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907年)不僅以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達著稱于世,而且以兼收并蓄、善交友鄰、對外開放而彪炳史冊。對于唐代中外交往的盛況,詩人們最敏感,他們曾以飽蘸的筆墨,夸張的手法進行了描述和烘托,留下了無數(shù)的詩篇。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涉及“中外交往”這一題材的詩有500余首,約占全唐詩的1%。[1]不僅數(shù)量可觀,而且內(nèi)容豐富,涉及中外交往活動的各個方面。僅從國家和地區(qū)而言,進入唐代詩人視野的就有新羅、日本、安南、林邑、扶南、驃國、昆侖、訶陵、天竺、波斯、大食等,這些詩篇既可佐證史書之記載,又可加深人們對唐朝與“七十二國”交往的感觀認識。限于篇幅,本文就唐詩涉及的唐朝與新羅交往史實略做分析。
一、豐富多彩的交往詩
檢索唐代中外交往詩,不難發(fā)現(xiàn)以日本、新羅為題材的詩篇較多。關(guān)于唐代中日交往詩,據(jù)張步云先生整理統(tǒng)計有129首,其中中國作家56人,詩66首。[2]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涉及中新交往的詩篇也有百余首,其中中國作家35人,詩46首,茲按其內(nèi)容輯錄如下。
1.描寫新羅物質(zhì)文化的詩篇
如《全唐詩》卷26李白《高句麗》:“金花折風帽,白馬小遲回。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庇秩纭度圃姟肪?71竇鞏《新羅進白鷹》:“御馬新騎禁苑秋,白鷹來自海東頭。漢皇無事須游獵,雪亂爭飛錦臂鞴?!?/p>
2.描寫新羅僧人的詩篇
如《全唐詩》卷118孫逖《送新羅法師還國》:“異域今無外,高僧代所稀??嘈臍w(一作窮)寂滅,宴坐得精微。持缽何年至,傳燈是日歸。上卿揮別藻(一作操),中禁下禪衣。海闊杯還度,云遙錫更飛。此行迷處所,何以慰虔祈。”又如《全唐詩》卷384張籍《贈海東僧》:“別家行萬里,自說過扶余。學得中州語,能為外國書。與醫(yī)收海藻,持咒取龍魚。更問同來伴,天臺幾處居?!贝送猓度圃姟肪?09顧非熊《寄紫閣無名新羅頭陀僧》,《全唐詩》卷553姚鵠《送僧歸新羅》,《全唐詩》卷638張喬《送僧雅覺歸東海(一作海東)》,《全唐詩》卷638張喬《送新羅僧》,《全唐詩》卷810法照《送無著禪師歸新羅》,《全唐詩》卷832貫休《送新羅僧歸本國》等也都有對新羅僧人的生動描述。
3.描寫新羅來唐使臣的詩篇
描寫新羅來唐使臣的詩篇尤其豐富。如《全唐詩》卷146陶翰《送金卿歸新羅》:“奉義朝中國,殊恩及遠臣。鄉(xiāng)心遙渡海,客路再經(jīng)春。落日誰同望,孤舟獨可親。拂波銜木鳥,偶宿泣珠人。禮樂夷風變,衣冠漢制新。青云已干呂,知汝重來賓?!庇秩纭度圃姟肪?84張籍《送新羅使》:“春浮花氣遠,思逐海水流。日暮驪歌后,永懷空滄州。萬里為朝使,離家今幾年。應知舊行路,卻上遠歸船。夜泊(一作宿)避蛟窟,朝炊求島泉。悠悠到鄉(xiāng)國,遠望海西天?!逼渌纭度圃姟肪?01沈頌《送金文學還日東》,《全唐詩》卷256劉眘虛《海上詩送薛文學歸海東》,《全唐詩》卷385張籍《送金少卿副使歸新羅》,《全唐詩》卷508章孝標《送金可紀歸新羅》,不再一一列舉。
4.描寫新羅人在唐賓貢及第的詩篇
