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漢代“詣闕訟冤”研究

        2019-12-16 17:41:25
        南都學(xué)壇 2019年4期

        涂 盛 高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 研究生院, 北京 102488)

        闕,門觀?!吨芏Y》稱之為“象魏”?!短旃佟ぬ住?“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盵1]1195鄭司農(nóng)云:“象魏,闕也?!盵1]1396既然萬民來“觀治象”,免不了將自己或者他人的冤案、冤情在“象魏”處訴說,由相關(guān)負責(zé)官吏轉(zhuǎn)呈至最高統(tǒng)治者?!端?jīng)注·谷水注》亦云:“闕者,上有所失,下得書之于闕,所以求論譽于人,故謂之闕矣。”[2]往往上官之失,可能造成吏民之冤情、冤案,所以“闕者”實際上是吏民將其冤情、冤案向上官表達的一種途徑。

        西漢人之“闕”,指未央宮?!笆捄沃挝囱雽m,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大倉。顏師古注曰:未央殿雖南向,而上書奏事謁見之徒皆謁北闕?!盵3]64故西漢時所詣之闕為“北闕”。

        東漢之“闕”與西漢之“闕”有所不同,西漢都長安,東漢都洛陽,東漢之闕為“鴻都門”。安帝之廢太子為濟陰王,大臣來歷邀結(jié)眾臣進諫勸阻,“俱詣鴻都門證太子無過,帝與左右患之,乃使中常侍奉詔脅群臣……乃各稍自引起,歷獨守闕,連日不肯去”[4]591。先言俱詣“鴻都門”,后言“歷獨守闕”,可見,東漢人之所詣之闕為“鴻都門”。

        詣闕,指百官吏民赴君主宮門辦事或者上章奏?!霸勱I訟冤”,指由于司法制度、吏治、政治斗爭等原因造成冤案或冤情,受冤人本人、親屬、朋友、下屬、治下之民(以下簡稱為治民)、學(xué)生甚至同情受冤人的其他無關(guān)人士遠赴京城君主宮門,力求將冤情、冤案申訴至最高統(tǒng)治者,以求其能夠平反冤案或明察冤情;在某些情況下,訟冤人有可能要求最高統(tǒng)治者對造成冤案、冤情的相關(guān)責(zé)任人做出處置。

        另外,還要對四個名詞進行定義。受冤人,指遭受冤情、冤案之人。訟冤人,指為受冤人詣闕訟冤之人,訟冤人既可訟己之冤,亦可訟他人之冤。冤案指受冤人遭受不當(dāng)刑事處罰之案件。漢代的刑罰有死刑(梟首、腰斬、棄市)、徒刑、笞刑、徒邊、禁錮(終生不得為官)、贖刑。冤情,指受冤人雖未涉刑事處罰,但是因為遭受種種不公平、不公正待遇而受委屈。如細民無端被官吏加稅賦、官吏因得罪上官而被降級或罷免、本應(yīng)升遷而因故停滯、政治斗爭被罷黜;等等。

        目前,尚沒有單獨研究漢代“詣闕訟冤”的著作或文章,但與其相關(guān)的文章有幾篇,趙光懷《“告御狀”:漢代詣闕上訴制度》認為,由于法律條文的疏漏、以經(jīng)義斷案、司法制度的嚴重缺陷,導(dǎo)致詣闕上訴源源不斷,但該文對于告御狀的實體、程序等問題皆未涉及。張積《漢代法制雜考》認為,詣闕上書是漢代提起訴訟的一種方式,案件的處理方式有“覆案”“錄囚”,其中錄囚有皇帝錄囚、郡守錄囚、刺史錄囚,但該文對于詣闕上書的產(chǎn)生、主體、受理機構(gòu)、局限性均未研究。李勝渝在《漢唐時期直訴制度探析》中指出,直訴制度是司法程序中的一種特殊制度,是對常規(guī)司法程序的一個補充,由最高統(tǒng)治者裁決。該文對于直訴案件的產(chǎn)生與局限性尚未闡述,對于直訴制度的實體和程序問題論述尚有一定疏漏。劉林鳳《論公車府職能演變及唐代詣闕上書的類型》認為:漢代至唐,公車府基本一直存在,職能也無明顯變化,公車府主要負責(zé)處理詣闕所上之書。該文主要從唐代的制度和事例來研究直訴制度,所涉及漢代的制度和事例不多,僅可作為本文的參考。

        綜上所述,以上文章所稱“詣闕上訴”“詣闕上書”“詣闕鳴冤”“直訴制度”尚還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即僅從司法程序來研究,實際上“詣闕訟冤”不但涉及司法,往往還涉及行政,此在本文中將有所論述。

        一、“詣闕訟冤”的歷史淵源

        原始時代存在一定程度的軍事民主,即氏族成員對氏族首領(lǐng)存有意見可向氏族首領(lǐng)提出。原始時期提意見的形式有如下記載:

        《管子·桓公問》:“黃帝立明臺之議者,上觀于賢也;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諫鼓于朝,而備訊唉。”[5]1047

        《三國志·魏文帝紀》載:“軒轅有明臺之議,放勛有衢室之問,皆所以廣詢于下也?!盵6]

        《呂氏春秋·自知》載:“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7]

        其中,“明臺”“衢室”是采納氏族成員意見的場所,意見自然包括氏族成員的冤情、冤案。氏族成員可通過“明臺”“衢室”向氏族首領(lǐng)反映冤案、冤情?!罢u謗之木”指氏族成員可將冤情、冤案寫在木頭上,既可讓氏族其他成員探討,也可讓氏族首領(lǐng)看到?!坝G之鼓”指氏族成員可以以擊鼓的方式,向氏族首領(lǐng)反映冤情、冤案。

        無論是“明臺”“衢室”“欲諫之鼓”,還是“誹謗之木”,我們可知在原始部落時代,部落成員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將自己或者他人的冤情、冤案向氏族首領(lǐng)反映,以求得到解決。此種形式,可成為后世“詣闕訟冤”的雛形。

        周朝有路鼓和肺石制度?!吨芏Y·夏官·大仆》載:“建路鼓于大寢之門外而掌其政,以待達窮者與邃令;聞鼓聲,則速逆御仆與御庶子。鄭玄注:御仆、御庶子,直事鼓所者?!盵8]2499《周禮·秋官·大司寇》載:“以肺石達窮民,凡遠近煢獨老幼之欲有復(fù)于上而其長弗達者,立于肺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于上而罪其長。”[8]2754可見周朝,對于貧苦而告狀無門者,可以擊路鼓,達于“御仆與御庶子”,由其轉(zhuǎn)呈于周王;或者“立于肺石三日”,由“士”聽取其辭,然后轉(zhuǎn)呈于周王。實際上路鼓和肺石制度已經(jīng)很接近漢代的“詣闕訟冤”制度。

