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自琢
浙江歐揚律師事務所,浙江 溫州 325500
建筑施工合同引起的糾紛出現頻率高、處理難度也較高,筆者試圖通過列舉常見的合同糾紛以及處理方式,給出相應的思考。由于篇幅和能力有限,無法對每種糾紛給出相應的解決方式,但希望可以通過列舉的糾紛找出共性,為預防糾紛和管理工程合同提供幫助。
“陰陽合同”是指建筑施工合同的當事人同時簽訂兩份或兩份以上的施工合同,且合同中實質內容不同。兩份合同競標的對象相同,但合同中給出的具體條件不同,例如工程款、工程期限等。“陽合同”是施工單位遵守《招標投標法》簽訂的施工合同,并在工程管理部門做過備案,而“陰合同”則是簽訂合同的雙方為逃避政府部門監(jiān)管,打法律的擦邊球,簽訂實質內容大相徑庭的合同[1]。
在實踐中,“陰陽合同”非常普遍,根據施工具體內容,會在競標前后簽訂“陰合同”,例如在競標開始前,建筑單位就已經與施工單位簽訂合同,并對工程中的具體細節(jié)進行協(xié)商,但是為實現工程管理處的備案流程,進行補辦招投標手續(xù),簽訂一份符合政府部門要求的“陽合同”。
分包是指已經簽訂合同的施工方將合同中的施工內容進行分發(fā),將其中一部分交由第三人施工。分包本身不違法,但是施工方如果將內容分發(fā)給資質不符合的施工單位,或者在沒有取得合同方許可的情況下就簽訂協(xié)議,就構成了違法分包,這不僅是對工程安全和質量的不負責,也是沒有承擔法律義務的表現。
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很多施工方對分包的任務不管不顧,以材料供應為例,很多工程中的材料購買并沒有簽訂合同,導致供應商連購買的對象都不清楚,僅僅根據項目經理的口頭聯系就完成交易,沒有供應材料的憑證,也沒有材料管理人員的入庫記錄,一旦出現糾紛,這種管理方式只會加重糾紛處理的難度。
發(fā)包人未按照規(guī)定時間支付價款的,承包人可以催告或折價拍賣。這樣的法律保障看似可以解決拖欠工程款的難題,但實際上在司法解決的過程中卻是充滿難度。在實際建筑工程合同中往往包含很多子工程,這些子工程會被分包至不同資質合格的工程單位,一旦出現工程款拖欠的情況,多家工程單位就會對工程款優(yōu)先授償進行競爭。法律會根據不同單位主張優(yōu)先受償權的時間,來確定使用優(yōu)先權的先后順序,但在執(zhí)法過程中,很多潛在的工程項目,相關部門無法進行查實,導致執(zhí)法時處于被動地位。
我國建筑工程市場權利和義務不對等的情況愈發(fā)嚴重,為了獲得一個工程項目,施工單位競相降低報價,試圖用低利潤打破行業(yè)壟斷的局面,但是施工中的低利潤,其實是加大了施工單位降低施工材料質量的可能性,并且由低利潤引發(fā)的工程問題也更容易引起糾紛[2]。實際上,這種情況主要是施工合同不規(guī)范導致的,合同內容為擴大發(fā)包方的利益,會設定很多有利于發(fā)包方的條約,但在違約賠償、糾紛處理方面的條款則是非常少的,缺乏對發(fā)包方的限制,導致在合同中出現雙方權利義務的不對等,盡管雙方會在合同之外進行二次協(xié)商,但是協(xié)商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因此,只有對施工合同進行規(guī)范,才能保障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實現對等,降低合同糾紛的發(fā)生。
招標制度的形成,是為了通過招標活動,提高經濟效益,最大化保障國家利益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現實招標中,一方面,很多招標單位并沒有按照國家制定的法律程序進行,甚至為了招標的順利進行,容忍圍標、串標等現象,加重“陰陽合同”的簽訂。這樣的行為讓招標制度成為一紙文書,無法發(fā)揮實際作用。另外,招標完成后,合同執(zhí)行的過程也得不到適當監(jiān)管,導致工程進行中出現大量非法轉包的現象。
因此,改善招標制度迫在眉睫,為了能夠讓國家更好地干預和限制招標過程,招標的標準應該得到及時的更新,根據施工行業(yè)的發(fā)展現狀,制定有效的招標制度,加大招標過程中出現非法轉包等現象的打擊力度。
目前很多簽訂合同的當事人都沒有充足的合同意識,對合同中的權利和義務理解不透徹,更無法正確解決合同中出現的糾紛問題,只是憑借著傳統(tǒng)的江湖義氣進行自我約束,然而這種約束在經濟利潤面前就變得非常渺小了。在自我約束不能有效發(fā)揮作用的情況下,就需要完善法律制度,提倡商事仲裁,重新確立仲裁委的權威性,針對多元化的糾紛情況建立化解機制。
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水平還有限,法制完善也需要時間。要想從根本上降低工程合同的糾紛,需要加快法律修正的腳步,也需要全體建筑業(yè)、政府以及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