如《全唐詩》卷638張喬《送賓貢金夷吾(一作魚)奉使歸本國》:“渡海登仙籍,還家備漢儀。孤舟無岸泊,萬里有星隨。積水浮魂夢,流年半別離。東風未回日,音信杳難期(一作知)。”又如《全唐詩》卷639張喬《送人及第歸海東》:“東風日邊起,草木一時春。自笑中華路,年年送遠人?!痹偃纭度圃姟肪?36貫休《送新羅人及第歸》:“捧桂香和紫禁煙,遠鄉(xiāng)程徹巨鰲邊。莫言掛席飛連夜,見說無風即數(shù)年。衣上日光真是火,島旁魚骨大于船。到鄉(xiāng)必遇來王使,與作唐書寄一篇?!?/p>
5.描寫唐人出使新羅的詩篇
如《全唐詩》卷210皇甫曾《送歸中丞使新羅》:“南幰(一作憲)銜恩去,東夷泛海行。天遙辭上國,水盡到孤城。已變炎涼氣,仍愁浩淼程。云濤不可極,來往見雙旌?!庇秩纭度圃姟肪?37錢起《送陸珽侍御使新羅》:“衣冠周柱史,才學我鄉(xiāng)人。受命辭云陛,傾城送使臣。去程滄海月,歸思上林春。始覺儒風遠,殊方禮樂新?!鳖愃瞥鍪剐铝_的唐詩還有很多,從詩的名稱即可見,如《全唐詩》卷250皇甫冉《送歸中丞使新羅》,《全唐詩》卷269耿湋《送歸中丞使新羅》,《全唐詩》卷283李益《送歸中丞使新羅冊立吊祭》,《全唐詩》卷295吉中孚《送歸中丞使新羅冊立吊祭》,《全唐詩》卷323權(quán)德輿《送韋中丞奉使新羅》,等等。
6.唐玄宗送給新羅王的詩
如《全唐詩逸》卷上唐明皇《賜新羅王》:“四維分景緯,萬象含中樞。玉帛遍天下,梯杭歸上都。緬懷阻青陸,歲月勤黃圖。漫漫窮地際,蒼蒼連海隅。興言名義國,豈謂山河殊。使去傳風教,人來習典謨。衣冠知奉禮,忠信識尊儒。誠矣天其鑒,賢哉德不孤。擁旄同作牧,厚貺比生芻。益重青青志,風霜恒不渝?!?/p>
7.唐詩中的新羅人及其詩篇
新羅人在唐朝期間,寫下的詩篇也不少。有的收錄于《全唐詩》,有的則散見于其他文集。如《全唐詩》卷732王巨仁《憤怨詩》 (王巨仁,新羅國隱士):“于公慟哭三年旱,鄒衍含愁五月霜。今我幽愁還似古,皇天無語但蒼蒼?!庇秩纭度圃姟肪?08金地藏《送童子下山》(金地藏,新羅國王子):“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云房下九華。愛向竹欄騎竹馬,懶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澗底休招月,烹茗甌中罷弄花。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痹偃纭度圃娧a逸》卷19收錄崔致遠詩60首。此外,像金立之、金可紀、金云卿、慧超等都有不少詩句。
二、“風霜恒不渝”的近鄰友邦
以上這些詩篇,從另一個角度再現(xiàn)了當時中國與新羅頻繁交往的情景及結(jié)下的深情厚誼。
1.交往形式多樣
周一良先生在談到中外文化交流時,曾將交往的形式歸納為六種,即使節(jié)往來、學生往來、宗教活動、商業(yè)和商人、手工匠的往來、戰(zhàn)爭。當然,這些形式并不是同時并存,而是隨時代、地區(qū)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從輯錄的中新交往詩看,唐與新羅的交往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物質(zhì)交流,也有文化交往;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而且,其途徑和形式有使節(jié)往來、學生往來和宗教活動等多種。從使節(jié)往來來說,涉及這一題材的詩篇就有30首,其中描寫新羅來唐使者的有17首,描寫唐使出訪新羅的有13首。從學生往來來說,涉及這一題材的詩有5首,主要是描寫新羅留學生在唐“賓貢及第”的情景。從宗教活動這種形式來看,描寫新羅僧人在唐活動的詩篇也不少,大約有9首。
2.使節(jié)互訪不斷
