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苒
如果不是群里一位“女眾”為我科普,我便完全不曉得川西南的大山深處有一座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藏傳佛學院。佛學院所在地色達縣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東北部,平均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境內地形地貌復雜,屬典型的川西地槽系巴顏喀拉山褶皺帶,該地區(qū)日照充足,為高原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零下1度,長冬無夏。日照充足,為高原季風性氣候,縣域內有著草原、湖泊、河流……以及絢麗多姿的藏族風情。
距色達縣城20余公里有一條山溝叫喇榮溝,順溝上行數里,蔚藍蒼穹之下,銀嶺碧草之間,數千間赫紅色的木屋,如眾星拱月般簇擁著幾座金碧輝煌的大殿——它就是藏于深山中的喇榮寺五明佛學院。色達,藏語意為“金馬”,傳說因在這片富饒而美麗的草原上曾發(fā)現過馬頭形金子而得名。從色達喇榮寺最高的山峰上,那座靈光閃閃的建筑——“壇城”往下走,只見滿山滿谷的紅艷藏屋,時間在此仿佛停滯,只有搖鈴和鐘聲提醒著我加快腳步。
走下數百級臺階,耳邊不時響起講經者的話語,傳說二百多年前,大成就者多珠根桑銀彭在《未來預言》中寫道:“色達當天喇溝處,烏金化身名晉美,賜給四眾菩薩徒,顯密正法如明日利生事業(yè)高如山,清凈徒眾遍十方,結緣其者生極樂”。這里的“色”指色達,“阿”指學院左邊的啊拉神山,“當”指學院右邊的當金神山,“天”指學院前邊的樹天女神山,“喇溝”指樹天女神居住的喇榮溝。此預言受記了法王的名號眷屬地址、事業(yè)。
此后,德將多吉于1880年在此興建佛學院,樹立寧瑪派講修法幢。傳說有數十人曾在此成就虹光身。 1980年法王晉美彭措吉祥賢在第一世敦主仁波切的修行地——色達喇榮溝、即大密乘虹光身靜處,創(chuàng)建了修學不偏佛法的大學院,當時僅有學者30余人。1987年,十世班禪大師贊成在這里成立佛學院,親筆寫信給色達縣政府,請求支持。1993年,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位學院題寫了漢文“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的門牌。
我在剛剛進到山里時完全被這所佛學院的壯觀驚得目瞪口呆,連綿數公里的山谷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木棚屋,這些都是在這里修行和學習的喇嘛和覺母((藏傳佛教對修行的男性尊稱喇嘛、女性尊稱覺母))的宿舍,身披槳紅色僧袍的喇嘛和覺母來來往往,空氣中充滿生機和祥和氣氛。
在我走到講經堂時天色幾近黃昏,落日的余暉灑落在臺階一側的廣場上,這座氣勢恢弘的建筑寬約兩百多米,高近三十米,在周邊眾多小紅屋和大廣場的映襯下顯得十分壯觀。講經堂的臺階上,坐滿了身著紅袍的覺母,此刻她們正在用晚餐,三五人一堆,席地而坐。晚餐都很簡單,大多是對面小賣鋪買來的快餐食品,很多人一邊吃還低頭沉浸在經書之中。
我從來沒有看見過這么多的紅衣覺母。跟著眾人在臺階上脫了鞋,走進了講經堂,里面的場景霎那間讓我更覺震撼。那是一個高達十余米的大廳,已經聚集了數百個吃過晚餐的覺母。七八人圍成一個圓圈,幾十個圓圈相連,她們圍坐于地,染紅了整個大廳的地板。這樣的教學場地,完全顛覆了我記憶中所有對“教室”的印象。這里的女學員不分年齡、班級,看經書念經文,放眼望去,只有滿目紅袍和聽不懂的藏音。
色達喇榮寺五明佛學院以藏族學員為主,也有不少漢地顯宗學生,因此也設漢經院,由堪布(音kan pu)用漢語講課。堪布在漢語是大法師的意思,就是佛學修為很高的有成就的僧人。這里除了幾座大經堂外,其余的僧舍建筑都很簡樸,學院里的大活佛丹增活佛的家就是一個低矮的小門進去,也沒有奢華的修飾。佛學院戒律十分嚴格,見不到閑散人員游蕩。男眾女眾的僧舍涇渭分明,即使兄妹親屬彼此也不互訪。