        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國有“嘖室”,可讓訟冤人通過“嘖室之議”的形式,將冤情、冤案反映給齊侯。“名曰嘖室之議,《注》謂議論者言語讙嘖?!盵5]1048齊威王下令求諫,并下令分三個等級進諫,“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9]。在此種寬松言諫的氛圍下,訟冤人可以通過“面刺”“上書”“謗譏”的形式將冤情、冤案送達于齊威王處。鄭國子產(chǎn)反對拆毀議論時政的鄉(xiāng)校,“鄭人游于鄉(xiāng)校,以論執(zhí)政。然明謂子產(chǎn)曰:“‘毀鄉(xiāng)校,何如?’子產(chǎn)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10]鄉(xiāng)校為時人議論執(zhí)政的地方,訟冤人亦可以在此處將冤情、冤案訴說于相關(guān)官員,由其轉(zhuǎn)呈執(zhí)政。無論是“嘖室之議”“下令求諫”,還是“不毀鄉(xiāng)?!?,實際上都為訟冤人提供了表達冤情、冤案的機會,從而希望得到平反。演變到漢代“詣闕訟冤”成為冤情、冤案表達及得到平反的一種機制。

        二、漢代“詣闕訟冤”產(chǎn)生的背景因素

        漢代“諸闕訟冤”的產(chǎn)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即法律制度設(shè)計之問題、君主專制制度本身、黑暗的政治。這三個原因?qū)е聺h代必然出現(xiàn)大量的冤情、冤案,推而廣之,不僅漢代如此,后世封建王朝亦如此。

        (一)漢代法律制度設(shè)計之問題,必然產(chǎn)生大量冤假錯案

        漢代法律制度有兩個特點。一方面,法律制度的演化進程導(dǎo)致法律條文逐步趨于繁苛,條文之間互相矛盾,百姓搖手觸禁,長官斷案不知所從。“今律、令煩多而不約,自典文者不能分明,而欲羅元元之不逮,斯豈刑中之意哉!”[3]1103“今大辟之刑千有余條,律、令煩多,百有余萬言,奇請它比,日以益滋,自明習(xí)者不知所由,欲以曉喻眾庶,不亦難乎!于以羅元元之民,夭絕亡辜,豈不哀哉!”[3]1103即使吏治清明,中央地方官吏皆奉職守法,蕪雜的法律也讓官吏無法公正斷案,更何況封建時代吏治清明時少、渾濁時多,官吏多貪殘誅求,利用法律之蕪雜,上下其手,以權(quán)謀私,造成無數(shù)人間冤案、冤情?!凹槔粢蚓墳槭校顒t傅生議,所欲陷則予死比?!盵3]1101另一方面,漢代以經(jīng)義斷案。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倡以春秋決獄,并著《春秋決獄》一書,實行所謂“以心定罪”,“本其事而原其志。志善而違于法者,免;志惡而合于法者,誅”[11]。主要考察犯罪分子主觀動機是否符合儒家“忠”“孝”精神來定罪,而往往忽視犯罪的客觀事實,因主觀動機很難客觀評估,而為酷吏肆意濫施刑罰打開方便之門。漢代法律制度的上述兩個特點,導(dǎo)致冤情、冤案必不可免,甚至隨處皆是。

        (二)君主專制制度本身就是產(chǎn)生冤案、冤情的淵源

        漢代君主掌握國家最高的立法權(quán)、行政權(quán)、司法權(quán)、軍事權(quán),以及對群臣吏民生殺予奪的權(quán)力。在施政過程當(dāng)中,并不一定很有理性,往往因為個人的喜怒、愛好、周圍人的影響(如宦官、后宮、幸臣等),很多時候做出非理性的行為和決策。即使各朝有所謂的法典,皇帝也是可以突破的。杜周“專以人主意指為獄”,認為:“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后主所是疏為令;當(dāng)時為是,何古之法乎!”[3]2659君主專制制度本身是冤案、冤情產(chǎn)生的淵源,無論是治世抑或亂世皆如此,只有量的變化,沒有質(zhì)的區(qū)別。

        即使是開國之君,為鞏固政權(quán),確保“萬世一系”,對功臣要么大肆殺戮,要么防范高擱,對于異動勢力更是強烈鎮(zhèn)壓,為維護統(tǒng)治秩序肆意瓜連蔓引,很多無辜吏民受其牽連,造成人間無數(shù)冤情、冤案。漢高祖時,異姓王被誅殺,功臣被猜忌。如韓信、彭越被殺,黥布被迫謀反然后被誅殺;蕭何為民請命卻被高祖無端系獄;張良深知高祖猜忌的個性,托于神仙,遺落世間之事,以打消劉邦的猜忌?!叭绺叩鬯Q者,三杰而已。淮陽誅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遺棄人間?!盵12]363

        漢武帝時尚處治世,但卻重用酷吏,酷吏以鷹擊為治,不用法律,大興刑獄,大肆株連,致使“盜賊”興起?!翱な?、都尉、諸侯二千石欲為治者,其治大抵盡放溫舒,而吏民益輕犯法,盜賊滋起?!盵13]3151此本為武帝治國之失策,武帝卻不予糾正,不但不采取措施予以安撫,反而采用更加暴力的手段進行強烈鎮(zhèn)壓,“使光祿大夫范昆、諸輔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持節(jié)、虎符,發(fā)兵以興擊,斬首大部或至萬余級。及以法誅通飲食,坐連諸郡,甚者數(shù)千人”[3]3151。然而“盜賊”多如牛毛,誅不勝誅,不為大赦以安之,而為“沈命”之酷法進行更暴力的處置,“群盜起不發(fā)覺,發(fā)覺而弗捕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3]3662-3663。不但小民產(chǎn)生大量的冤情、冤案,甚至連政府官吏也產(chǎn)生不少的冤情、冤案。

        明君之世,尚且如此,昏君之世,更是暗無天日,冤情、冤案遍布天下。

        桓帝即位以來,大肆殺戮,諸多外戚、幸臣被殺;直諫之臣李云、杜眾因言取禍,天下人皆知其冤。“自陛下即位以來,頻行誅伐,梁、寇、孫、鄧,并見族滅,其從坐者,又非其數(shù)。李云上書,明主所不當(dāng)諱,杜眾乞死,諒以感悟圣朝,曾無赦宥,而并被殘戮,天下之人,咸知其冤?!盵4]1077

        宦官專權(quán)是專制皇權(quán)的畸形產(chǎn)物,靈帝時,宦官專權(quán)達到頂峰?;鹿偎羰轨`帝斂天下財以修宮室,宦官從中謀取私利,殘害百姓,百姓安能不冤?“黃門常侍輒令譴呵不中者,因強折賤買,十分雇一,雇謂酬其價也。因復(fù)貨之于宦官,復(fù)不為即受,材木遂至腐積,宮室連年不成?!盵4]2535而地方官員刺史、郡守趁機盤剝百姓,導(dǎo)致百姓呼天喊地?!按淌?、太守復(fù)增私調(diào),百姓呼嗟?!盵4]2535

