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譚諍 陳鳳至
摘 ? ?要: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內學者把心理資本概念引入教師群體研究中。目前國內教師心理資本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受關注程度逐漸上升。研究者主要關注各類教師群體的心理資本狀況、影響因素和人口學變量等心理資本特征;教師心理資本結構量表主要為“二維度”“四維度”和“五維度”,教師心理資本量表的建構隨意性較大;研究者關注到心理資本的直接作用(效用)、調節(jié)作用和中介作用。已有研究成果呈現(xiàn)出三大特點:成果總量少,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師;研究方法單一,缺乏權威的本土化教師心理資本量表;實踐研究滯后,教師心理資本干預研究有待加強。
關鍵詞: 中國教師 ? ?心理資本 ? ?進展與趨勢
心理資本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國外經濟學領域,相關研究認為心理資本指能夠影響個體效率的個性特征,支配個體的工作態(tài)度和行為動機。最具代表性的是Luthans(2004)的研究,認為心理資本指能夠導致員工積極組織行為的心理狀態(tài),主要包括信心或自我成就感、希望、樂觀和韌性四個方面[1]。Avolio等(2006)指出心理資本綜合希望、自我效能、樂觀、積極歸因、自我恢復能力等多種個體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2]??陆值龋?009)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研究開發(fā)了本土化的心理資本量表,認為除Luthans等人提出的四個維度外,還獲得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包括尊敬禮讓、謙虛沉穩(wěn)和感恩奉獻等新的心理資本內容[3]。雖然國內外學者對于心理資本的結構還在探索中,但一般認為心理資本是積極的,以及心理資本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的特征。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國內學者把心理資本概念引入教師群體研究,認為心理資本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增加教師工作投入,提高教師幸福感,讓教師有更多的歸屬感和獲得感。教育要發(fā)展,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對于教師心理資本狀況,以及如何提高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心理資本水平,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本研究通過梳理國內教師心理資本研究文獻,分析國內教師心理資本的研究現(xiàn)狀,以期為開展國內教師心理資本研究提供文獻參考和啟示。
一、數(shù)據(jù)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國知網(wǎng)(CNKI)數(shù)據(jù)庫作為文獻樣本。進入(CNKI)數(shù)據(jù)庫后,使用CNKI高級檢索功能,檢索路徑依照主題“教師心理資本”、期刊來源“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時間“截止至2019年”、檢索條件:“精確”、檢索時間“2019年4月5日”。檢索后共得到117條文獻記錄,經過剔除會議綜述、會議預告、期刊目錄、通知、無作者信息、書評、訪談等數(shù)據(jù)后,最終獲得有效文獻81篇。本研究對81篇文獻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歸納和總結。了解我國學者的發(fā)文情況,整體把握國內教師心理資本研究的進展與趨勢,管窺國內教師心理資本研究的進展與趨勢,為我國教育研究者及實踐者提供參考與借鑒。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文獻總量分布趨勢。
某一研究領域每年的發(fā)文數(shù)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該研究領域的受關注趨勢。根據(jù)我國教師心理資本研究文獻年度分布情況看,國內教師心理資本研究始于2010年,從2013年開始至今,每年均在10篇文獻以上,呈現(xiàn)上升趨勢。從發(fā)文總量看,國內教師心理資本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受關注程度逐漸上升。
(二)我國教師心理資本特征研究。
