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丹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西安校區(qū),陜西 西安 710068
部分學者認為犯罪屬于多重性,但是此種說法在哲學理論上屬于錯誤理論。哲學理論認為本質(zhì)屬于一元,且本質(zhì)與現(xiàn)象屬于唯物辯證法范疇。犯罪屬于外在表現(xiàn),具備內(nèi)在規(guī)定性,能夠區(qū)分“犯罪”與“非犯罪”行為。人們在獲取犯罪本質(zhì)時主要是基于犯罪現(xiàn)象進行分析。犯罪現(xiàn)象包含顛覆國家政權,侵犯公民人身財產(chǎn)安全以及擾亂社會秩序等。因此從表面形式上看,犯罪行為主要是違反刑法規(guī)定以及啟動刑事司法程序的行為。
從特征方面來看,犯罪屬于表象分析結果,希望能夠從犯罪表象中找尋到犯罪特點。在獲取犯罪特征時主要是分析和總結犯罪現(xiàn)象,所以刑事違法,社會危害等都被稱為犯罪特征。然而從演繹角度分析,不管是社會危害性還是刑事違法性都不能夠單一區(qū)分為是否犯罪。從上述分析可知,犯罪本質(zhì)及其特征存在區(qū)別。盡管犯罪會嚴重損害社會,然而在演繹期間不能按照此項標準劃分無罪或者犯罪,這樣就導致刑法處罰性存在難度。
在刑法學理論中將犯罪概念劃分為以下幾點:其一,犯罪刑事概念,此概念主要是從法律特點方面定義犯罪;其二,犯罪實質(zhì)概念,此概念不強調(diào)犯罪法律特征,比較注重犯罪本質(zhì);其三,犯罪混合概念,該概念綜合刑事與實質(zhì)犯罪含義,比較注重法律特征。中國刑法理論主要是采用混合說。
刑事違法性屬于刑法學語境下犯罪概念本質(zhì)特征,由于法益與刑事違法性屬于相互聯(lián)系的概念,然而以上兩種學說在質(zhì)疑社會危害性理論方面比較一致,認為罪罰法定原則與社會危害性之間存在矛盾,并且社會危害性概念內(nèi)容不確定。針對主張刑事違法性的學者認為法益侵害能夠替代社會危害性,因此不再采用社會危害性學說。然而另一部分學者盡管比較支持驅(qū)逐社會危害性,然而卻認為法益屬于犯罪本質(zhì)。
在當前理論中認為,法官在評價是否犯罪時必須遵循法律評價,在制定法律過程中必須對社會評價標準進行分析,確保法律評價成為綜合性評價。在落實和執(zhí)行法律時只能將法律作為評價標準。
從概念特征上看,犯罪屬于危害社會行為,觸犯刑事法律行為以及受刑罰懲處的行為。其中社會危害性是刑罰核心概念,因此在尋找社會危害性時不僅僅限于自身內(nèi)容,必須聯(lián)合刑事違法性。社會危害性的規(guī)范性主要表現(xiàn)在刑事司法和刑事立法方面,后者主要是明確了行為是否犯罪,且社會危害性能夠為犯罪提供事實依據(jù)。前者主要是通過社會危害性能夠補充刑事未發(fā)現(xiàn)出罪不足問題。我國刑法犯罪概念能夠給出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特征的判斷標準。社會危害性屬于實質(zhì)性標準,可以對刑事違法性起到修正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講,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司法人員不能站在立法者理想對行為社會危害性進行審視,若允許其應用刑法規(guī)定的犯罪判斷社會危害性,將會否定犯罪成立事實,無法實現(xiàn)刑事法治效果。
從以上分析可知,社會危害性與刑事違法性具有密切關聯(lián),行為社會危害性屬于刑事違法性基礎,社會危害性在法律上的體現(xiàn)就是刑事違法性。
犯罪學在實施學科獨立時比較注重探索犯罪概念定義,能夠準確合理地界定犯罪。由于刑法學所研究的主要為犯罪。犯罪學在研究時也應當注重研究犯罪,首先必須明確兩種學科中對于犯罪的概念限定,并且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為了深入分析以上內(nèi)容,當前出現(xiàn)了多種不同觀點:
第一,等同說。該觀點主要是認為刑法學中的犯罪與犯罪學中的一致。此種理論直接將刑法學概念應用到犯罪學中,在應用期間沒有改變犯罪本質(zhì)。若缺乏刑法理論支持,將無法發(fā)展犯罪學。這主要是由于犯罪學家無法歸納出犯罪的犯罪學概念,所以需要應用法律中對犯罪的概念?!暗韧f”觀點主要是確保犯罪學中的犯罪概念限定處于刑法學范疇內(nèi),所以犯罪學研究的社會危害性行為首先應當在刑法上確定為犯罪行為。
