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萍 劉寧瑤
在清明節(jié),人們紛紛去墓地祭祀家中逝者。清明節(jié)的墓祭習俗應是吸納上巳節(jié)招魂祭奠先人的文化內核和寒食節(jié)墓祭的習俗形式的結果。關于清明墓祭習俗的出現(xiàn),明末顧炎武《日知錄》和清代趙翼《陔余叢考》中均有“墓祭”條,但主要考證祭祀的地點,偶有提出祭祀時間為四時祭奠,不涉及清明墓祭。對于清明墓祭習俗,現(xiàn)代學者有所關注,或偏于對清明墓祭習俗的介紹分析,或注意到了清明墓祭的由來,但主要是簡單概括,缺乏對這一過程的詳細描述及對其社會意義的分析①如張勃對唐代清明節(jié)習俗的介紹,見《唐朝的清明節(jié)》(《文史知識》2017年第4 期)、《清明作為獨立節(jié)日在唐代的興起》(《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蕭放、張新民對清明祭祀意義的研究,分別見《祭墓與踏青——清明節(jié)與中國人的家族情懷》(《文史知識》2000年第4期)、《死生幽明與存在感通——清明祭祀儀式的文化哲學內涵解讀》(《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02期);閆好悅對寒食節(jié)到清明節(jié)演變的描述,見《論寒食節(jié)到清明節(jié)的演變之路》(《才智》2014年第14期)等。。本文旨在厘清墓祭由原本“禮經(jīng)無文”甚至是無禮之事,到被正式編入五禮這一過程,以及這一禮俗變動過程所折射出的社會階層變動。
為何在清明節(jié)出現(xiàn)墓祭?事實上,這是清明節(jié)吸納上巳節(jié)和寒食節(jié)習俗的結果。
首先,清明節(jié)的墓祭吸納了上巳節(jié)招魂祭掃習俗中祭奠先人的文化內核。清明節(jié)在公歷四月五日前后,按農(nóng)歷算則在三月上半月內,上巳節(jié)在農(nóng)歷三月上旬的巳日,兩者日期相近,為清明節(jié)墓祭吸納上巳節(jié)招魂祭掃習俗提供了便利。上巳節(jié)祭奠亡魂的習俗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便已存在,主要是為了招魂續(xù)魄,除祛不詳。《韓詩》注中記載:“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辰,往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xù)魄,秉蘭草,以除不詳?!雹倮铋耍骸睹娂狻肪?1,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83頁。唐初,沈佺期仍延續(xù)這一行為,在上巳節(jié)為屈原招魂:“誰念招魂節(jié),翻為御魅囚?!雹谂矶ㄇ螅骸度圃姟?,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1050頁。王績也作《三日賦》云:“新開避忌之席,更作招魂之所?!雹鄱骸度莆摹?,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34頁。由此可見,上巳節(jié)有針對有魂魄的人鬼的祭掃習俗,且主要是民間行為,并未見有官方認可的記載。上巳節(jié)的招魂行為地點主要在水邊而非墓前,出現(xiàn)時間早于寒食節(jié)的墓祭習俗。
其次,清明節(jié)出現(xiàn)墓祭習俗,主要是吸納了寒食節(jié)墓祭習俗的形式。春秋時期,寒食節(jié)習俗最初主要是禁火與冷食④寒食節(jié)禁火與冷食,一說是周代改火制度的延續(xù),《周禮》中記載改火可以救疾、去毒:“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一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如桓譚《新論》中記載:“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之推故也。”,并無墓祭。寒食節(jié)墓祭習俗應始于東漢。寒食節(jié)出現(xiàn)墓祭習俗,一說是因漢光武帝賜出征諸將拜掃家墓而起,“漢光武初纂大業(yè),諸將出征,有經(jīng)鄉(xiāng)里者,詔有司給少牢,令拜掃以為榮。曹公過喬玄墓致祭,其文凄愴,寒食墓祭蓋出于此?!雹蓐愒n:《歲時廣記》卷16,清十萬卷樓叢書本,第102頁。一說是由先賢(即介子推)崇拜逐漸發(fā)展成祖先崇拜。現(xiàn)代學者張新民認為:“(東漢時)寒食節(jié)附入介子推傳說……顯然具有表彰先賢之意……但以后則逐漸淡化了懷思先賢的色彩,突出了祖先崇拜的地位。”