教師心理資本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心理資本水平、影響因素,以及表現(xiàn)在人口學變量的差異性等方面。吳偉炯(2011)以廣州中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教師心理資本處于中等水平,希望與樂觀水平較低,心理資本及各維度在不同性別、婚姻狀況、年齡、學校類型等人口學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4]。王思陽(2012)以河南與重慶的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心理資本總體水平處于中等偏上,希望與樂觀水平得分最高,心理資本總體水平在性別、年齡、學歷、學科四個人口學變量上不存在顯著差異[5]。梁月琴(2013)對鄂爾多斯地區(qū)的幼兒教師心理資本研究發(fā)現(xiàn),聘用教師與正式教師在心理資本及各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心理資本及各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通過城鎮(zhèn)教師和鄉(xiāng)村教師的比較發(fā)現(xiàn)在自我效能上存在顯著差異[6]。張西超(2014)對小學教師的研究顯示,教師心理資本總體水平相對偏高,自我效能、樂觀水平得分偏低。女性教師自我效能水平顯著低于男性教師[7]。李亞云(2018)通過對310名高校教師的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高校教師心理資本和職業(yè)幸福感水平整體處于中下水平[8]。王芳(2017)通過對寧波某地方高校243名教師的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地方高校教師的心理資本整體水平較高,但對于中青年(35周歲以內)、中級職稱和女性地方高校教師的心理資本還需著重開發(fā)提升[9]。任亮寶和李吉祥(2014)的研究表明,大學教師心理資本自我效能、樂觀、堅韌性三維度在年齡、學歷、婚姻狀況、教齡、崗位等變量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只有希望維度在職稱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10]。從上述研究可以得知,國內對于教師心理資本的研究牽涉幼兒園、中小學和大學教師等群體;心理資本在年齡等人口學變量上因調查對象不同呈現(xiàn)出不同的差異性特征,心理資本水平同樣存在差異。
(三)教師心理資本結構研究。
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權威的教師心理資本結構量表,通過對國內教師心理資本文獻的閱讀和歸納,教師心理資本結構可以歸納為“二維度”“四維度”“五維度”三類?!岸S度”大致把教師心理資本分為兩大類,如謝穎(2013)認為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包括任務型心理資本和人際型心理資本[11],王思陽(2012)認為小學教師心理資本結構分為個體心理資本和關系心理資本[12],李敏(2010)認為高校教師心理資本包括人際導向型心理資本和工作導向型心理資本[13]。“四維度”如李力、鄭治國等人(2015)探索出我國高校教師的職業(yè)心理資本結構由認知資本、情感資本、意志資本和人際資本四個維度組成[14],張文使用探索性分析提取了自信、希望、樂觀、韌性四個維度[15]?!拔寰S度”如王艷姣和潘威等人(2018)編制的心理資本問卷包括韌性、寬容、利他、感恩、情商五個維度[16]。綜上所述,研究者對教師心理資本結構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目前使用較多的是自我效能、希望、韌性和樂觀四維度,由于教師職業(y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學界有待進一步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教師職業(yè)心理資本結構量表。
(四)教師心理資本的作用研究。
心理資本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會對一系列其他教師相關心理品質發(fā)生作用,作用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直接作用(效用)、調節(jié)作用和中介作用。
1.直接效應研究
在教師心理資本的作用研究中,心理資本作為自變量的直接效應是學者關注的重點,主要探討心理資本對教師幸福感、工作滿意度、職業(yè)壓力、職業(yè)倦怠和職業(yè)認同等變量的作用。心理資本與教師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趙科,李蓮,2015[17];張西超,胡婧,2014[18];袁殷紅,2018[19]);心理資本與教師工作滿意度呈正相關關系(王寶英,孫娜娜,2018[20];武成莉和姚茹,2018[21]);心理資本與教師職業(yè)壓力呈顯著負相關(張西超,胡婧,2014[22]);心理資本與教師職業(yè)倦怠呈顯著負相關(王姣艷,潘威,2018[23];夏扉,2017[24];李亞云、董愛國,2018[25]);陳韶榮和吳慶松(2018)的研究表明心理資本對青年教師職業(yè)認同有正向預測作用[26];陳晨(2018)的研究表明大學教師的職業(yè)榮譽感通過心理資本中介變量顯著地預測教師的職業(yè)成功[27]。此外,李娜和張善紅等人(2018)的研究表明臨床護理教師心理資本與評判性思維能力及勝任力均顯著相關[28]。
2.調節(jié)作用研究
調節(jié)變量是用來解釋自變量在何種條件下會影響因變量的。也就是說,當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大小或正負方向受到其他因素影響時,這個其他因素就是所謂的調節(jié)變量。目前少數(shù)學者關注到教師心理資本作為調節(jié)變量的作用關系,如王寶英和孫娜娜等人(2018)的研究結果表明高校教師的心理資本在主動性人格與工作滿意度之間起調節(jié)作用[29]。武成莉和姚茹(2018)的研究表明心理資本及事務心理資本、人際心理資本維度都對工作滿意感和職業(yè)倦怠間的關系起到了調節(jié)作用[30]。許多和聶磊(2017)的研究表明心理資本在職業(yè)緊張與工作滿意度之間發(fā)揮了調節(jié)作用[31]。毛晉平、譚美金(2013)的研究表明人際型心理資本對變革型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投入的關系起調節(jié)作用,人際型心理資本在變革型領導風格與任務型心理資本的關系間起調節(jié)作用[32]。