        (三)黑暗的政治,往往是產(chǎn)生大量冤情、冤案的淵藪

        黑暗政治產(chǎn)生的原因眾多。因地方官員不能秉公執(zhí)法、公正判案,造成冤案、冤情;或因地方官員沒有按照國家及法律的規(guī)定收取賦稅和征用勞力,反而對百姓橫征暴斂、刻意誅求、過度役民,導(dǎo)致百姓遭受疾苦和受冤。訟冤人在當(dāng)?shù)氐教幧暝V,而地方官員彼此之間官官相護、互相推諉,致使受冤人只能“詣闕訟冤”。“刑罰不中,眾冤失職,趨闕告訴者不絕?!盵3]315“令長守相不思立功,貪殘專恣,不奉法令,侵冤小民。州司不治,令遠詣闕上書訴訟?!盵14]68

        以上只是涉及地方政治的黑暗,如果中央政治黑暗,必當(dāng)會影響地方,二者疊加,時局暗無天日,更是制造冤案的淵藪。如東漢時期的外戚與宦官便是當(dāng)時政治黑暗的根源,東漢和帝之后,外戚開始持權(quán);順帝之后,宦官開始持權(quán);再之后,宦官與外戚交替持權(quán)。

        和帝時,竇太后臨朝,政事委任竇憲兄弟。竇憲兄弟專權(quán)后,地方官員多竇憲之黨,且多貪縱之輩,對百姓橫征暴斂,一方面中飽私囊,一方面用于賄賂竇氏兄弟,“刺史、守、令,多出其門,競賦斂吏民,共為賂遺”[15]。

        桓、靈時期,政治極為黑暗?;鹿賹?quán),他們控制和影響最高統(tǒng)治者,“手握王爵,口含天憲”,政治勢力蔓延,中央和地方皆有其黨,更如豺狼一般,大肆貪污受賄,侵吞國家財產(chǎn)。“今官位錯亂,小人諂進,財貨公行,政化日損;尺一拜用,不經(jīng)御省?!鄙铗溕菀?,大興土木,安插兄弟姻親于州郡,盤剝百姓,導(dǎo)致百姓生活不堪,流為盜賊[4]1852。“皆競起第宅,以華侈相尚,其仆從皆乘牛車而從列騎,兄弟姻戚,宰州臨郡,辜較百姓,與盜無異,虐遍天下;民不堪命,故多為盜賊焉?!盵12]2521即使不是宦官之黨,由于腐敗之風(fēng)氣興盛,其他官吏也是貪殘誅求,盤剝百姓?!靶㈧`之時,刺史、二千石貪如豺虎,暴殄烝民?!盵12]1837

        所以在黑暗的政治下,一方面,在中央地方各級貪官污吏、宦官、外戚欺壓和盤剝下,老百姓產(chǎn)生大量的冤情、冤案。另一方面,因政治爭斗,正直之官僚、士大夫與貪官污吏、外戚、宦官作斗爭,因后者往往親近君主,利用君主的權(quán)威對正直之官僚、士大夫做出隨性處置,導(dǎo)致官僚之間亦產(chǎn)生不少冤情、冤案。

        三、“詣闕訟冤”的基本問題

        (一)“詣闕訟冤”的主體

        漢時“詣闕訟冤”的主體比較廣泛,受冤人本人、親屬、朋友、學(xué)生、屬吏、治民皆可“詣闕訟冤”,甚至與受冤人沒有絲毫關(guān)系、與冤情或冤案毫無關(guān)聯(lián)之人,但同情受冤人,亦可詣闕訟其冤,為其仗義執(zhí)言;“詣闕訟冤”可以是一人、幾人甚至數(shù)百成千上萬人。以下分而述之。

        1.受冤人本人

        指本人通過“詣闕訟冤”的方式向最高統(tǒng)治者表達自己的冤案、冤情,請求其予以處理。這是一種最直接的表達方式,也是一種最能將自己的冤情、冤案表達清楚的形式。在此種情況下,受冤人的人身自由沒有受到約束,尚可親力親為。

        孔僖與崔骃相友善,同在太學(xué)游學(xué),因二人私下討論漢武帝,并對其進行了指責(zé),被人上告誹謗先帝,刺譏當(dāng)世。漢廷將派官吏對二人進行處置,孔僖本人詣闕上書訟自己之冤于明帝,“臣恐有司卒然見構(gòu),銜恨蒙枉,不得自敘,使后世論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寧可復(fù)使子孫追掩之乎?謹詣闕伏待重誅”[4]2561。寇榮性格“辯絜自善,少與人交”,皇帝周圍寵臣對其十分忌憚,寇氏家族又和皇族聯(lián)姻,富貴顯重,更是被皇帝左右嫉妒,故群小在皇帝面前進讒言,寇榮被陷害且家族受牽連,寇榮本人詣闕自訟冤情[16]405。匈奴單于于扶羅在靈帝中平五年立,但匈奴國內(nèi)其殺父仇人叛變,立須卜骨都侯為單于,于扶羅走投無路,亦詣闕為自己訟冤,“持至尸逐侯單于于扶羅,中平五年立。國人殺其父者遂叛,共立須卜骨都侯為單于,而于扶羅詣闕自訟”[4]2965。

        2.受冤人親朋

        受冤人蒙冤后,有的受冤人身陷囹圄,無法脫身;有的受到種種干擾和阻攔,導(dǎo)致無法親自詣闕;有的受冤人被迫害致死,只能由他人詣闕上書訟冤。封建時代,刑罰殘酷,經(jīng)常實行株連政策,往往因一人之案件而牽連周圍親朋好友,尤其是自己的近親受案件牽連。如不存在株連,作為受冤人的親朋基于親戚之情、朋友之誼可能會主動為受冤人訟冤。如存在株連,受冤人親朋為受冤人訟冤,即是為他人,亦是為己,實則作為利益共同體而訟冤。

        漢靈帝時零陵太守楊璇平定了“零陵賊”,不但功勞沒被認可,反而被荊州刺史趙凱誣奏,被檻車押送京師,在押送途中趙凱命人奪其筆硯,不讓其寫章奏,防止其申訴于皇帝。楊璇只能寫血書,由其子弟“詣闕訟冤”至皇帝。史書詳細記載了這一事件:“楊璇字機平,平零陵賊,為荊州刺史趙凱橫奏,檻車征之。仍奪其筆硯,乃嚙臂出血,以簿中白毛筆染血以書帛上,具陳破賊形勢,及言為凱所誣,以付子弟,詣闕自訟,詔原之?!盵17]

