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筱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立法法》于2015年3月進行了首次修改,這次修改的一個重大成果是極大地擴充了地方立法權,使得一些原本沒有立法權的設區(qū)的市獲得了立法權,掀起了全國范圍內地方立法的熱潮。公眾參與地方立法制度不僅僅是保障地方立法權正確行使的重要途徑,也順應了是民主立法、科學立法的立法趨勢。
公眾參與制度除了是緩解政府與人民群眾矛盾的一種模式,也是代議制民主的有效形式。關于公眾參與的定義,學界認為是一種不依靠任何中介力量,公民可以直接參與國家活動,發(fā)表意見,影響決策的方式。①公眾參與制度可以溯源至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人民主權理論,該理論認為:人民主權是公意的體現(xiàn)。政府的權利需要人民賦予。人民是國家的真正主人。公眾參與是充分反映民意、維護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現(xiàn)代政治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在我國,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立法調研、論證會、聽證會、公開征集立法建議、撥打立法部門官方電話和寫網(wǎng)絡郵件都是我國公眾參與立法的重要形式。
在憲法、立法法的指引下,各地方立法機關結合地方實際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方略,并引導公眾參與到地方法律制定的過程中去,保障民眾的知情權,提升地方立法的創(chuàng)造力,讓人民群眾更好地實現(xiàn)當家做主。憲法和立法法將人民參與立法的原則直接寫進法條中,明確而具體地以法律形式賦予公民立法參與權,保障公民當家做主權利真正實現(xiàn)。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人民參與立法原則共同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擴寬公眾對地方立法的直接參與的渠道,制定出反映地方民眾真實意愿的法律規(guī)范,使地方立法更好地被社會公眾所接受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使地方法規(guī)在地方更好地得到有效實施。
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非常不利于法律在地方的施行,公眾參與制度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地方立法機關在立法時專權現(xiàn)象嚴重,立法時常常忽略向民眾公開這一環(huán)節(jié),或者是向社會公開的渠道有限,政府公開透明度不夠,致使民眾與立法者溝通不暢,民眾壓根沒有接觸到法律制定的相關信息,更無從參與到立法中去。一些地方立法機關采取的參與方式非常單一,僅在主管部門網(wǎng)站上公布,使一些平時很少上網(wǎng)甚至不會上網(wǎng)的老年公民失去參與地方立法的機會,導致參與立法的人員數(shù)量有限,民眾在立法中發(fā)揮的作用微乎其微,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就以往的立法經(jīng)驗來說,公眾認為普遍怕麻煩,認為立法就是立法機關和立法工作者的事,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脫節(jié),而民眾對法律法規(guī)的理解能力有限,參與立法工作費時費力且需要較強的專業(yè)性,自己提出的立法建議也不一定能被立法機關采納,極大地打擊了民眾參與立法工作的積極性,很多民眾懷有冷漠心理對待參與立法的活動,放棄了直接參與立法的權利。從歷史原因來看,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比較保守,民眾大多畏懼與政府打交道,長此以往,民眾都是被動接受政府決策,缺乏參與立法的主動性。此外,在地方政府的立法實踐中,立法參與者大多為法學工作者、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擁有較高的法律專業(yè)素養(yǎng),民眾不敢質疑法學專家的權威,普遍認為只要被動接受法律的實施即可,無需參與到立法過程中去也是造成公眾參與立法意識淡薄、意愿低下的原因之一。
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已經(jīng)全面進入到信息化社會,立法信息的溝通傳遞是立法全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信息反饋機制是溝通立法機關和立法受眾的橋梁和紐帶,立法者所獲得的決策信息是否真實、完整直接關系著立法質量的好壞,事關我國的法治水平能否提高。我國當前的地方立法信息反饋機制尚不健全,缺乏配套的反饋機制,致使立法時民意難以傳達給立法工作者,無疑是對政府公信力的一種損害。
公眾參與地方立法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現(xiàn)代民主必須要完善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途徑,為人民群眾制定出反映民意的高質量法規(guī)。
報刊、電視、網(wǎng)絡等媒體要密切關注對本地方立法工作的進展,及時對地方立法情況進行宣傳報道,發(fā)揮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加大宣傳力度對地方性法規(guī)制定進行宣傳,創(chuàng)新宣傳形式,充分運用新的傳播媒介如直播、新浪微博等渠道發(fā)布立法動態(tài),搜集民眾的立法建議,采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立法宣傳渠道,引導公眾參與到立法過程中去,使公眾持續(xù)保持對立法的關注度,提高公民對立法活動的積極性??刹捎眯侣劙l(fā)布會的形式向社會宣傳立法工作,積極營造公眾關注立法動向、全民參與立法的法治氛圍。政府可以制作普法宣傳手冊,加強立法宣傳,調動群眾關注地方立法,積極學法的積極性,為地方法制事業(yè)的發(fā)展建言獻策,推動地方立法工作開展。政府定期發(fā)布立法狀況公告,使公眾及時知悉最新的立法信息。
立法部門普法時要注意普法活動的廣泛性,普法教育要面向人民群眾,可以采用發(fā)放問卷的方式提高人民群眾對立法工作的知曉度和參與度。與此同時,普法工作要有針對性,對于工廠工作的工人普及勞動法有關的法律知識,對教師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法相關的法律知識,對旅游從業(yè)者普及旅游法相關的法律知識,各行各業(yè)的從業(yè)者可以推選出行業(yè)代表,當與自己行業(yè)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修改或頒行時,由行業(yè)代表代表行業(yè)參與立法活動,將本行業(yè)內群眾的心聲傳達給立法者,積極投身于公民參與立法活動中去。設立普法周,立法主管部門在普法周期間開展各種免費的能夠吸引民眾參與興趣的普法活動,讓人民群眾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參與到法律宣傳活動中去,增強人們社會主義法律素養(yǎng),調動民眾參與地方立法活動的積極性。立法者向社會公眾普及法律常識,有助于人民群眾掌握法律知識,培育公民主人翁意識。
立法為民是立法工作的宗旨,將民眾所提出的好的建議采納吸收,將民意集中,將民主立法落實到實處是立法工作者的工作重心。我國的立法反饋機制不夠完善,導致民眾的建言建議很少能夠傳達給立法部門。筆者的建議如下:立法主管部門可以召開群眾意見采納情況反饋會,召開反饋會的優(yōu)點在于使民眾與立法參與者直接交流溝通,專家們可以當面對法律條文解釋釋義,民眾對于法條的不懂之處可以與法學工作者平等地交流,讓廣大民眾都能夠參與到立法過程中去,將民意、民愿傳達給立法部門,充分調動民眾參與地方立法的積極性,從而使立法機關廣泛集中民智,最終形成有利于多數(shù)人利益的決策。反饋會結束后相關部門應當組織相應的工作人員總結反饋會中民眾提出的寶貴意見,形成書面的反饋報告,將反饋報告公布在政府信息公開的網(wǎng)站上,以供民眾瀏覽查詢。
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公民參與地方立法具有重要意義,不僅順應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立法趨勢,還可以維護公民自身的合法權益。公眾參與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僅靠立法機關加強普法宣傳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民眾與立法機關共同努力,有效保護公眾參與立法權。公眾參與地方立法制度還有很多的進步完善空間,筆者依據(jù)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公眾參與制度會更加健全,立法部門能夠更好地匯集民智,將公眾意志采納并落實到法律法規(guī)的條文中去。
[ 注 釋 ]
①徐璐.代議抑或參與——當前我國公眾參與立法的不足與對策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