3.中介作用研究
中介變量是自變量對因變量發(fā)生影響的中介,研究表明,教師心理資本在與教師有關的相關變量的作用關系中會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和完全中介作用。認為心理資本有部分中介作用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劉旭和白學軍等人(2016)的研究表明壓力困擾在心理資本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33];張西超、胡婧等人(2014)的研究表明職業(yè)壓力在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34];王姣艷、潘威等人(2018)的研究表明心理資本在職業(yè)壓力與職業(yè)倦怠之間具有顯著的部分中介效應[35];李亞云(2018)的研究表明心理資本在高校教師工作績效和職業(yè)幸福感間起部分中介作用[36];彭歐、黃旭等人(2018)的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師心理資本在勝任力對職業(yè)幸福感的積極影響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7];李娜、張善紅等人(2018)的研究表明臨床護理教師心理資本在評判性思維能力與勝任力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8];陳韶榮、吳慶松(2018)的研究表明工作投入在心理資本與職業(yè)認同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39]。認為心理資本有完全中介作用的研究成果,如劉旭和白學軍等人(2016)的研究表明心理資本在認知重評與生活滿意度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40]。部分研究只是指出了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地位,如趙科、李蓮等人(2015)的研究表明心理資本通過職業(yè)發(fā)展期望和工作家庭沖突的中介對幸福感產生間接影響效應[41];夏扉(2017)的研究表明工作滿意度在心理資本與教師職業(yè)倦怠間起中介作用;[42]袁殷紅(2018)的研究表明心理資本在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間起到中介作用[43];毛晉平、譚美金(2015)的研究表明任務型心理資本是人際型心理資本調節(jié)變革型領導風格與工作投入關系中的中介變量[44]。
三、教師心理資本研究現(xiàn)狀的討論
(一)成果總量少,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師。
從目前已有研究成果看,教師心理資本的研究成果總量不多,沒有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同時,教師心理資本的研究對象以高校教師為主,中小學教師、特殊教育教師、幼兒教師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針對比較弱勢的教師群體,如鄉(xiāng)村教師心理資本的相關研究匱乏,在目前鄉(xiāng)村教育振興的大背景下,今后在教師心理資本研究中需要特別加以關注。
(二)研究方法單一,缺乏權威的教師心理資本量表。
大多數(shù)研究者使用問卷調查法,很少有人進行質性研究;研究工具集中使用SPSS軟件,少數(shù)使用了LISREL、AMOS、MPLUS等軟件。研究中問卷調查的樣本取樣沒有遵循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隨機原則,采用橫斷調查取樣的研究較多。在以后研究中應該盡量結合多種方法,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軟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可以采用縱向研究和聚合交叉式的研究方式展開調查。已有研究大部分采用Luthans的調查量表,雖然在中國具有很好的信度,但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的為大家廣泛接受的本土化教師心理資本量表。心理資本具有跨文化的差異性,不同文化群體的心理資本結構存在差異;同時,不同職業(yè)場域的量表語境差異性也很明顯。由此,研究者亟待開發(fā)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且吻合教師職業(yè)語境的心理資本量表。
(三)實踐研究滯后,教師心理資本干預研究有待加強。
我國對心理資本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教師心理資本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只是牽涉教師心理資本的狀況和影響因素、心理資本的直接效應、調節(jié)作用和中介作用等,基本屬于理論探討范疇,但是對于教師心理資本理論的具體運用,特別是如何改善心理資本狀況,實現(xiàn)職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力度明顯不夠,遠沒有建立起各級教師心理資本的干預機制,理論研究與實踐運用處于脫節(jié)。
參考文獻:
[1]Luthans F..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2,23(6):695-706.