        班固被人飛章誣告私改國史,此在當(dāng)時為大罪,班固本人被京兆獄收押在監(jiān),本人身陷囹圄,無法自訟,“固弟超詣闕上書,具陳固不敢妄作,但續(xù)父所記述漢事 ”[18]。郡民王憑罪不至死,而郡守卻將其冤殺,王憑家屬“詣闕稱冤”[14]810。馬援被帝婿梁統(tǒng)飛章誣陷,光武帝震怒,馬援病死戰(zhàn)場后家屬不敢為其正常舉行葬禮,賓客亦不敢送葬,只能草草了事,其故人云陽令朱勃詣闕為其訟冤,《后漢紀》曰:“于是援家屬惶怖,不敢歸舊墓,買城西數(shù)畝地,葬其中,賓客故人不敢送葬。故云陽令朱勃詣闕上書?!盵16]146

        3.受冤人下屬或治民

        漢代之“詣闕訟冤”,多為上官之冤,亦即下屬、百姓為上官訟冤。在官場,由于觸犯刑律、政治斗爭及政治迫害,受難的一方官員往往被降職、免職甚至身陷囹圄,本人及其家屬由于某種原因無法親自詣闕訟冤,而且漢代官場上不但君主與臣下存在君臣關(guān)系,甚至上下級之間亦存在“君臣關(guān)系”,下級應(yīng)為上級排憂解難,這在當(dāng)時被認為理所當(dāng)然?!笆菚r郡吏之于太守,本有君臣名分。為掾吏者,往往周旋于死生患難之間。”[19]102若上級官員蒙冤,下屬要為上級受冤官員申冤,其形式為下屬或單獨,或組織其他屬吏,或組織治下之民,奮力為上官周旋,奔赴京師為上官訟冤。寧陽主簿詣闕訟其縣令之冤,在京城滯留六七年[注]《后漢書·虞詡傳》曰:“寧陽主簿詣闕,訴其縣令之枉,積六七歲不省?!眳⒁姺稌希骸逗鬂h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下引《后漢書》皆出自這一版本),第1872頁。。東漢章帝時趙相李統(tǒng)被冀州刺史阮況誣奏“耳目不聰明”,其屬吏“咸用忿憤”,均欲詣闕為其鳴冤[20]。史弼公忠正直,與宦官作斗爭,被宦官侯覽誣奏下獄,當(dāng)?shù)氐膶倮?、治民紛紛赴京城為其鳴冤[注]《后漢書·史弼傳》曰:“侯覽大怨,遂詐作飛章下司隸,誣(史)弼誹謗,檻車征。及下廷尉詔獄,平原吏人奔走詣闕訟之?!钡?111頁。。靈帝時期,宦官專權(quán),在舉謠言時,太尉許戫、司空張濟承宦官之意,對于宦官子弟賓客皆不敢糾舉,而是糾舉沒有背景、有治化良跡的邊遠小郡官長,導(dǎo)致當(dāng)?shù)貙倮艏爸蚊裨勱I為其長官訴冤[注]《后漢書·劉陶傳》載:“時太尉許戫、司空張濟承望內(nèi)官,受取貨賂,其宦者子弟賓客,雖貪污穢濁,皆不敢問,而虛糾邊遠小郡清修有惠化者二十六人,吏人詣闕陳訴?!钡?851頁。。

        4.受冤人之學(xué)生

        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設(shè)立五經(jīng)博士,實行通經(jīng)入仕,此種入仕方式漸成風(fēng)尚,亦為時人所重。儒吏在官場逐步占據(jù)重要地位,黃老之士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最終,官場成為儒吏與法吏的世界,且高級官員儒吏出身者較法吏更多。很多官吏少時師從大儒(此時之大儒往往亦是官吏,一邊為官,一邊帶門徒)學(xué)經(jīng),學(xué)有所成后通經(jīng)入仕。門徒從仕后,可能官階甚至比恩師高,但師徒之誼始終長存,恩師有難,門徒往往周旋于緩急之間。

        高獲曾拜歐陽歙為師,歐陽歙因貪贓問題下獄當(dāng)斬,高獲詣闕為其請命[注]《后漢書·高獲傳》載:“(高獲)師事司徒歐陽歙。歙下獄當(dāng)斷,獲冠鐵冠,帶鐵锧,詣闕請歙?!钡?711頁。。外戚大將軍梁冀污蔑李固與甘陵劉文、魏郡劉鮪共為妖言,被執(zhí)下獄,李固門生詣闕上書,證明李固被冤[注]《后漢書·李杜列傳》載:“甘陵劉文、魏郡劉鮪各謀立蒜為天子,梁冀因此誣固與文、鮪共為妖言,下獄。門生勃海王調(diào)貫械上書,證固之枉。”第2087頁。。太尉楊震于安帝時被宦官進讒言而免官,之后憤而自殺;順帝即位后,其門徒延放詣闕訟楊震之冤[注]《后漢書·虞延傳》載:“(延放)少為太尉楊震門徒,及震被讒自殺,順帝初,放詣闕追訟震罪?!钡?154頁。。杜弘少時拜同郡太守焦貺為師,焦貺因楚王劉英涉嫌謀反事而受牽連,其在逮捕赴京途中病死,家屬系京師詔獄,杜弘為其師詣闕上章請冤[注]《后漢書·鄭弘傳》載:“弘師同郡河?xùn)|太守焦貺。楚王英謀反發(fā)覺,以疏引貺,貺被收捕,疾病于道亡沒,妻子閉系詔獄,掠考連年。弘獨髡頭負鐵锧詣闕上章,為貺訟罪?!钡?155頁。。

        5.仗義執(zhí)言之士

        東漢和帝后,外戚、宦官交替專權(quán),政治走向黑暗,一直延續(xù)到桓、靈帝。政治黑暗之時間如此長久,社稷卻沒有傾覆,原因種種,東漢人之尚氣節(jié)為其中重要一因,而東漢人之尚氣節(jié),往往能拯救國家于危難。兩漢相較,東漢仗義執(zhí)言之情形更為普遍。趙翼有評論:“蓋其時輕生尚氣已成習(xí)俗,故志節(jié)之士好為茍難,務(wù)欲絕出流輩,以成卓特之行,而不自知其非也。然舉世以此相尚,故國家緩急之際,尚有可恃以搘拄傾危?!盵19]104尚氣節(jié)之重要表現(xiàn)之一在于仗義執(zhí)言之士遇到他人之冤情、冤案,雖與其非親非故,但理解和同情其遭遇,為其仗義執(zhí)言而不計后果。

