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斌
(西北工業(yè)大學明德學院 陜西西安 710124)
從整體上來看,魯迅先生的翻譯作品包含的內容主要有:民族、國家的復興、中國人的救亡與啟蒙、中西方文學的對比研究、世界文化的互補性、差異性與文化交流的主要成果。從翻譯的內容上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翻譯,具有鮮明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他從民族和國家的角度出發(fā),進行了相關翻譯作品的選擇與再創(chuàng)作。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批評家、翻譯家、革命家,在先生的一生當中,他始終秉持著自己的文化操守,在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與文學作品翻譯上,傾注了同等的心血。其文學作品與翻譯作品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文學的現代化轉型。同時,他也以超前的學術眼光,對中國的文學作品體系進行了重新的構建,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建國以來,學術界對于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但是對翻譯家魯迅的相關研究還有所欠缺。魯迅先生的一生都致力于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中介和橋梁,他認為:“只有一個民族不斷地吸收外來的優(yōu)秀文化,才能夠建立起自己的豐富、和諧、多元化的文化發(fā)展體系,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對于中國這種處于文化弱勢階段的民族來說,吸收域外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更是具有時代意義的文學使命。魯迅先生在其翻譯作品當中指出,“中國文學體系雖然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對于外界的文藝作品知道的還太少,吸收的還太少?!濒斞赶壬潜局@樣的文學初衷,從吸收外來文化以及翻譯外來文化開始,不斷地完善其文學思想體系,引進以及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不斷豐富創(chuàng)作內涵。
(一)啟蒙性取向。第一,思想啟蒙與救亡圖存是時代主題。魯迅先生出生、成長于清末明初,這一時期的西學翻譯已經成為了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文學體系,該體系的文學作品翻譯具有非常明顯的現實指向性。無數文學家與翻譯家在進行文學翻譯的過程當中,始終立足于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實際。翻譯家以救亡和啟蒙為最終目的,進行翻譯文本的選擇。在這一時期,大多數翻譯家主要的翻譯目的就是學習國外文學作品當中的先進文學思想、藝術技巧,喚醒國內的同胞,介紹國外先進的思想與理論。也就是說,翻譯家在進行翻譯的過程當中,注重意識形態(tài)標準的選取,更多地考慮思想層面的價值而非審美層面的價值。中國當時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翻譯家傾向于針對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進行相關的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翻譯,從而寄希望于喚醒國人,對國人起到啟蒙作用。第二,魯迅的啟蒙救亡翻譯取向。魯迅先生也是如此,在其留學日本期間,就對這種文學作品的啟蒙作用進行了充分的認知。無論是他棄醫(yī)從文、還是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方向和文學翻譯方向的選擇,都深深地融入了這種啟蒙思想與救亡圖存思想。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先生針對法國作家雨果的相關文學札記和凡爾賽的一些科學小說,進行了系統(tǒng)的翻譯,這是整個魯迅翻譯階段的發(fā)端。他認為外國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有助于構建中國新的文藝范式,促進中國文學體系的現代化轉型。魯迅先生在凡爾賽科幻作品翻譯當中指出:“翻譯的基本觀念是既定的,那就是以思想啟蒙和政治救亡為目的功利翻譯觀?!彼谧髌樊斨姓J為:“在內憂外患的清末民初,民智未啟,只有洞察中外文化的差異,了解國外文學作品的相關發(fā)展,才能夠促進國內有識之士的全面崛起?!痹谶@一階段,魯迅的主要代表性翻譯作品有,《摩羅詩力說》《唐璜》《葉普蓋尼奧涅金》都體現了魯迅先生這種救亡圖存的深刻思想。
(二)反抗意識取向。五四運動之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了中國,中國的救亡圖存運動進入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在這一時期,魯迅先生對于西歐等國家的翻譯體量大大減少,轉而將注意力放在了蘇聯(lián)、日本和東歐弱小國家文學作品的翻譯上,當時翻譯蘇聯(lián)文學作品以及相關國家的文學作品,一度成為了文學界的潮流。魯迅先生在翻譯作品中認為:“蘇聯(lián)社會的很多事情和政治斗爭運動,與中國當時的情景非常相近”。因而,在他翻譯的作品中重點介紹了蘇聯(lián)文學作品的相關描述維度,并且分析作家們創(chuàng)作的主要意圖以及思想意識,來促進國人反抗意識的覺醒。魯迅先生在翻譯作品《羅先科》當中指出:“傳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聲和激發(fā)國人對于強權者的憎惡和憤怒而已”,這深刻地體現了魯迅先生在翻譯作品時充滿了抗爭意識與顛覆意識,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體系的一種挑戰(zhàn)。魯迅先生以開明知識分子的身份,對中國的文化體系進行了全面的審視,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主權領土完整不斷受到挑戰(zhà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西方列強妄圖瓜分中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魯迅先生在其翻譯作品當中認為:“只有全中國人民團結一心,革命奮斗,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實現救亡圖存?!币蚨云浞g作品為代表的中國文學界的相關作品開始轉型,真正迎來了現代化意義上的新作品探索。
(三)社會性取向。魯迅先生的翻譯作品始終是指向社會現實的,這種翻譯體系的相關理論,也影響了其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例如,他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孔乙己》當中的一些創(chuàng)作手法,就借鑒了蘇聯(lián)短片小說作品的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魯迅先生在翻譯作品當中認為:“一個作家只有博采眾長,才能夠進行文學的創(chuàng)新?!彼簧斨械拇蠖鄶滴膶W作品,幾乎都受到了外國先進文學作品的啟發(fā),也就是說,魯迅先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翻譯是相輔相成的。針對這一點,他在其《拿來主義》這篇文章當中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總結。
(四)比較文學取向。魯迅先生非常重視中外文學作品交流對于翻譯水平提升的重要性以及對于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他認為:“中國文化雖然綿延千年,沒有受到外族的入侵而中斷,但是,在這條文學作品的河流當中,只有不斷吸收新的水源,才能夠永葆青春,促進中華文明的發(fā)展?!?/p>
綜上所述,對魯迅的翻譯取向進行全面分析,有利于我們站在歷史的長河當中重新審視那一段激蕩的民國史。從本文的分析可知,研究魯迅的翻譯取向,有利于我們重塑現代翻譯觀,豐富翻譯體系。因而我們要加強系統(tǒng)性研究,站在歷史現場,還原翻譯細節(jié),整體分析魯迅先生的翻譯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