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東
從臺前到幕后,雖然告別舞臺近30年,但王祥林心底里對相聲的熱愛始終未變,“相聲,妙在一捧一逗間,捧哏穿針引線、幫腔作勢,逗哏包袱笑料,高潮不斷?!?/p>
他是吉林省相聲界的老前輩,青年時期就酷愛相聲,師從天津相聲名家趙佩如先生,在師父家苦學4年,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
文革期間,出徒僅8年的他被迫告別舞臺。文革后歸隊,演出、機關從政,一晃就是40余載。
退休后,他重拾舊夢,整理、改編創(chuàng)作相聲段子20余個,參與各類文藝團體演出數百場。
他是王祥林,一個輾轉半個世紀,重回相聲懷抱的傳統(tǒng)藝術堅守者。
今年80歲的王祥林已經在長春生活了59年。他本是浙江杭州人,幼年時追隨祖父在天津生活了一段時間,隨后,他到過唐山,又輾轉來到長春,一路向北后,最終他選擇扎根在長春。
盡管離開天津已經數十年,但王祥林對天津的記憶卻絲毫未減:那個一家人曾生活過的舊居,高中時代聽相聲用的收音機,師父師母的音容笑貌,以及勸業(yè)場的屋頂花園——聽戲、看電影、猜謎語、演出……
“那時上高一,中午回家吃飯,電臺循環(huán)播放馬三立、張慶森,郭榮起、朱相臣的相聲,特別喜歡聽?!卑雮€小時的節(jié)目總是讓王祥林意猶未盡,雖然隔著收音機,但他已經對相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后,他時常去現場觀看來自各地名家的演出。
后經人介紹,王祥林結識了恩師趙佩如先生,但初次見面他就吃了閉門羹?!皫煾竸裎覄e干這一行,否則連窩頭屜都找不著?!?/p>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能吃上炒蝦仁的人是上上層,而最貧苦的一層只能吃窩頭。師父的言外之意就是說他即使干這行也不會有前途。話雖尖刻,但也不無道理,那時的王祥林靦腆,且操著一口南方口音,這些都是相聲表演的大忌。
但這些并未阻礙王祥林藏在心中的相聲夢,他一有空就去師父家旁聽,師父對其他弟子的教誨,他看在眼里,記在心中。
“我后來下功夫,改南方音有點強迫癥,字念不上來,我就照著立柜鏡子抽自己,有時拿筷子往嗓子眼兒捅?!鼻诿阒?,王祥林的語言基本功愈發(fā)扎實,南方口音也漸漸淡去。直到今天,他一直堅持不讓口音“入鄉(xiāng)隨俗”,他的家人也是如此。他說,作為演員,口語標準是最基本的,不單是對業(yè)務負責,更是對觀眾負責。
正是精誠所至,王祥林終于得到了師父的默許,行了個簡單的拜師禮后,他便進入了更專業(yè)系統(tǒng)的學習。
“師父說,作為演員上臺得有人緣兒,有愛人肉兒,說相聲不能隨便說,基本功要瓷實?!敝劣诖蓪嵉绞裁闯潭龋跸榱质巧钣畜w會的。一次,他跟隨師父現場觀摩,點了一段20年師父都沒再說過的老段子《白事會》,沒想到師父二話沒說,就答應下來。臺上,師父與搭檔配合默契,表演十分順暢。
王祥林說,平日里一臉平靜的師父其實私下里是下了苦功的?!坝袝r他獨自坐在書桌前,在紙上比比劃劃,都是在琢磨相聲,為的就是讓基本功瓷實?!?/p>
事實上,學相聲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王祥林與其他師兄弟相比并沒有太多優(yōu)勢,但他相信勤能補拙。“《十八愁》《開粥廠》《報菜名》等十多個貫口,我循環(huán)練、反復練,每天不練上兩個‘正字不罷休。”這一堅持,就是3年。