唐初,朝鮮半島上三國鼎立。高麗、百濟、新羅為祈求唐朝的庇護或達到吞并對方的目的,紛紛派遣使節(jié)來唐。唐廷則不斷派遣使臣出訪,進行“斡旋”。特別是當三國遇到國難、大喪時,唐廷總是委派級別較高的官吏前往吊喪、慰問。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僅貞觀年間,高麗遣使來唐8次,百濟與新羅各12次;開元年間新羅遣使19次。因此,整個唐朝時期,新羅來唐的使者非常多,遣使的次數(shù)也很頻繁。從輯錄的中新交往詩來看,雖然只有14首,但涉及面較廣,涵蓋唐玄宗之后多朝皇帝。
唐廷派往朝鮮半島的使臣也是連續(xù)不斷,在唐開元之前有沈叔安、朱子奢、長孫師、鄧素、相里玄獎。新羅統(tǒng)一朝鮮半島之后,雙方“走動”非常頻繁。新羅一有“國喪”等大事,唐廷便派使臣前往“吊祭”、慰問。
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新羅王興光卒,據(jù)《舊唐書》卷199上《新羅國傳》記載,唐“仍遣左贊善大夫邢璹攝鴻臚少卿,往新羅吊祭,并冊立其子承慶襲父儀同三司、新羅王”。當時,與邢璹一同出訪的還有府兵曹參軍楊季鷹。天寶二年(公元743年),承慶卒,唐廷“詔遣贊善大夫魏曜往吊祭之。冊立其弟憲英為新羅王”[3]。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新羅國王金憲英去世,國人按其傳統(tǒng)擁立其子金乾運為王,并派大臣金隱居奉表赴唐,請求唐廷予以冊命。按照慣例,唐廷需頒發(fā)冊文,并派使臣前往宣讀。歸崇敬以倉部郎中、御史中丞身份,被委以“吊祭冊立新羅使”,監(jiān)察御史陸珽、顧愔為副使。大歷三年(768年),歸崇敬“持節(jié)齋冊書”赴新羅,唐廷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此后,出使新羅的還有蓋塤、韋丹、元季方、崔廷、源寂。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新羅國王死,無子,國人立宰相金良相嗣。貞元元年(785年),唐廷派遣戶部郎中蓋塤“持節(jié)命之”。貞元十四年(798年),新羅又遇國喪,第二年唐廷便命司封郎中韋丹前往冊立。永貞元年(805年),唐廷又命兵部郎中元季方前往新羅冊立“新王”。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新羅國王死,來告喪。唐廷命職方郎中崔廷前往吊喪,“且命新王”。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命太子左諭德、兼御史中丞源寂持節(jié)前往新羅“吊祭冊立”[3]。因此,關(guān)于唐使出訪新羅的詩也比較多,特別是大歷三年歸崇敬、顧愔的出使,引起了眾多詩人的關(guān)注,錢起、皇甫冉、皇甫曾、耿韋、李益、吉中孚、顧況、獨狐及分別寫下詩篇以示慶賀。
3.赴唐成為時尚
唐朝就像一塊磁石深深地吸引著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曾對弟子們說:“為了追求知識,雖遠在中國,也應該去。”日本的圣德太子在了解了唐文明之后,“萬事悉欲仿效之心,與日俱增”。如同日本及其他國家和地區(qū)一樣,新羅人對唐朝也是十分向往的。因此,來到唐朝的新羅人除了使者外,還有大量的留學生、僧侶及其他人士。“棋僧入漢多”,成為當時新羅的一種時尚。史載,貞觀年間,唐太宗大闡文教,興辦學校,僅都城長安就增筑學舍1200間。境內(nèi)“四方秀艾,挾策負素,坌集京師”,周邊部族和鄰邦如新羅、高昌、百濟、吐蕃、高麗都相繼遣其子弟入學,國子學生達“八千余人”。