生感受文字表達的豐富想象力和極大的張力。
可以將同一作品的不同解讀進行對比閱讀。中國教師教《灰姑娘》,一般將思想主旨放在“善良的人有好報,邪惡貪婪的人沒有好報”上,思維相對定式;美國教師教這篇童話,往往將虛幻的童話與現(xiàn)實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引發(fā)學生多角度的思考,思維相對發(fā)散。通過對同一篇文章不同主旨的理解,發(fā)現(xiàn)同一文本存在著多角度閱讀價值,有利于拓寬學生的閱讀思維和視野。
3.在聯(lián)想閱讀中延展閱讀方法
通過橫向或縱向式的聯(lián)想,對立或補充式的聯(lián)想,由此物到彼物,由此類到另類,由古今、新舊、愛憎等對立產生的聯(lián)想,能幫助學生走出淺閱讀、泛閱讀的誤區(qū)。比如《梅花魂》中,祖父為什么對梅花有別樣情感?梅花到底代表著什么?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想描寫梅花的相關詩文,如陸游《卜算子·詠梅》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毛澤東《卜算子·詠梅》的“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等,能讓學生通過對梅花意象的感受和把握,加深對梅花蘊含的民族精神與氣節(jié)的理解,體會祖父對祖國、民族深深的眷念之情。
二、以學為徑,以讀為的,感受悅讀樂趣
由“閱讀”到“悅讀”的過程,是一個用心品味、不斷回味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是路徑,讀是目的。教師在尋找“群”和“類”的路徑時,應適時選擇適度的、多樣化的閱讀內容,在學生學什么、讀什么上著力。
1.文學作品閱讀
受辨識能力的限制,學生難以對“讀什么”做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作為學生閱讀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師要多為學生推薦有品位、有情懷的文學作品,以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讓他們受到情感熏陶。曹文軒的《草房子》《青銅葵花》等飽含著溫度,蘊藏著詩意,擁有濃濃的情懷,是值得品嘗式閱讀的上乘之作,應大力推薦給學生。
2.經典著作閱讀
經典著作的高度、深度與小學生淺閱讀、趣閱讀之間存在著相當的距離。教師建立“群”“類”時,可以在整體了解名著的大意或背景的基礎上,對精選的章節(jié)或片段進行指導性閱讀。比如小學生閱讀《紅樓夢》,難度相當大,但其間的劉姥姥進大觀園、鳳辣子初見林黛玉等很適合小學生閱讀。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不同年齡段重讀經典。比如中年段學生閱讀《小王子》《湯姆叔叔的小屋》,只需要把握內容大意,知道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高年級時可以再次走進這些名著,運用小說閱讀法來嘗試分析人物,并抓住細節(jié)體會名著獨特的語言風格或文本架構;八年級、九年級再捧起這些著作時,可以結合作者、寫作的背景或小說反映的時代,深刻領悟著作獨有的思想內涵和主旨價值。
3.實用性文本閱讀
伴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實用性文本的重要作用和意義越來越凸顯。實用性文本的閱讀要依據文體、抓住主體和主干,引導學生清楚地把握表述者的思路、角度、層次,歸納、提煉、整合文本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或步驟中的每一個要點,以準確把握文本的意圖。
值得一提的是,在群文組元的教學中,要處理好“1”和“N”的關系。筆者認為,它們之間不是簡單的“+”關系,而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因為群讀類學是引導學生借助精選篇目“1”的學習所得,在多選篇目“N”的閱讀中鞏固提高,并通過“N”的多文本閱讀,強化、深化“1”的學習收獲,所以在“1”和“N”的建“群”分“類”中,不管讀、學誰為路徑、誰為目的,“悅讀”應該是終極目的。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岸區(qū)小學教研室)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