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賢
作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朱熹不但是理學的代表人物,為“集諸儒之大成者”,而且在法律思想方面也頗多建樹且影響深遠,故向來亦為治法史者所重視。
如在禮、法關系上,朱熹認為:“禮者,天理之節(jié)文,人事之儀則?!?《朱子語類》卷六)而“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晦庵集》卷五九)。他指出:“蓋三綱五常,天理民彝之大節(jié),而治道之本根也。”(《晦庵集》卷十四)“天理只是仁義禮智之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shù)?!?《晦庵集》卷四十)“道字、理字、禮字、法字,實理字,日月寒暑往來屈伸之常理,事物當然之理?!?《晦庵集》卷四八)也就是說,所謂天理不過是儒家之倫理綱常而已。因此對于違背儒家禮法的行為,自然罪無可恕,即“廢三綱五常,這一事已是極大罪名”(《朱子語類》卷一二六)。在量刑標準上,朱熹主張重刑主義。他在《戊申延和奏札》中說:“刑愈輕而愈不足以厚民之俗,往往反以長其悖逆作亂之心,而使獄訟之愈繁。”(《晦庵集》卷十四)在司法實踐中,朱熹主張以“經(jīng)術義理”決獄,“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之。蓋必如此,然后輕重之序可得而論,深淺之量可得而測?!?《晦庵集》卷十四)“凡有獄訟,必先論其尊卑上下、長幼親疏之分,而后聽其曲直之辭。凡以下犯上、以卑凌尊者,雖直不右,其不直者罪加凡人之坐?!?《晦庵集》卷十四)
也許正是由于朱熹的法律思想主要是通過論述天理體現(xiàn)出來的,致使許多法律思想史著作中多引述“法者,天下之理”一語,并將其視為朱熹對法律的基本看法,至于持此觀點的學術論文更是不勝枚舉。然而這種看法卻是出于文本上的誤讀。
考之典籍可知,“法者,天下之理”一語節(jié)錄自朱子《晦庵集》卷六九《學校貢舉私議》,其原句為:“其治經(jīng)必專家法者,天下之理固不外于人之一心,然圣賢之言則有淵奧爾雅而不可以臆斷者,其制度、名物、行事本末又非今日之見聞所能及也,故治經(jīng)者必因先儒已成之說而推之”。文中說得很明白,此處的“法”乃是“家法”,是指先儒“圣賢”的“已成之說”,跟法律之“法”本不相涉。整句話的意思也是在強調(diào)遵奉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重要性。再者,從語句的通順角度而言,如將“法者,天下之理”從文中抽離,則前后之文根本難以成句。
其實,朱熹此處所言家法,乃是習用漢魏以來的說法。家法一詞,在漢代原是經(jīng)學門派的代稱。即唐人李賢注《后漢書·左雄傳》時所說:“儒有一家之學,故稱家法?!睋?jù)《后漢書·儒林傳》所載,東漢光武帝時“立《五經(jīng)》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即按照門派將經(jīng)學的各家立為官學,使之沿襲傳承。正如清代學者趙春沂《兩漢經(jīng)師家法考》所云:“六籍之學,盛于漢氏,諸儒必從一家之言,以名其學……大抵前漢多言師法,而后漢多言家法。有所師乃能成一家之言,師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夫家法明,則流派著,可以知經(jīng)學之衍別,可以知經(jīng)文之同異,可以知眾儒之授受,可以存周秦之古誼。漢學之盛,盛于家法也?!?載阮元《詁經(jīng)精舍文集》卷十一)
按照張國剛先生的研究,“家法”觀念自身在漢代以后發(fā)生了重大改變。要言之,即魏晉以來,家法之意常常被家族禮法取代,乃至后人所理解的家法,就變成了士族人家教授子弟的禮法(參見張國剛:《漢唐“家法”觀念的演變》,《史學月刊》2005年第5期)。如著名的《顏氏家訓》綜合南北習俗禮法,貫穿儒家孝悌之道,是士大夫立身和處世的行為準則。至于士族禮法傳統(tǒng)對唐宋以來政治、社會的影響,張國剛先生亦指出:隨著儒家倫理經(jīng)歷了從經(jīng)典文本到士族的禮儀名教、再到社會規(guī)范的發(fā)展過程,家法也經(jīng)歷了從儒學世家的傳統(tǒng)學問到士族門閥的禮教、進而融化到士庶之家的家規(guī)家訓之中的發(fā)展過程。于是,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要根據(jù)的禮教,成為家法族規(guī)的核心價值,也成為北宋道學形成的重要土壤(張國剛:《中古士族文化的下移與唐宋之際的社會演變》,《中華文史論叢》2014年第1期)。對此,兩宋時期興起的諸多士大夫家族的家訓、家禮、家規(guī)等即為明證。頗具典型意義的是,作為趙宋統(tǒng)治者的“祖宗家法”,成為影響宋代政治與法律的重要依據(jù)。有關宋代文獻中的“祖宗家法”“祖宗之法”等稱謂可謂比比皆是。正如鄧小南先生指出:對于“祖宗家法”這種正家治國模式的追求,植根于那一時代的傳統(tǒng)之中,深刻地影響著當時的行為、制度乃至社會觀念;并且就是在那些行為、制度、觀念甚至習俗之中,體現(xiàn)出它的存在(鄧小南:《“正家之法”與趙宋的“祖宗家法”》,《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綜上可見,家法一詞在宋代至少有兩種涵義,一謂學問之師承,一謂家族之法規(guī)。朱熹原語中“家法”的含義,正是沿用了漢魏以來的傳統(tǒng)說法——盡管這一語義在唐宋時期已較為罕見。所謂“法者,天下之理”的說法雖然暗合了朱子的法律思想,但并非朱子原話本義。然而大多數(shù)學者在引用該段文字時不加甄別,以訛傳訛,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