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紅
廣東理工學院,廣東 肇慶 526000
大學生文化自信關系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愿望的達成。但作為自媒體重度使用群體的大學生,極容易受到外來文化以及網絡上激進思想的影響,從而逐漸失去文化自信。因此,我們應當加強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自媒體的出現徹底轉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使得人們情感、價值之間的溝通交流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同時,自媒體也成了社會輿論以及消極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一方面,個別個人和組織道德敗壞問題經自媒體曝光后引起網友熱議,其中不乏激進分子對社會治理問題的討論;另一方面,支持港獨、臺獨、藏獨的人以及西方非親中媒體在自媒體空間中大肆宣揚“對立論”,徹底否定國家與社會所堅持的主流價值觀以及文化認同。對大學生來說,他們的思想還不夠成熟,自媒體空間中的激進言論及價值文化否定論極容易引起他們對社會主義文化的懷疑,甚至有可能使其產生文化認知障礙。
隨著自媒體的普及與大范圍應用,大量宣揚中華文化貶低西方文化、宣揚西方文化否定中華文化的言論開始充斥網絡。這就使得大學生的文化心理呈現出自卑和自負兩極化的發(fā)展趨勢,無法全面地認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難以認知中西文化間的辯證關系,并掌握中西文化的發(fā)展情況。
當前,國家還在不斷摸索有關自媒體的管理機制,完善相關的管理體系。但由于管理不足以及缺乏對自媒體管理的重視,所以大學生的文化行為很容易偏離社會主流標準的約束,逐漸喪失文化自信,而且也會更加偏向于個人需求。例如,一些大學生難免會過度堅持言論自由,從而不顧社會道德要求在自媒體空間中肆無忌憚地發(fā)表評論。
馬克思文化觀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引導學生樹立“四個自信”的重要基礎。因此,要堅持馬克思文化觀的引導。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就是貫徹落實大學生思政工作,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的功能與作用,將馬克思文化觀滲入思政教育當中,通過思政教育向學生傳遞正確的馬克思文化觀,從而轉變學生對文化的認知;在思政課堂上,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自媒體中的文化錯誤言論,指導學生使用馬克思的方法論對其進行有效批判。此外,在自媒體中引入緊密貼合學生實際,且充分體現文化價值的文化產品,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文化自覺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基礎,也是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條件。因此,要建立大學生文化自覺意識。其一,引導大學生明確中華文化的優(yōu)勢與缺陷,提高學生文化認識的全面性,擺脫定性文化思維桎梏,有效避免大學生產生自卑或者是自負心理。其二,引導學生對比中西文化的異同,提高學生對文化的鑒別力,并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文化是包容的、獨特的、永恒發(fā)展的。其三,幫助大學生塑造文化自覺人格,將文化自覺根植于大學生的思想當中,發(fā)展其文化自信認知力。
核心價值觀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行為準則,也是規(guī)范學生文化行為的標準。因此,要增強核心價值觀培育。從大學生的實際入手,基于他們的個體差異,結合他們的日常生活,采取分層教育的方式開展培育工作,引導大學生踐行文化行為。但由于大學生普遍抵觸硬性教育,所以開展培育工作時要注意提高語言的生動性,凸顯他們的話語特色,從而消除大學生的思想隔閡。而且,以自媒體為主的網絡環(huán)境正在成為大學生接受文化教育的主陣地,所以還要注意加強網絡治理,凈化網絡環(huán)境。
綜上所述,自媒體時代下,我們應始終不移地堅持馬克思文化觀的指導,以馬克思的科學的文化思想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通過建立大學生文化自覺意識,發(fā)展其文化自信認知力,同時,增強核心價值觀培育,采取適當的手段引導大學生踐行文化行為,從思想、意識以及行為三個方面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從而使大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