其后,外國留學生接踵而來,數(shù)量倍增。新羅在統(tǒng)一朝鮮半島后,入唐求學者更多。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五月庚辰,新羅國王金彥升奏:“先在太學生崔利貞、金叔貞、金立之、樸亮之等一十二人,請留宿衛(wèi),仍請配國子監(jiān)習業(yè)。”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新羅在唐留學生有216人。開成五年(840年)四月,新羅國喪,一次回國的留學生有150人。新羅每次派遣留學生的人數(shù)少者2人,多者七八人,有時達20人。學生一般是“十年限滿還國”。他們并不是等前批還國后再派第二批,而是年年派遣。因此,在唐朝留學的新羅學生一般在一兩百人。據(jù)《東史綱目》卷五記載,從長慶初年金云卿登賓貢科之后到唐朝末年,新羅留學生賓貢及第者就有“五十八人”。新羅人在唐廷任職的也較多,其中有跡可考者就有四人。金云卿,長慶(821—824)登第,出任兗州都督府司馬,會昌元年(847年)返回,在唐廷供職20余年。崔致遠,乾符元年(874年)賓貢及第,先后出任宣州溧水縣尉、高駢從事、淮南入本國兼送詔書等使,前都統(tǒng)巡官、承務郎、侍御史、內(nèi)供奉賜紫金魚袋等職,供職十年,于中和四年(884年)返回。金紹渤(或是游),乾符末(879年)登第,擔任太學博士,文德元年(888年)返回,留仕十年。金文蔚,乾寧(894—897)、光化(888—897)間登第,先后擔任工部員外郎、沂王府諮議參軍、允冊命使等職,于906年返回。此外,新羅僧人來唐習經(jīng)求法也很頻繁。從唐詩中可以看到,既有法師,也有一般的僧侶,他們或“別家行萬里”,或“東來此學禪”,出入寺院廟宇,“靈蹤欲遍尋”,“忘身求至教”,不僅“學得中華語”,“能為外國書”,而且“漢風深習得”,“宴坐得精微”。
4.友誼深厚綿長
這些唐詩傳遞的不僅是當時唐與新羅交往的盛況,更為重要的是兩國人民間的深厚友誼。從詩作來看,既有唐人的作品,也有新羅人的詩作;從作者的身分來說,上自皇帝,下至僧人。從詩的內(nèi)容看,既是對使臣互訪、留學習經(jīng)等具體事件的直接記敘,更是對蘊藏于兩國人民間深情厚誼的傳誦謳歌?!爱愑蚪駸o外”“奉義朝中國,殊恩及遠臣”“異俗知文教,通儒有令名”“使去傳風教,人來習典謨”,足見當時兩國間的親密與友誼。唐詩中那種戀戀不舍的情感、離別的愁緒、關(guān)愛的思念,隨處可見。“滄溟西畔望,一望一心摧”,表達了人們戀戀不舍的情感?!白蛞刮黠L起,送君歸故鄉(xiāng)。積愁窮地角,見日上扶桑。蜃氣生初霽,潮痕匝亂荒。從茲頭各白,魂夢一相望。”離愁別緒,溢于言表,“魂夢相望”,情深誼長?!半x心寄何處,目斷曙霞東?!薄昂翁帤w且遠,送君東悠悠……離別惜吾道,風波敬皇休。春浮花氣遠,思逐海水流。日暮驪歌后,永懷空滄州?!北磉_了中新人民之間的真實情感。“東風未回日,音信杳難期(一作知)”以及“到鄉(xiāng)必遇來王使,與作唐書寄一篇”,描寫了人們渴望加強聯(lián)系的心情?!傍B行來有路,帆影去無蹤。幾夜波濤息,先聞本國鐘?!薄皾h風深習得,休恨本心違?!薄皽鏈嫣靿q外,何島是新羅?……此去知提筆,須求利劍磨。”則體現(xiàn)了一種關(guān)愛之情。
參考文獻:
[1]方亞光.唐代對外開放初探[M].合肥:黃山書社,1998.
[2]張步云.唐代中日往來詩輯注[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3]舊唐書·新羅國傳[Z].
(作者系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