        李固被梁冀誣陷與甘陵劉文、魏郡劉鮪共為妖言而下獄,不僅有其門生王調(diào)“詣闕訟冤”,而且河內(nèi)趙承等數(shù)十人與李固非親非故,亦為其“詣闕訟冤”[4]2087。皇甫規(guī)不愿意接受宦官的索賄且不愿意與宦官交通,多次冒犯宦官,所以宦官誣陷其下獄,其屬官欲斂財為其打通關(guān)節(jié),但皇甫規(guī)不同意,而此時他人“諸公及太學(xué)生張鳳”為其“詣闕訟冤”[注]《后漢書·皇甫規(guī)傳》載:“中常侍徐璜、左悺欲從求貨,數(shù)遣賓客就問功狀,規(guī)終不答。璜等忿怒,陷以前事,下之于吏。官屬欲賦斂請謝,規(guī)誓而不聽,遂以余寇不絕,坐系延尉,論輸左校。諸公及太學(xué)生張鳳等三百余人詣闕訟之。”第2135頁。。朱穆與宦官作斗爭,宦官趙忠葬父逾制,朱穆將其事下郡案驗,屬吏懼其威嚴而重治趙忠家屬,導(dǎo)致得罪宦官,被“詣廷尉,輸作左?!?,而非親非故之太學(xué)生劉陶等數(shù)千人為其“詣闕訟冤”[4]1470。以上受冤之三人,在仗義執(zhí)言之士“詣闕訟冤”后均得到最高統(tǒng)治者的赦免。

        前已經(jīng)論述,漢代“詣闕訟冤”主體十分廣泛,而目前案件之上訴主體只能是案件當(dāng)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有嚴格的代理手續(xù)和限定范圍,且人數(shù)不超過兩人,若無代理手續(xù),即使是案件當(dāng)事人之至親也無法為其上訴。因上訴主體有限,導(dǎo)致能向公權(quán)力機關(guān)主張權(quán)益的主體有限。故“詣闕訟冤”之廣泛主體可為當(dāng)今司法提供良好之借鑒,若能夠從法律上保障上訴之主體廣泛,不但更能保護當(dāng)事人的權(quán)益,亦能加強對司法機關(guān)的監(jiān)督,也可減少冤假錯案。

        (二)訟冤的對象

        “詣闕訟冤”的對象指受冤人及其他人訟冤,所傾訴的對象,即漢代最高統(tǒng)治者。在漢代,最高統(tǒng)治者有兩類,一是皇帝,一是稱制太后。在西漢,除呂后稱制且掌握最高權(quán)力外,其他太后如景帝母竇太后、成帝母王太后雖在政治上影響很大,但并未掌握國家最高權(quán)力。至于東漢,由于皇帝年壽不永,繼嗣不昌,導(dǎo)致或諸侯繼承皇帝,或幼童臨朝,不得不借助女主臨朝聽政?!皷|京皇統(tǒng)屢絕,權(quán)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謂安、質(zhì)、桓、靈。臨朝者六后,章帝竇太后、和熹鄧太后、安思閻太后、順烈梁太后、桓思竇太后、靈思何太后也?!盵4]401

        前已論,封建時代,皇帝、稱制之太后掌握最高權(quán)力,對吏民百姓掌握生殺予奪的權(quán)力,自然挾刑賞以治天下。雖在封建君主專制下,冤情、冤案必不可免,官官相衛(wèi),官吏之間互相推諉,導(dǎo)致冤案、冤情很難平反。但一定程度上,如冤案、冤情過多,尤其是官吏自身的冤案、冤情過多,會嚴重影響統(tǒng)治秩序。因為他們的門生、故吏、治民以其官長之冤情、冤案能否平反作為評價當(dāng)時朝廷、最高統(tǒng)治者的標(biāo)準(zhǔn),他們沒有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愚忠思想?yún)s與師長有君臣之誼、師生之情。如果最高統(tǒng)治者對他們師長的冤情、冤獄長期不聞不問,他們可能與朝廷離心離德,這樣亦有害于封建統(tǒng)治秩序。故最高統(tǒng)治者為了表示“仁義”且為維護統(tǒng)治秩序,往往會對一些影響比較大的或其比較同情的冤案、冤情進行平反。當(dāng)然,相對浩如煙海的冤情、冤案,實際只有少數(shù)得到平反,但正是這點微薄的希望,導(dǎo)致訟冤人絡(luò)繹不絕“詣闕訟冤”,甚至在京城長期堅守訟冤。

        當(dāng)今案件上訴之對象為上級法院,即基層法院一審案件上訴于中院,中院一審案件上訴于省高院,省高院一審案件上訴于最高院。從司法實踐來講,大多數(shù)案件一般在地方中院案件就二審終止。能夠上訴至高院的案件很少,至于上訴至最高院的案件,因其有嚴格程序和規(guī)范要求,一年尚無幾例,最高院的主要角色是司法指導(dǎo),制定司法規(guī)范。而在兩漢,可以直接上訴到最高統(tǒng)治者,最高統(tǒng)治者每年花很大的精力處理冤案、冤情,此在下文詣闕訟冤處置中將論述。

        (三)訟冤的請求

        訟冤人“詣闕訟冤”所提出的請求在一般情況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求對冤情、冤案進行平反;二是對制造冤情、冤案的相關(guān)責(zé)任人進行追究。但很多情況下,如果冤情、冤案是最高統(tǒng)治者直接造成或部分與最高統(tǒng)治者有關(guān),其請求可能只是對冤情、冤案進行平反,而且這種平反極可能只是有限的平反。對冤情、冤案進行平反的內(nèi)容比較廣泛,主要包括刑獄以及其他方面,因其他方面內(nèi)容蕪雜,毫無規(guī)律可循,只能列舉。

        1.刑獄

        漢代法律,諸法合體,民刑不分,重在刑法。蕪雜的法律中,刑法條款最多,所涉及的對罪犯及其親朋的處置亦層出不窮,刑罰普遍偏重。刑獄可剝奪罪犯甚至其親朋的生命、人身自由、財產(chǎn)。即便不如此,刑獄經(jīng)常迫使罪犯及其親朋受鞭、杖之刑,亦可能強迫罪犯及親朋做苦力。故此,刑獄在漢代波及面廣、影響深,與每個人息息相關(guān),也往往是造成冤案最多的緣由。如前述班固之弟詣闕所訟其兄班固之冤為班固私改國史而下獄、李固門生王調(diào)所訟其師之冤為李固被梁冀誣有妖言而下獄、諸公及太學(xué)生張鳳等三百余人所訟皇甫規(guī)之冤為其作戰(zhàn)沒有將敵人完全消滅而被下獄、杜弘所訟其師之冤為其受楚王劉英謀反案而本人及家庭受牽連、平原吏民詣闕訟史弼之冤為宦官侯覽污蔑其下獄而論死刑等事例可見,刑獄所涉之人可上至中央地方各級官吏,下至細民百姓,其史料不勝枚舉。

        2.其他

        這種冤情、冤案由于不涉及刑罰,沒有一定規(guī)律,比較散亂,只能做一些列舉。如太子無端被廢,安帝時諸名臣來歷、祝諷等守闕固爭太子無罪被廢為濟陰王事;重臣無端被免職,楊震之門徒虞放訟楊震因宦官讒言被免而自殺之事;甚至桀驁不馴之匈奴單于對于自己無端被國內(nèi)反叛之人所廢,亦“詣闕訟冤”;地方小吏訟其上官之冤,如寧陽主簿詣闕,訴其縣令之枉。