1958年,出師后的王祥林最先到了河北省唐山市曲藝團,最多的時候,一天他連逗帶捧和膩(縫)有13段之多。隨后,他也迎來了幾次北京、天津等地的調動機會,卻因體制問題,最終擱淺。1960年前后,恰逢長春市曲藝團剛剛成立不久,亟需演出人才,他輾轉來到了長春市。
本以為自此就扎根在長春,畢生發(fā)展演出事業(yè),卻不曾想,過來沒幾年就趕上了“文化大革命”,演出受到了影響。
“事實上從1965年左右演出就基本很少了?!蹦莻€時期,曲藝業(yè)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蕭條。1978年,吉林省曲藝團成立,在時任吉林省宣傳部部長宋振庭的帶領下,曲藝業(yè)又重見曙光,王祥林也隨即調入該團工作。
1981年前后,一次回鄉(xiāng)探親打破了王祥林既有的平靜——由于錯過了劇團去遼寧的演出,探親回返的王祥林臨時被調去吉林省文化局幫忙,因業(yè)務出色他便以工作人員的身份被留下了,這一待就是19年。期間,由于他對曲藝較為在行,也曾參與一些相聲節(jié)目點評,在業(yè)界小有名氣。1995年,他受中央電視臺《曲苑雜壇》邀請,兼任節(jié)目編導工作,一干就是14年。
從臺前到幕后,雖然告別舞臺近30年,但王祥林心底里對相聲的熱愛始終未變,“相聲,妙在一捧一逗間,捧哏穿針引線、幫腔作勢,逗哏包袱笑料,高潮不斷。”業(yè)余,王祥林總是約上搭檔說上幾段,對他而言,相聲既是夢想,又是樂趣,這門傳統(tǒng)藝術已經被他深深埋藏在心底,揮之不去。
“還是熱愛,難以割舍?!泵慨斢腥藛柶鹜跸榱帧皸壦噺恼钡母惺軙r,他總是毫不掩飾對相聲的情懷。
王祥林從1960年到長春后便開始了創(chuàng)作,作品大多以整理、改編、豐富傳統(tǒng)相聲為主,例如《批三國》《東坡魚》《武松打虎》《賽諸葛》等,以幽默詼諧的手法,將歷史事件與時下社會現象相融合,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此外,還有部分緊跟時代變遷的作品,例如有關科技、消防、民俗等題材,都被他寫入段子,搬上舞臺。
2011年,隨著吉林省相聲俱樂部的成立,王祥林正式回歸相聲演出事業(yè)。至今,他參與的演出已達數百場,眾多經典段子,為觀眾帶來了歡笑。9月21日在第十屆天津相聲節(jié)上,他與義子李明陽創(chuàng)作并演出了一段《批聊齋》,帶領觀眾重溫經典。
“《批聊齋》,精選了《水莽草》《小倩》《畫皮》三個經典故事,融入了古典文學知識,包括事件、作者、年代,以及《聊齋》為什么不是四大名著……觀眾觀看完是有收獲的。”王祥林說,相聲絕不僅僅是一種讓人發(fā)笑的藝術,還應該有內涵,這樣才能在觀眾笑后留下回味。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相聲演員?在王祥林看來,瓷實的基本功、刻苦學習和機遇,三者缺一不可。正因如此,時隔多年,他重新撿起相聲仍不費吹灰之力——他表演前往往只需和搭檔對上幾遍詞,便能演出自如。眼下,他已收徒近十人,得意門生亦有之。他的日常除了帶徒,還參與一些演出。未來,他希望繼續(xù)發(fā)揮余熱,為繁榮吉林省曲藝事業(yè)做出更多貢獻。
1939年出生,祖籍浙江杭州,吉林省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幼年于天津生活,師從相聲大師趙佩如先生,學習4年。后輾轉到唐山、長春等地,從事演出事業(yè)。
1955-2008年間,他兼任中央電視臺《曲苑雜壇》編導工作。2011年加入吉林省相聲俱樂部,開始到全國各地演出,并參與傳統(tǒng)相聲段子改編創(chuàng)作,代表作有《長白山下的婚禮》《批三國》《武松打虎》《批聊齋》等數十部。