[2]Avolio. B., Luthans. F.. The High Impact Leader: Moments Matter in Accelerating Authentic Leadership Development[M]. New York: McGraw-Hill, 2006.
[3]柯江林,孫建敏,李永瑞.心理資本:本土量表的開發(fā)及中西比較[J].心理學報,2009,41(9):875-888.
[4]吳偉炯.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1:72-77.
[5][12]王思陽.小學教師心理資本的特點及相關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2:29-32.
[6]梁月琴.鄂爾多斯地區(qū)幼兒園教師心理資本現(xiàn)狀調查及干預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14-17.
[7][18][22][34]張西超,胡婧.小學教師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職業(yè)壓力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4(2):200-207.
[8][36]李亞云.心理資本在高校教師職業(yè)幸福感與工作績效間的中介作用[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25-129.
[9]王芳.地方高校教師心理資本現(xiàn)狀調查[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7(6):15-21.
[10]任亮寶,李吉祥.大學教師心理資本、工作壓力與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2):11-17.
[11]謝穎.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結構研究及問卷編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16-35.
[13]李敏.高校教師心理資本的內容結構及其相關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0:24.
[14]李力,鄭治國.高校教師職業(yè)心理資本結構的實證研究[J].心理學探新,2015(6):534-540.
[15]張文.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問卷的編制及其特征分析[D].重慶:西南大學,2010:20-35.
[16][23][35]王姣艷,潘威.特殊教育教師職業(yè)壓力與職業(yè)倦怠的關系: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8(5):802-805.
[17][41]趙科,李蓮.中小學教師心理資本與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5(1):31-32.
[19][43]袁殷紅.高校教師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J].高教學刊,2018(18):152-154.
[20][29]王寶英,孫娜娜.心理資本在高校教師主動性人格和工作滿意度中的調節(jié)作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8):173-176.
[21][30]武成莉,姚茹.高校專職心理咨詢教師工作滿意感對職業(yè)倦怠的影響——心理資本的調節(jié)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8(9):91-96.
[24][42]夏扉.心理資本對教師職業(yè)倦怠影響研究——基于528名在崗教師的調研[J].江西社會科學,2017(7):250-256.
[25]李亞云,董愛國.高職教師心理資本與職業(yè)倦怠相關性實證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11):25-30.
[26][39]陳韶榮,吳慶松.心理資本與高校青年教師職業(yè)認同的關系研究——論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J].大學教育科學,2018(1):59-68.
[27]陳晨.大學教師的“榮譽頭銜”與榮譽感匹配嗎——兼論心理資本的中介效應[J].高教探索,2018(10):103-109.
[28][38]李娜,張善紅.心理資本對臨床護理教師評判性思維能力與勝任力的中介效應分析[J].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8(8):620-623.
[31]許多,聶磊.高校青年教師職業(yè)緊張與工作滿意度關系:心理資本的調節(jié)作用[J].中國電子教育,2017(3):45-54.
[32][44]毛晉平,譚美金.變革型領導風格對中小學教師工作投入的影響: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J].教師教育研究,2015(5):14-22.
[33][40]劉旭,白學軍.農村中小學教師情緒調節(jié)策略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J].心理學探新,2016(3):234-238.
[37]彭歐,黃旭.特殊教育教師勝任力對職業(yè)幸福感的影響: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8(10):51-55.
基金項目:江西省2019年度研究生創(chuàng)新專項資金項目
項目名稱:鄉(xiāng)村教師心理資本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項目編號:YC2019-S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