⑥張新民:《死生幽明與存在感通——清明祭祀儀式的文化哲學內涵解讀》,《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在東漢時,在寒食節(jié)進行墓祭已成為相對固定的民間習俗,甚至受到了一定禁止,如曹操頒布《明罰令》,令人不得寒食。⑦陳元靚:《歲時廣記》卷15,清十萬卷樓叢書本,第96頁?!氨狈?jīng)Z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曹操)令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這一禁令一直到唐時才有所寬松。唐時,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官方假期時間的合并,為清明節(jié)吸納寒食節(jié)的墓祭習俗提供了條件。唐時,官方休假制度中寒食節(jié)連著清明節(jié)放假,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作為全國性節(jié)日得到了官方認可?!短屏洹肪矶渡袝舨烤怼酚涊d“寒食通清明四日”⑧李林甫:《唐六典全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2頁。,第一次出現(xiàn)了關于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的假期,兩者連休,成為一項官方休假制度。《唐會要》卷八十二中還記載了二節(jié)休假時間被擴展為四日、五日甚至一周長假的過程⑨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第1518頁。“(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至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jié),前后各給三日”。,這一切都為人們在清明節(jié)時進行墓祭埋下伏筆。
清明節(jié)源于清明這一節(jié)氣。清明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是萬物生發(fā)的春耕時節(jié)。“清明之日,桐始華?!雹冱S懷信:《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28頁。 陳元靚:《歲時廣記》卷17,清十萬卷樓叢書本,第115頁。“清明節(jié),命蠶妾,治蠶室?!雹谫Z思勰:《齊民要術》,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397頁。這說明清明自先秦以來便是重要的歲時節(jié)氣。萬物在清明之后開始生長,降雨和氣溫的良好配合使其成為農(nóng)耕的重要時節(jié)。正是由于清明萬物吐故納新的節(jié)氣特點,法國人類學家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將清明節(jié)類比為復活節(jié)③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神話學:從蜂蜜到煙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413-414 頁。該書提到:“(清明節(jié)時)為了能夠在下界獲致從高處來的火,必須每年造成一次天和地的結合,而這種結合是可怕的,幾乎是竊取圣物……這種對比也存在于天上的、神圣的和破壞性的火同地上的、世俗的和建設性的火之間的對比,因為這是家庭火爐的火……在所有天主教國家里,習慣上都希望復活節(jié)前夕星期六熄滅教堂里的燈……”。不僅如此,宋代時人們還將成人禮放在清明節(jié)舉行。《夢粱錄·清明節(jié)》載:“清明交三月節(jié)。前兩日謂之寒食。京師人從冬至后數(shù)起,至一百五日④冬至一百五天后是清明還是寒食,存在不同觀點。吳自牧《夢粱錄》卷1,北京:商務印書館,1930年,第11頁;郭子章《六語·諺語》卷7,明萬歷刻本;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20,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5頁等認為冬至一百五天后是清明;楊倫《杜詩鏡銓》卷20,清乾隆五十七年陽湖九柏山房刻本,第493頁;陳元靚《歲時廣記》卷1,清十萬卷樓叢書本,第7頁等認為冬至一百五天后是寒食。《夢粱錄》專設“清明”條目,后文也主要介紹清明習俗。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條插于門。名之曰明眼。凡官民不以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jié)。每歲,禁中命小內侍于閣門,用榆木鉆火……”⑤吳自牧:《夢梁錄》,北京:商務印書館,1930年,第11頁。