        四、“詣闕訟冤”的處理

        漢代訟冤人“詣闕訟冤”,將訟冤章奏交到朝廷相關(guān)機構(gòu)后,相關(guān)人員對受冤人的冤情、冤案進行相應(yīng)的處置,章奏多數(shù)會被扣留,訟冤如石沉大海,但也可能會將其中一部分訟冤奏章轉(zhuǎn)呈最高統(tǒng)治者,由最高統(tǒng)治者進行處理。其處置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覆、錄囚、君主親省章奏或面見。

        (一)主管機構(gòu)和人員

        公車司馬負責(zé)吏民奏章的轉(zhuǎn)呈,“公車司馬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宮南闕門,凡吏民上章,四方貢獻及征詣公車者”[4]3579。應(yīng)劭漢官儀上:“公車司馬令,周官也,秩六百石,冠一梁,掌殿司馬門,夜徼宮中,天下上事及闕下,凡所征召皆總領(lǐng)之?!盵21]從中可見,作為六百石的公車司馬,職掌吏民上章奏,而“詣闕訟冤”亦基本上采取詣闕上章奏的形式,“章”“奏”內(nèi)載有受冤人冤情、冤案的內(nèi)容,訟冤人交予公車司馬,由公車司馬轉(zhuǎn)呈最高統(tǒng)治者。

        西漢中后期,權(quán)力慢慢移轉(zhuǎn)至尚書臺,尚書或領(lǐng)尚書事者負責(zé)先行處理上書事務(wù)?!霸勱I訟冤”主要采取上章奏的形式,亦自然先交到尚書或者領(lǐng)尚書事處,由其進行初步的處理,再根據(jù)尚書或者領(lǐng)尚書事安排,決定是否再由最高統(tǒng)治者進行處理?!肮适?,諸上書者皆為二封,署其一曰副,領(lǐng)尚書者先發(fā)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盵3]3135“(成帝時)置尚書四人,分為四曹……民曹尚書主凡吏上書事?!盵4]3596東漢權(quán)歸臺閣,自然繼承此項制度。

        (二)最高統(tǒng)治者之處理方式

        1.覆

        何為覆,《爾雅·釋詁》云:“覆,審也?!薄度A嚴經(jīng)音義》釋之為:“覆謂重審察也?!本C上兩點,“覆”實為對案件重新審查。具體到“詣闕訟冤”,指訟冤人訟冤后,最高統(tǒng)治者派人或者親自審查案件,以查明是否有冤,從而做出處理。

        覆起始于何時,史無明載,無法確定,但是秦朝時期已經(jīng)有對獄案重新審查之制。趙高負責(zé)審理李斯之獄,從趙高“使其客十余輩詐為御史、謁者、侍中,更往覆訊斯”“二世使人驗斯”[13]2561,可見,對于重大案件,秦統(tǒng)治者往往會非常謹慎,派自己的近侍或相關(guān)官員去重新審查。

        秦朝之亡,嚴刑峻法為重要原因。故漢代雖大體繼承秦代法制,但鑒于秦亡教訓(xùn),在具體執(zhí)行上更有韌性,對秦朝的“覆”即案件復(fù)審制度予以繼承,以體現(xiàn)統(tǒng)治者“慎刑”之意。“覆”案可以防止官員徇私舞弊、濫用職權(quán)、隨意“出入”罪,從而減少冤案。漢代統(tǒng)治者在復(fù)審案件過程當(dāng)中,并不只做表面文章,如發(fā)現(xiàn)官員的問題,即使是高官,也會予以追究。

        趙廣漢治理京兆,政績卓著,威名遠揚,為漢興以來最有名之京兆尹,史稱“京兆政清,吏民稱之不容口,長老傳以為自漢興以來治京兆者莫能及”[3]3203。趙廣漢聽信“客”之報告,派屬官枉法整治蘇賢,以軍事違法而罪之,蘇賢之父詣闕上書訟冤,并投訴廣漢濫用職權(quán)。宣帝不因廣漢政績卓著、聲名遠揚而回護,而是直接將此案下有司“覆治”,導(dǎo)致京兆屬官尉史禹被腰斬,主審官員建議逮捕廣漢,宣帝詔令廣漢接受詢問,廣漢承認自己之罪過。因正好有赦令,廣漢雖未被免官,但宣帝還是對廣漢進行了處置,將其秩祿降低一等,以示懲戒[3]3204。

        對地方郡守的枉法行為,如囚犯家屬或他人“詣闕訟冤”,漢廷亦往往派遣使者“覆考”,對于違法亂紀的官員會予以處置。周燕作為“郡決曹掾”,郡守枉法殺人,囚犯家屬守闕訟冤,朝廷派遣使者“覆考”,周燕將責(zé)任全部包攬在自己身上,曰:“愿謹定文書,皆著燕名,府君但言時病而已?!笔拐卟⒉恢?,將周燕關(guān)入監(jiān)獄,并刑訊逼供[4]2675。

        當(dāng)然,從制度設(shè)計本身來講,覆,包括“覆考”“覆案”“覆治”,出發(fā)點在于對案件進行復(fù)審,從而避免冤情、冤案。制度設(shè)計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再好的制度設(shè)計,如執(zhí)行之人故意濫用,將其當(dāng)作權(quán)力爭斗、利益豪奪、政治迫害的工具時,“覆”根本發(fā)揮不了作用。如上文所述趙高審理李斯之案,趙高故意“使其客十余輩詐為御史、謁者、侍中,更往覆訊斯。斯更以其實對,輒使人復(fù)榜之審”。二世雖派人復(fù)審李斯案,但已經(jīng)得不到真相,李斯最終含冤被殺。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行天子之權(quán),丞相車千秋謹慎自保,不關(guān)大政,更不敢與霍光爭權(quán)。而霍光仍舊利用“覆治”侯史吳案的機會,欲通過此案牽扯少府徐仁,而少府徐仁為車丞相女婿,從而達到打擊丞相的目的?!白嗾埜仓?,劾廷尉、少府縱反者。少府徐仁即丞相車千秋女婿也,故千秋數(shù)為侯史吳言?!盵3]2662最終處理結(jié)果是“光以廷尉、少府弄法輕重,皆論棄市,而不以及丞相,終與相竟”[3]2663。此案雖未牽連車丞相,但其女婿被殺,車丞相經(jīng)此打擊,不久后就去世。

        2.錄囚

        錄囚在兩漢典籍中最早見于《漢書·雋不疑傳》:“(雋不疑)拜為青州刺史,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輒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顏師古釋之為:省錄之,知其情狀有冤滯與不也?!盵3]3036-3037何為“錄囚”?指長官巡行各地監(jiān)獄,面見罪犯及相關(guān)人或閱讀案卷,從而平反冤獄。兩漢時期,錄囚主要有四種方式,最高統(tǒng)治者錄囚、郡守錄囚、刺史錄囚、使者錄囚,其中涉及“詣闕訟冤”的錄囚有兩種,最高統(tǒng)治者錄囚及其所派使者錄囚。

