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理平
顧理平,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江蘇省重點學科新聞傳播學學科帶頭人、中國新聞史學會媒介法規(guī)與倫理研究會會長。
自媒體應用的快速普及,讓全體社會成員的意見表達變得易如反掌。國事、家事、天下事,舊聞、八卦、奇葩案,隨時隨地皆可指點江山,談論是非。于是,海量信息和無限觀點的網絡生態(tài),不僅僅是一種學術概括,更是一種生活現實。毫無疑問,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信息的快速傳遞和意見的充分表達,可以讓現代人更加方便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成為推動社會文明的一種力量。但自媒體畢竟是一種大眾傳播媒體,在使用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社會成員,都具備理性對待這個平臺的必要媒介素養(yǎng)。即使是在傳統媒體長期從業(yè)的專業(yè)人士,也沒有全部對新媒體傳播帶給傳媒生態(tài)的革命性變化做好全面準備。這就容易導致媒體傳播中出現問題,其中,由網絡非理性導致的意見撕裂對社會和諧發(fā)展的消極作用,便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谷歌工程師出生的威爾·戈寧曾經借助Facebook掀起的一場“網絡運動”,參與了把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趕下臺的活動:一位名叫賽義德的年輕人在被警方調查時死亡,不久,Facebook大量流傳其被警方虐打的照片,引發(fā)廣泛的社會抗議。威爾·戈寧創(chuàng)建了“我們都是賽義德”的網絡主頁并呼吁大家上街抗議,關注者達百萬并引發(fā)大規(guī)模游行。18天后,穆巴拉克被趕下臺。這次勝利讓威爾·戈寧興高采烈,他認為“要想解放社會,你只需要互聯網就夠了……”,僅僅四年后,面對越來越失控的網絡世界和生活越來越艱難的埃及百姓,威爾·戈寧承認自己錯了,因為互聯網也把國家撕裂得支離破碎,“當你想打破什么時,社交媒體很有用;可當你想用它來重新建設些什么,它就失靈了?!薄吧缃幻襟w給大眾賦予了權,但在權威被消解之后,精英們也沒法做到使大家把有害的渣滓篩出去了?!边@個事例典型地呈現了自媒體傳播的一個重要特點:在眾聲喧嘩的自媒體中,某個意見可以被極端放大并變成“公眾意見”,但這種“公眾意見”卻常常因非理性而導致片面性。這個特點產生的原因之一是網絡意見領袖和網民們網絡使用中難于避免的非理性行為。法國學者古斯塔夫·勒龐曾指出,在大眾傳播中存在“頭羊效應”,即傳播中的意見領袖會成為大眾傳播中的“頭羊”,參與意見傳播的大眾會密切附和其意見。這確實是網絡傳播中的一種常態(tài)。爭議事件(觀點)產生后,網民的觀望期往往會隨著某位意見領袖的振臂一呼而產生傾斜,進而競相追隨。某些和意見領袖觀點相左的觀點要么被群起攻之,要么因為人微言輕而被某種單一聲音所淹沒。問題是,自媒體傳播過程中,意見領袖的意見未必客觀公允;新的意見領袖會不斷形成;對新異事件和人物的追隨會導致“羊群”不斷棄舊趨新……所有的這些,會導致自媒體傳播中的意見變得日漸極端且搖擺,撕裂現象不可避免。網絡輿論形成過程中,意見領袖的作用十分重要,但網絡世界意見領袖本身又在不斷更迭。要在傳播過程中成長成為新的“頭羊”,就必須用標新立異的觀點和放大的音量來產生流量,引發(fā)關注,從而成為新的意見領袖。于是,非理性的炒作往往成為一種難于拒絕的選擇。自媒體傳播中“公眾意見”可能具有片面性的另一個原因是“信息繭房”現象的存在。這和網絡傳播中的算法推薦存在密切關系,在“用戶至上”的網絡傳播中,算法以科學名義無節(jié)制地滿足著用戶的接收興趣,但并不是所有的用戶都具備(或者說愿意)理性判斷和對待這些算法推送的信息,于是,用戶的信息視野在不知不覺中不斷被“窄化”,某些片面乃至極端的觀點或信息,也在同類信息的反復共振中被強化。
自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確實為社會的進步提供了諸多的可能性,但其可能的撕裂作用值得引起重視,既然撕裂現象已經產生,我們就應該努力尋找彌合之道。對網絡社會而言,最重要的是需要強調網絡理性和媒介素養(yǎng)。人的理性精神是網絡社會一種昂貴的奢侈品,凈化網絡世界的所有努力,都需要人們理性精神的回歸,自媒體傳播過程中更是如此。而媒介素養(yǎng),則是現代公民的一種基本能力,每一個現代人,都必須清楚自媒體是一種影響深遠的大眾傳播媒體而不是無關他人的私家小院。只有所有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才會真正成就網絡世界的月朗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