宋人將成人禮放在清明節(jié)舉行。不僅如此,由于寒食節(jié)后第三天就是清明節(jié),因此原本屬于寒食節(jié)的改火習俗往往被放在清明節(jié)進行。而改火與重生、萬物生發(fā)的美好寓意有關。另外,清明時的青青楊柳讓青年男女聯(lián)想到了青春韶華,而韶華易逝,于是人們紛紛戴柳以示珍視,也反映了時人把清明作為生命生發(fā)時節(jié)的意識。陸游在《春日絕句》中寫道:“吏來屢敗哦詩興,雨作常妨載酒行。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雹揸懹危骸秳δ显姼濉罚虾#荷虾9偶霭嫔?,1985年,第3137頁。明代郭子章《六語》亦載:“清明,從冬至數(shù)至一百五日即其節(jié)也,前兩日為寒食,人家插柳滿檐,青蒨可愛,男女亦咸戴之。諺云: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雹吖诱拢骸读Z·諺語》卷7,明萬歷刻本,第34頁。
在清明節(jié)進行墓祭,應始于南宋時期。唐時,多以寒食作為墓祭的時間定位詞,如唐代釋道世述“寒食日,持酒食祭墓?!雹噌尩朗溃骸斗ㄔ分榱帧肪?1,四部叢刊景明萬歷本,第866頁。官方修訂的《大唐開元禮》中也是“若解滿或遠行辭墓,若外官解滿或京官辭墓,哭而后行。其寒食上墓如前拜掃儀,唯不占日?!雹崾掅裕骸洞筇崎_元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85頁。南宋時,中下階層開始出現(xiàn)清明墓祭描述,如黃大受《春日田家》:“清明百草春,家家上丘墓?!雹怅惼穑骸督〖肪?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第443頁。又有《歲時廣記》記錄當時民俗:“其后遇清明日, 游人多狎飲墳墓之側,謂之‘吊柳七’?!?黃懷信:《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28頁。 陳元靚:《歲時廣記》卷17,清十萬卷樓叢書本,第115頁。同樣使用了在清明節(jié)進行墓祭這一提法。不過,自南宋到清代,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都可以墓祭。如“今時祭之外,特具寒食展墓而薦之,亦復何害。”?陳元靚:《歲時廣記》卷16,清十萬卷樓叢書本,第102頁。墓祭成了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共有的習俗。
從清代開始,清明掃墓開始盛行?!督鹌棵吩~話》第八十九回“清明節(jié)寡婦上新墳,吳月娘誤入永福寺”中提及:“新近葬下,今日清明節(jié),特來祭掃、燒紙?!雹偬m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第900-908頁。清代官員劉青藜也在清明節(jié)時作《杜少陵墓》一詩憑吊杜甫:“萬里清明節(jié),回頭憶北邙……”②沈德潛:《清詩別裁集》卷22,清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刻本,第434頁。在清明節(jié)時墓祭成了民間習俗,但時間還未正式確定于清明節(jié)。直到中華民國時期,清明節(jié)被正式確定為墓祭的日子。邵元沖在《建國月刊》刊發(fā)《論民族掃墓節(jié)與紀念民族先賢》③邵元沖:《論民族掃墓節(jié)與紀念民族先賢》,《建國月刊》1935年第4期。,推行關于民族掃墓節(jié)的想法。1935年,國民政府將清明節(jié)確定為民族掃墓節(jié),并舉行公祭黃帝陵典禮。清明節(jié)墓祭此時被官方正式承認,并以節(jié)日的形式確定下來。
直到現(xiàn)在,清明前后墓祭,成了清明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而寒食節(jié)墓祭,從宋明清時期的與清明節(jié)墓祭并存,到中華民國時期清明節(jié)墓祭受到官方確認,而逐漸衰落了。
墓祭逝者這一形式最初并不存在,祭祀在夏商周三代時主要采用廟祭。出于慎終追遠的目的,對先輩的祭祀主要在為其神靈設立的宗廟進行,且是王族的權利,庶人只允許祭于寢處。據(jù)《禮記》記載,祭須于廟或寢,具體由等級而分,不設墓?!抖Y記·王制》規(guī)定:“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于寢?!雹軛钐煊睿骸抖Y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52頁。因為祭廟可祭靈魂,而墓則存放軀骸,“古者墓以藏體魄,廟以宅神靈,故祭于廟,不祭于墓?!雹蓠R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354頁。相對于逝者的軀骸,古人更關注逝者的神靈,即鬼魂或靈魂?!肮怼痹诠艜r同“歸”,并無負面與不詳?shù)囊馕?。因此,舊人作古,既不重視埋葬地點,也不刻意記錄喪期,而是看重認為有逝者神靈所在的廟祭??鬃诱f“古不墓祭”,原因蓋出于此。《周易》可印證“古不墓祭”這一說法。⑥黃壽祺:《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72頁。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shù)。后之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p>