        漢代最高統(tǒng)治者錄囚,應(yīng)該從宣帝開始?!稘h書·刑法志》曰:“時上常幸宣室,齋居而決事,獄刑號為平矣?!盵3]1102宣帝在宣室決刑獄,雖無錄囚之名,實有錄囚之實?;实垆浨糁衅涿麑嵳?,始于漢明帝?!逗鬂h書·第五倫傳》載:“會帝幸廷尉錄囚徒?!薄逗鬂h書·寒郎傳》言:“車駕自幸洛陽獄錄囚徒?!弊悦鞯壑螅瑬|漢最高統(tǒng)治者錄囚徒成為慣例,錄囚之事亦非常普遍。

        封建專制制度下的刑罰體系注定監(jiān)獄中的囚徒不在少數(shù),漢處于自然經(jīng)濟時代,經(jīng)常會發(fā)生干旱。如遇干旱,漢統(tǒng)治者往往會反思自己的執(zhí)政行為。漢時盛行災(zāi)異說,認為刑罰之事屬陰,如果遇到亢陽久旱的災(zāi)害,時人便認為刑獄可能出現(xiàn)失誤,應(yīng)該錄囚及平反冤獄,之后才能陰陽和諧,旱災(zāi)消失,最終應(yīng)時吉雨。干旱發(fā)生后,大臣們往往會上章奏要求皇帝錄囚、平反冤獄,皇帝也會反思自己的刑政是否有缺失,從而錄囚、平反冤獄。訟冤人亦認為這往往是勸說最高統(tǒng)治者錄囚并平反冤獄的好時機,故他們會詣闕上章,要求錄囚并平反冤獄。史籍因干旱而錄囚的記載不勝枚舉,如:

        三月,旱。遣使者錄囚徒。[4]254

        六月,旱。遣使者錄囚徒,理輕系。[4]255

        五月,旱。丙寅,皇太后幸洛陽寺及若盧獄,錄囚徒,賜河南尹、廷尉、卿及官屬以下各有差,即日降雨。[4]210

        和帝永元六年秋,京都旱。時洛陽有冤囚,和帝幸洛陽寺,錄囚徒,理冤囚,收令下獄抵罪。[4]3278

        另外,因囚徒過多,最高統(tǒng)治者一人根本忙不過來,往往派遣使者錄囚并平反冤獄。有常規(guī)的使者,如刺史和司隸校尉,刺史在武帝時職掌主要是依據(jù)“六條詔書”,其中有關(guān)于獄政方面的監(jiān)察,雖沒有明確其錄囚的職掌,但獄政之監(jiān)察實則包括錄囚。光武帝時期確定刺史錄囚職掌,明確規(guī)定代表皇帝巡行郡國“錄囚徒”;年終時,刺史本人或派人赴京師上計,匯報錄囚等各項工作?!敖ㄎ涫四?,復(fù)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屬司隸校尉。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錄囚徒,考殿最。初,歲盡詣京都奏事,中興但因計吏?!盵4]198

        也有不常規(guī)的使者,任務(wù)在于最高統(tǒng)治者之派遣。光武帝早期,尚未建立刺史制度,直接派遣使者赴郡縣錄囚徒?!爸梁?,遣異與銚期乘傳撫循屬縣,錄囚徒,存鰥寡,亡命自詣?wù)叱渥?,陰條二千石長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盵4]640

        漢代錄囚是一項善政,其所實行,并無一定確定的標(biāo)準(zhǔn),全在于最高統(tǒng)治者的個人意志。但一方面,漢時盛行災(zāi)異說,如遇干旱,最高統(tǒng)治者內(nèi)心往往產(chǎn)生恐懼,從而錄囚;官員或者訟冤人亦假借干旱之機力諫君主錄囚。漢時處于自然經(jīng)濟狀態(tài),干旱時常發(fā)生,所以錄囚很頻繁。另一方面,訟冤人大規(guī)模“詣闕訟冤”后,其哀求之上章和面見之懇辭使得最高統(tǒng)治者內(nèi)心產(chǎn)生憐憫,一定情況下也會錄囚。

        錄囚可以讓受到株連的無辜百姓從牢獄中釋放出來,可讓他們重新過上安定的生活。另外,錄囚可以加大最高統(tǒng)治者對地方各級官吏的監(jiān)督。最高統(tǒng)治者錄囚或遣使錄囚,不但可將冤獄平反,而且對造成冤獄的官吏往往會加以處罰,可以對地方各級官吏形成一定的威懾,讓他們一定程度上不敢濫用職權(quán),擅自出入人罪,從而改善中央與地方的司法狀況。正因為錄囚制度有這兩種功效,所以為后世各封建王朝所承襲。

        3.最高統(tǒng)治者省章或面見

        從皇帝本人角度來察,大規(guī)模的“詣闕訟冤”,針對其中少部分的冤情、冤案進行處理并平反,處置一批造成冤情、冤案的官吏,可以達到肅清吏治、維護統(tǒng)治秩序和社會穩(wěn)定的效果。最高統(tǒng)治者閱讀了訟冤者奏章后,可能會直接將冤案、冤情平反;或者接見訟冤者或其他人,了解情況后,再根據(jù)具體情況做出相應(yīng)的處置。

        孔僖與崔骃涉嫌誹謗武帝案件,孔僖詣闕上書,自訟冤情:“臣恐有司卒然見構(gòu),銜恨蒙枉,不得自敘,使后世論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寧可復(fù)使子孫追掩之乎?謹詣闕伏待重誅。”明帝覽其奏章之后,“立詔勿問,拜僖蘭臺令史”。

        鄭弘恩師焦貺牽涉楚王劉英謀反案,鄭弘“獨髡頭負鈇锧詣闕上章,為貺訟罪”。明帝覽其章奏,覺悟焦貺之冤,立即釋放焦貺家屬。

        皇帝覽奏章后,有可能對冤情、冤案進行平反,但也有可能不予平反,甚至對于章奏中不遜言辭生氣,反而加大處置力度。寧陽主簿之訟縣令冤,漢廷拖沓六七年不予處理,責(zé)任本在政府。故寧陽主簿言辭激烈,曰:“臣豈可北詣單于以告怨乎?”順帝覽章后大怒,把奏章拿給尚書看,尚書順旨劾寧陽主簿以大逆[4]1872。

        以上是皇帝閱讀訟冤人訟冤之奏章后,對被冤人的冤情、冤案立即予以處理的事例。在一些情況下,最高統(tǒng)治者在閱讀訟冤人的章奏后,并不立即做出處置,往往先接見訟冤人,對被冤人的冤情、冤案進行了解,然后再做出相應(yīng)的處置。