但是盡管“等同說”觀點比較關注犯罪學與刑法學的統(tǒng)一性,但是兩者卻不具備絕對性。在“等同說”觀點中認為,犯罪學犯罪屬于社會現(xiàn)象,刑法學犯罪屬于行為。盡管兩者之間存在關聯(lián)性,但是個人行為會構成社會現(xiàn)象,但是不能說社會現(xiàn)象屬于個人行為的堆積。以上兩種命題存在性質(zhì)差異,因此導致研究過程和結果也不同。從某種程度上看,刑法學犯罪比較注重犯罪的法律性質(zhì),犯罪學犯罪比較注重犯罪社會屬性。
第二,包容說。該觀點主要是認為犯罪學包含刑法學中的犯罪,因此不管是刑法學還是犯罪學,都必須將刑法作為根本依據(jù)。然而犯罪學犯罪可以超越刑法范圍,盡管部分違法不良行為不屬于刑法犯罪,然而卻屬于犯罪學中的犯罪。因此犯罪學中的犯罪概念不僅限于刑法規(guī)定內(nèi)容,所以犯罪學犯罪概念屬于廣義犯罪概念。在此種觀點中均表示犯罪學犯罪屬于社會危害性高且必須受到制裁的行為。通過此概念限定能夠看出,犯罪學犯罪包含于刑法犯罪中。
第三,交叉說。該觀點主要是認為犯罪學犯罪與刑法學犯罪都必須適應學科研究目標,兩者既不屬于等同關系,也不屬于包容關系,而是存在交叉關系。由于犯罪概念與刑事違法性無直接相關性,且社會危害性屬于犯罪學犯罪要素。因此在該學說理論中認為,犯罪學犯罪包含刑法學中所沒有規(guī)定為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行為。
在刑事訴訟語境中,盡管無罪推定原則沒有納入的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然而此項原則已經(jīng)成為刑事活動的非證實條款。無罪推定原則約束下,所有人在沒有經(jīng)過法院判定均不能視為有罪。因此在刑事訴訟語境中,只有完全走完定罪程序才可以成立犯罪概念。即使客觀證據(jù)能夠證實行為人有罪,但也不能將其作為罪犯,可以看出,在刑事訴訟程序未完成之前將行為人稱為犯罪嫌疑人。在走完刑事訴訟程序之后,此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判決結果,確認犯罪行為。盡管刑事司法正確率不能達到100%,司法程序所確認的結果也可能錯誤。然而只要沒有啟動司法程序,確認犯罪必須準確,這屬于司法公信力要求。所以在刑事訴訟語境中犯罪概念主要強調(diào)司法程序,若忽視司法程序?qū)⒉荒芾斫庑淌略V訟語境中的犯罪概念。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刑事訴訟語境中,程序犯罪概念不同于刑法學實體犯罪概念,所以必須注重司法訴訟語境中的犯罪概念。
由于存在語境差別,在應用犯罪概念時必須注重轉(zhuǎn)化預警,不能將刑事訴訟法語境下的犯罪概念應用到刑法學中。在刑事訴訟法語境和刑法學語境應用犯罪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在刑事司法活動中不僅需要確保犯罪事實存在,還必須注重犯罪行為不存在問題。只有確定犯罪行為存在才能夠追訴犯罪,若犯罪行為不存在,則可以保證行為人的其他訴權,對其人權進行保護。從表面上看,此種思維比較矛盾,但是由于犯罪行為存在與否必須使用刑法對其行為進行衡量。此時的犯罪就屬于刑法學語境。若認為不存在犯罪,則主要是由于司法認定程序未完成。其次,在司法運行期間,當被告人死亡,則會中止司法程序。此時若未認定訴訟學犯罪事實,如何處理被告人犯罪行為的法律后顧。因此,刑事訴訟法學中的犯罪未認定,不能直接代表犯罪學犯罪無效。此時可以按照刑法犯罪對其造成的后果進行司法處理。針對包庇罪來說,在法律條文中存在明知犯罪人定義表述,此時所講的犯罪主要是刑法學中的犯罪。所以,當行為人已經(jīng)明確他人犯罪內(nèi)容,即使行為人不知道他人犯罪實體內(nèi)容,但當司法機關對他人進行刑事追訴之后,也可以判定行為人得知他人的犯罪事實。這主要是因為司法機關比較可信,若不此種推定方法,將無法開展司法活動。在沒有完成認定犯罪時的司法程序時,盡管從刑法學中已經(jīng)認定存在犯罪事實,但是針對行為人的評價還需要通過刑訴法犯罪進行明確,此種信賴犯罪不能使用刑法上的犯罪概念進行判定。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是圍繞訴法語境,刑法學語境和犯罪學語境下的犯罪概念進行分析,當前犯罪概念使用頻率比較高,但是在語義方面還存在較多出入。對于特定場合下的犯罪概念,必須結合具體語言環(huán)境明確犯罪概念的特指結果。通過對三種不同語境下犯罪概念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夠在訴訴法,刑法學和犯罪學等不同情況下合理應用犯罪概念,這樣才能夠全面提升我國司法公正性和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