在戰(zhàn)亂頻繁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源于對祭禮的權變,墓祭開始出現(xiàn)。王族內有權祭祀先祖的宗子不在,鑒于對祖先的追懷不可或缺,只能讓本沒有祭祀權力的無爵庶子進行祭祀:“曾子問曰,宗子去在他國,庶子無爵而居者,可以祭乎?孔子曰,祭哉?!雹邨钐煊睿骸抖Y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41頁。這是祭禮的第一次權變。無爵庶子由于身份低微,為了區(qū)別于宗子,不能在宗廟內祭祀,孔子認為庶子可以“望墓而為壇”,采用四時祭的方式,“請問其祭如之何?孔子曰,望墓而為壇,以時祭?!雹鄺钐煊睿骸抖Y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4頁?!墩f文》中“壇,祭壇場也?!雹峁誀c:《禮記質疑》,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第565頁。這是祭禮的第二次權變。若出現(xiàn)宗子不在世的情況,“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此古人祭墓之始?!雹忄嵭骸抖Y記疏:附釋音禮記注疏》卷19,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jīng)注疏本,第515頁。庶子“告于墓”即簡單墓祭,而后家祭。此時祭禮權變產(chǎn)生的墓祭主要針對王族,與平民無關,也并不是統(tǒng)一時間、統(tǒng)一地點的行為。
為平民墓祭提供實踐依據(jù)的人,應是孔子。孔子出身沒落貴族,合葬父母后,考慮到自己四處游蕩,為了記住埋葬的地方,孔子在父母合葬墓處立墳作為標記,便于進行墓祭?!拔崧勚乓?,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于是封之崇四尺。”①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52頁。這為后人墓祭提供了實踐依據(jù)。②對此,孔子并不覺得心安理得。有一次,學生重修孔子父母的墓,在《禮記》中,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薄抖Y記正義》中注曰:“自傷修墓違古,致令今崩,弟子重修,故流涕也?!?/p>
離開故土要墓祭,重回故土要省視祖墓,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成為習慣。孔子弟子顏淵曾說“吾聞之也,去國,則哭于墓而后行,反其國不哭,展墓而入?!雹蹢钐煊睿骸抖Y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4頁。清人吳省欽在《白華后稿》中評:“愿子孫長毋忘而已。予惟古者,墓與廟并重,故去國哭墓,反國展墓。曰不修墓,則慎諸始,而勿致再修。曰不易墓,則長養(yǎng)其草木,使之望而即辨。后之儒者,若可以聽其敗,而不之修、不之易,于義亦以疏矣?!狈从澈笕恕安恍弈?,不易墓”的原因。顏淵的聽聞從側面證明當時民間修筑祖墓較普遍,且離別或返回時需進行祭奠。祭祀時間并非固定于寒食或清明,不過墓祭行為應比較普及?!睹献印るx婁篇》中有“齊人有一妻一妾”,“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雹軛畈骸睹献幼g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87-188頁。這位齊人日??砍猿峭饽辜榔窞槭?,只有祭祀時間上非固定于寒食或清明,且該行為普及,才可能每天“必饜酒肉而后反”,吃得酒足飯飽地回家,如果不足,還能“顧而之他”。