修行人的生活非常艱苦,或者說簡單,山上沒有自來水,用水要到山腳下去背。我住的旅舍設施也非常簡陋,最好的房間不過只有三張床和一盞電燈而以,沒有自來水、沒有空調、也沒有衛(wèi)生間以及供暖設施,總之到了這里洗澡和美食都是只能想一想的奢侈品,不過入鄉(xiāng)隨俗也就不介意那么多。
當我了解過佛學院的課程時才真叫一個驚嚇!竟然那么多?學院的課程設置分顯教、密教和共同文化三大部分。之前我一直以為藏傳佛教唯有密宗,其實不然,藏傳佛教中顯密同樣發(fā)達,其從印度翻譯的顯宗經論之浩瀚實不遜於漢傳佛教。且與漢傳佛教相比,其次第嚴謹,修學系統(tǒng)性的特點尤為突出。
據佛學院院長自尊空行母門措上師介紹,上任院長法王晉美平措在世時,親自挑選出三位大堪布給漢地僧俗弟子傳授顯密教法及藏文。在智悲佛網、顯密佛網和慧燈之光三個網站,隨時都可以查看和下載索達吉堪布仁波切、益西彭措堪布仁波切和慈城羅珠堪布仁波切這三大堪布的實時課程表。除了針對出家僧尼的專業(yè)課程,還有更多普及佛法常識乃至人生感悟的課程,面向短期求學居士、中外大學、甚至廣大的社會受眾。連色達一名普通的出租車司機也指著居士學堂的房子對我說,夫妻兩個都可以同時來這里修十天半月的課程。
我了解到,在佛學院正式的授課中,顯宗是基礎,包括戒律、因明、俱舍、中觀、般若五大類。藏族僧眾們上課要求特別嚴格,在第二天上課時不但要背出頭一天的頌辭,而且還要完整地復述出其主要內容。這幾科修完一般需四、五年時間,然后經過嚴格的答辯,與大眾前激烈的辯論,過關者方可獲得堪布的稱號,才有資格給他人講經說法。此過程稱為“聞思”——“ 末法時代,唯有聞思究竟的人方可證悟大圓滿”。
而密宗課程開設有續(xù)部經典、各類加行、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和竅訣。所傳密法中還有大幻化網、時輪金剛、大威德金剛等。無論是高級別的仁波切堪布,還是一般普通僧眾,在修密法正行之前必須先修滿五個加行,其時間大致與學顯宗教法同步。具體為:皈依、發(fā)菩提心、懺悔、獻曼達和上師瑜伽。五個加行需按次第而修,每個加行中都有一特定的密咒,每個密咒至少應念滿十萬遍,并且不以修滿一輪為滿足。加行好比是對自己的善根培土施肥,土質只有從貧瘠改造為肥沃深厚后,才有長出參天大木的基礎。所以,即令圣者如法王,學法時也共修滿二輪加行。加行修完,顯密聞思獲得了一定的定解,并接受了大圓滿灌頂后,才接著修大圓滿中的特殊加行,完成后方正式開始修正行的徹卻(立斷)與托噶(頓超),其修行步驟之嚴謹,一二十年不算長,讓我突然對“苦行僧”三個字有了頓悟。
至于共同文化課程,包括五明和藏文。藏族人把所有學科分成大小五明之學:大五明包括:工藝明 、醫(yī)方明、聲律明、正理明、佛明;小五明包括:修辭明、辭藻明、韻律明、戲劇明、星象明。打個不恰當比方,如今令億萬中國學生和家長緊張發(fā)怵的高考,與高僧佛學的修行相比,是否簡直就是小兒科呢?
色達五明佛學院盡管戒律嚴格,苦修艱辛,但眾星拱月簇擁著金碧輝煌的三大經堂,延綿數公里密密麻麻的赫紅色木屋僧舍,至今已占滿多個山頭卻仍然大有蔓延之勢,以至形成了世所罕見“色達山河一片紅”的壯觀景色。這個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藏區(qū)山溝,已經被紐約世界日報稱之為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常駐人口達3萬多人,到了每年的四大重要法會,最多的時候曾聚集數十萬人。
此時此刻,天色已晚,但在大經堂背后的廣場上仍有幾百個身著紅袍的喇嘛圍成大小不一的圈子擊掌辯經。每個辯經的喇嘛都一臉忘情的投入,一邊大聲辯經一邊拉開弓形手勢啪的一聲強力擊掌,以至于廣場的擊掌聲此起彼伏。也許是誰說得好圍到圈子里的人就多,我擠進了人最多的喇嘛圈,奈何我這個人一點佛緣也無,聽不懂辯經手說的任何一句話,但那啪啪的擊掌聲,卻仿佛打在我的心間。轉頭望向山谷,點點燈火,如萬家生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