        漢明帝時,班固涉嫌私改國史,為人所告,明帝“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班固之弟班超擔(dān)心“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詣闕上書為班固訟冤,漢明帝召見班超,班超“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書”。明帝經(jīng)過召見,發(fā)現(xiàn)班固有史學(xué)才,不但撤銷案件,而且召班固詣校書部。

        訟冤人雖“詣闕訟冤”,得蒙皇帝召見,可在皇帝面前陳述被冤人冤情,皇帝未必聽取。高獲曾拜歐陽歙為師,且與光武帝早年有交往,在歐陽歙下獄當(dāng)斬的情況下,“獲冠鐵冠,帶鐵锧,詣闕請歙”,光武帝召見了高獲,但并沒有赦免歐陽歙。

        在漢代,由于各種原因?qū)е略┣?、冤案很多,最高統(tǒng)治者往往親自處理冤情、冤案。對于重大案件,最高統(tǒng)治者往往主動派使者復(fù)審,以求發(fā)現(xiàn)冤案、冤情。對于部分冤案、冤情在訟冤人詣闕上書訟冤后,最高統(tǒng)治者對于其中的一些訟冤章奏會親自處理,甚至?xí)右娨恍┌讣氖茉┤嘶蛟A冤人,了解冤情、冤案的情況。對于冤情、冤案的處置,最高統(tǒng)治者可能立即做出處置結(jié)果或者派遣使者調(diào)查之后再做出相應(yīng)的決定,這些都可以為我們當(dāng)今的冤假錯案處置提供借鑒。

        五、“詣闕訟冤”的局限性

        漢代法律并未限制“詣闕訟冤”的主體,從表面上來看,漢代“詣闕訟冤”基本上是人人都具有的權(quán)利,人人皆可“詣闕訟冤”。但客觀情況來看,絕非如此,漢代“詣闕訟冤”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詣闕訟冤”對于多數(shù)貧苦百姓只是畫餅而已,不具有可行性

        一方面,廣大下層百姓,根本承擔(dān)不起遠赴京師的高額費用,東漢王符指出:“細民冤結(jié),無所控告,下土邊遠,能詣闕者,萬無數(shù)人?!盵14]208其中指出普通百姓遠處“下土”,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夠詣闕訟冤。另一方面,即使詣闕,未必能夠訟冤,即使訟冤,冤情、冤案多數(shù)不能夠得到處理?!靶∪擞性?,不遠千里,斷發(fā)刻肌,詣闕告訴,而不為理。”即使冤情、冤案的奏章被朝廷受理,但冤情或者冤案能夠得到關(guān)注并處理的不到百分之一?!捌涞檬≈握撸荒馨僖?。”[14]177薛宣為丞相時,定制“府辭訟例不滿萬錢不為移書,后皆遵薛侯故事”[22]。百姓本窮苦之人,家產(chǎn)安能滿萬錢,更何況辭訟能達萬錢。此項規(guī)定,實為富豪權(quán)勢之家大開方便之門。所以百姓之冤情、冤案“守闕連年,而終不見理”[4]1616,甚至即便是官吏,其冤情、冤案所拖之時間亦曠日持久。如順帝時“寧陽主簿詣闕,訴其縣令之枉,積六七歲不省”。

        (二)主管“詣闕訟冤”的“衙門”對訟冤者多方詰難,對冤案、冤情處理并不認真,經(jīng)常借故推托,為難訟冤者

        “不能照察真?zhèn)?,但欲罷之以久困之資,故猥說一科,令此注百日,乃為移書,其不滿百日,輒更造數(shù)?!盵14]214甚至官官相衛(wèi),魚肉百姓,互相推諉,尚書不責(zé)三公,三公不責(zé)州郡,州郡不責(zé)縣邑,使得冤情、冤案無法處置,“尚書不以責(zé)三公,三公不以讓州郡,州郡不以討縣邑,是以兇惡狡猾易相冤也”[14]68。

        (三)“詣闕訟冤”之冤情、冤案往往是官長之冤情、冤案

        在兩漢典籍當(dāng)中,往往多見門生、故吏為其師長訟冤?!白詽h制三公得自置吏,刺史得置從事,二千石得辟功曹,掾吏不由尚書選授。為所辟置者,即同家臣,故有君臣之誼。其后相沿,凡屬吏之于長官皆如之?!盵19]70“是時郡吏之于太守,本有君臣名分。為掾吏者,往往周旋于死生患難之間。”[19]102由于制度之規(guī)定,長官與下屬之間實際形成君臣之誼,下屬為上官周旋被時人認為理所當(dāng)然。之所以這么做,也是由封建專制的本質(zhì)所決定的,封建社會的法律和制度是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統(tǒng)治秩序的,廣大“細民”在“詣闕訟冤”上不可能與權(quán)貴們享有同等地位。

        兩漢之“細民”“詣闕訟冤”雖不在少數(shù),大多是作為訟冤之附庸,所訟之冤都是官僚或者富貴之人之冤而無自己之冤。

        綜上所述,因漢代法律制度本身、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黑暗的政治,導(dǎo)致冤情、冤案必不可免,甚至隨處皆是,由于地方官吏互相請托和官官相衛(wèi),冤情、冤案在當(dāng)?shù)責(zé)o法處理,訟冤人只能絡(luò)繹不絕“詣闕訟冤”。“詣闕訟冤”的對象為最高統(tǒng)治者,包括皇帝及稱制之太后?!霸勱I訟冤”的處理機構(gòu)是公車司馬和尚書臺,最高統(tǒng)治者的處理方式有“覆”“錄囚”“省章或面見”。為了維護統(tǒng)治秩序和社會穩(wěn)定,最高統(tǒng)治者對于少部分冤情、冤案會平反,對于少數(shù)造成冤情、冤案的百官吏民會加以處置?!霸勱I訟冤”有其局限性,一方面,廣大細民無法承擔(dān)“詣闕訟冤”的高額費用,官吏之推諉、腐敗、誅求,導(dǎo)致百姓之詣闕之冤難。另一方面,“詣闕訟冤”主要是屬吏、學(xué)生訟師長之冤,而無百姓之冤,這是由封建專制的本質(zhì)決定的。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资源网站手机在线| 黑人老外3p爽粗大免费看视频| 成 人色 网 站 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交乣女bbw| 被黑人猛躁10次高潮视频| 无码a∨高潮抽搐流白浆| 粉嫩少妇内射浓精videos| 亚洲免费毛片网| 亚洲处破女av一区二区| av在线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 久久99热久久99精品| 婷婷五月综合激情| 国产一级黄色录像| 成人免费丝袜美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免费看| 国产一级黄色录像大片|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国产精品vⅰdeoxxxx国产 | 成人综合网亚洲伊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97影音先锋|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播放 | 国产精品日韩亚洲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 日本大乳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年小说在线观看| 产国语一级特黄aa大片|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亚洲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www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_国产精品_k频道w|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久久久9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日韩av高清在线观看|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国产精品一级av一区二区| 五月婷婷开心五月激情| 白丝兔女郎m开腿sm调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