秦到魏晉時期,官方正統(tǒng)的宗廟之制進一步被打破,為唐時士庶墓祭最終被承認提供了條件。秦朝起于西戎,受非中原正統(tǒng)文化的影響,開始在墓側起寢。兩漢時期,士大夫仿秦制在墓旁建祠,庶人則直接祭墓,⑤趙翼:《陔余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56-557頁。載:“兩漢以來,見于史書者不一而足。蓋又因上陵之制,士大夫仿之,皆立祠堂于墓所,庶人之家不能立祠,則祭于墓,相習成俗也?!鄙踔脸霈F(xiàn)陵高禮瀆的現(xiàn)象,然而,“陵之崇,廟之殺也;禮之瀆,敬之衰也?!雹揞櫻孜洌骸度罩洝?,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第543頁。預示了宗廟之禮的破壞。自魏文帝時開始,官方曾多次想要改變這一局面,都沒有取得成效。人們紛紛墓祭,這一習俗不斷發(fā)展壯大,使得官方不得不正視這一現(xiàn)象,直至唐時發(fā)展到政府將墓祭并入五禮,從此墓祭成為合禮的行為。
墓祭這一行為時間確定在清明前后,與唐時的寒食墓祭逐步官方化、并入五禮有關。
清明墓祭的前身是寒食墓祭。唐太宗時,已有寒食祭祀之事。唐太宗曾令寒食祭功臣高儉,“方寒食,敕尚宮以食四輿往祭,帝自為文?!雹呱虮穑骸短茣镶n》卷116,清嘉慶十八年海寧查世倓刻本,第1678頁。高儉卒于任上,唐太宗下詔讓尚宮局女官前往祭祀。唐高宗時,他頒布《不許臨喪嫁娶及上墓歡樂詔》:“如聞父母初亡,臨喪嫁娶,積習日久,遂以為恒。亦有送葬之時,共為燕飲,遞相酬勸,酣醉始歸?;蚝成夏?,復為歡樂,坐對松槚,曾無戚容。既點風猷,并宜禁斷。仍令州縣捉搦,勿使更然。”⑧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第462頁。這里唐高宗下詔要禁止的是對逝者的不敬行為:臨喪時嫁娶、送葬時燕飲酣醉、寒食墓祭時“歡樂”“無戚容”,并不是反對人們的墓祭習俗??梢姰敃r寒食墓祭已經(jīng)被民眾廣泛遵循,墓祭的時間基本固定在寒食前后。針對社會上的這種不良行為,唐高宗下詔書以禁斷,這種以禮正俗的行為,為玄宗時將寒食上墓編入五禮奠定了基礎。
平民墓祭正式被官方確立于唐玄宗時。唐玄宗頒布《許士庶寒食上墓詔》,正式承認了平民在寒食墓祭的合理性:“寒食上墓,禮經(jīng)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拜掃,申禮于塋,南門外奠祭,撤饌訖,泣辭。食饌任于他處,不得作樂。仍編入五禮,永為常式?!雹俣庞樱骸锻ǖ洹罚本褐腥A書局,1988年,第1437頁。允許士庶在寒食時在墳前以禮祭祀,地點在唐城南門外。在形式上,允許上墓祭掃,食物可以到他處吃,但不允許作樂。自此寒食墓祭成了官方正式的禮制內容,“大唐開元年之制五禮,其儀百五十有二。一曰吉禮,其儀五十有五……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②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2761-2762頁。后來,唐穆宗頒布《定寒食假詔》:“寒食省墓,著在令文?!睂⒑衬辜雷鳛榉ǘ倨诠肌?/p>
然而從寒食墓祭演變?yōu)榍迕髂辜?,應與清明、寒食兩者時間相近且假期相連有關,具體已在第一部分論述,茲不贅述。另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有清明、寒食、上巳概念混用的情況,也為寒食墓祭演變?yōu)榍迕髂辜来钇鹆藰蛄?。唐時,人們基本對清明、寒食、上巳三者不作嚴格區(qū)分,這從當時諸多詩詞作品可見一斑,如王表在《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中提到“春城閑望愛晴天,何處風光不眼前。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日出萬家煙”③彭定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3199頁。,清明、寒食兩句互文來敘述清明的春景;竇?!吨挝淞?,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劉員外禹錫》標題為寒食日,詩句中卻是“看春又過清明節(jié),算老重經(jīng)癸巳年”④彭定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3032頁。。兩者均將清明與寒食并舉。白居易在《會昌春連宴即事》中寫道“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雞黍三家會,鶯花二節(jié)連?!雹菖矶ㄇ螅骸度圃姟?,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8900頁。將寒食與上巳并舉。杜甫的詩更是直接將清明、寒食、上巳并列,《清明》中“虛沾焦舉為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⑥杜甫:《杜工部集》卷18,續(xù)古逸叢書景宋本配毛氏汲古閣本,第191頁?!胺暧賶逊俏岬?,況乃今朝更祓除”⑦杜甫:《杜工部集》卷8,續(xù)古逸叢書景宋本配毛氏汲古閣本,第83頁。的詩句,詩人緣情寄意,在詩作中融入了當時生活與習俗。宋時,已將清明直接作為墓祭的時節(jié)來描述了,如前述黃大受《春日田家》詩,以及高翥《清明日對酒》“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⑧陳思:《兩宋名賢小集》卷314,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616頁。等詩中,描述了人們清明祭掃墳墓的情景。這為清明墓祭在中華民國時期被正式確定為官方節(jié)日,提供了民俗條件。1935年,邵元沖在《建國月刊》刊發(fā)《論民族掃墓節(jié)與紀念民族先賢》⑨邵元沖:《論民族掃墓節(jié)與紀念民族先賢》,《建國月刊》1935年第4期。,以“發(fā)揚民族歷史精神”之名,激發(fā)民族團結與愛國情懷,推行關于民族掃墓節(jié)的想法。1935年,國民政府將清明節(jié)確定為民族掃墓節(jié),并確定清明節(jié)這一天,舉行公祭黃帝陵典禮。清明節(jié)至此成為集節(jié)氣、民俗、政治紀念日三者為一體的重要節(jié)日。⑩參見武漢大學姜海龍《民國曾有“民族掃墓節(jié)”:國共兩黨合祭黃帝》一文,該文目前為未刊稿。與清明墓祭的慎終追遠目的有所區(qū)別的是,被固定在清明節(jié)時的民族掃墓節(jié)突出的是民族和國家意識。至此,清明墓祭被正式確定下來,兼民俗性與政治性為一體。寒食墓祭就此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墓祭由俗入禮,其情感基礎在于對先祖與親人的思念,體現(xiàn)孝道文化。唐代玄宗允許士、庶族墓祭“永為常式”,是以“用展孝思”之名在詔書中呈現(xiàn)的。但因俗行禮,也要以禮正俗。禮也對墓祭的具體民俗行為做了一番修正。針對社會上臨喪嫁娶、送葬燕飲以及寒食上墓缺少戚容的積習,唐高宗下詔書以禁斷。古人有南向稱君,北向稱臣①莊子說:“明此以南向,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向,舜之為臣也。”參見焦竑《莊子翼》卷4,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的尊卑觀,南向即坐北朝南,為尊,北向反之。因此,士庶墓地在詔書中被要求立于南門外。作樂上,由于雅樂祭祀由宮廷專有,民間不得使用;而俗樂主要用于娛樂,與唐高宗規(guī)定的展露戚容不符,因此無論雅樂還是俗樂,都不宜在墓祭時出現(xiàn),所以詔書中規(guī)定不得作樂。并且,《通典》中規(guī)定墓祭主體為“王公以下”的士庶,在寒食時進行拜掃,其余祭祀應在與等級相對應的祠廟內進行。這就是以禮正俗。
墓祭從民間行為到入唐代官方禮儀,這一禮俗互動過程反映了社會階層的變動。中國在唐宋之交出現(xiàn)變革,庶族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提高后,迫切需要調整禮制,以適應目前的社會地位,滿足自己社會生活的需要。唐時,城市社會階層成分與層級頗為復雜,當時社會的扁平化傾向,為城市的知識階級參與政治以及地位的上升提供了條件。李伯重根據(jù)其律令的有效主體、封建特權和基本權利的有無程度劃分唐代社會等級。具體為以下四類:無限特權的帝后等級,掌握有限特權的應議請減贖當免者,無特權但有起碼權利的凡人等級,連起碼權利也沒有的部曲奴婢等級。據(jù)馬克思“多級階梯”理論,隨著歷史發(fā)展,封建社會越向前發(fā)展,等級結構越簡單。②李伯重:《〈唐律疏議〉中所見的社會等級》,《云南社會科學》1988年第5期。官僚集團中的軍功與文士集團從中層開始下移,而底層由于知識分子等的加入地位得以上升③陳靈海:《唐代籍沒制與社會流動——兼論中古社會階層的“扁平化”動向》,《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在階層結構的底層,注入了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及其他有能力者,導致其總體水平的抬升;而作為君主輔佐的軍功集團和文士集團,則從原先的中層集團,越來越靠近于社會底層……”。這種扁平化的發(fā)展增加了中下階層的政治參與度,提高其變革熱情,促進禮俗互動。中層集團的擴大傾向,其墓祭之俗源自長期實踐的需要,禁無可禁,這為禮后期一定程度的妥協(xié)與城市的知識階層對士庶墓祭的承認提供了條件。
縱覽墓祭禮俗變動的過程,蘊含了政府對平民生活習俗的認可和尊重。從“禮不下庶人”,祭祀先人本是士大夫階層按禮制等級進行廟祭,墓祭原是官方所不齒的平民行為,到肯定士庶墓祭;從禮經(jīng)無文,到唐玄宗時期下詔書、入五禮;從古不墓祭,到墓祭廣泛存在。這預示了社會階層的變動,是平民階層社會地位提高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